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遲子建:是誰扼殺了哀愁?

遲子建:是誰扼殺了哀愁?

是誰扼殺了哀愁?

遲子建

現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帶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質文明高度發達了,「哀愁」就得像舊時代的長工一樣,捲起鋪蓋走人。

哀愁如潮水一樣漸漸回落了。沒了哀愁,人們連夢想都匱乏了。缺乏了夢想的夜晚是那麼的混沌,缺乏了夢想的黎明是那麼的蒼白。也許因為我特殊的生活經歷吧,我是那麼喜歡哀愁。我從來沒有把哀愁看作頹廢、腐朽的代名詞。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是一種文化底蘊,是可以讓人生長智慧、增長力量的。

哀愁的生長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蒼茫的凍土,是人煙寂寥處的幾縷雞鳴,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這樣的環境中,悄然飄入我的心靈。

我熟悉的一個擅長講鬼怪故事的老人——我視他為當代的蒲松齡,在春光中說沒就沒了,可他抽過的煙鍋還在,怎不使人哀愁?雷電和狂風摧折了一片像蠟燭一樣明亮的白樺林,從此那裡的野花開得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園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將成熟的時候,卻被早霜斷送了生命,怎不讓人哀愁?雪來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時光看不到輪船駛入碼頭,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聞目睹的民間傳奇故事、蒼涼世事以及風雲變幻的大自然,它們就像三股弦,它們扭結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我也格外欣賞那些散發著哀愁之氣的作品,屈原、杜甫、曹雪芹的作品就是這樣。我發現哀愁也特別喜歡在俄羅斯民族落腳,那裡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發著一股酵母的氣息,能把庸碌的生活發酵了,呈現出動人的詩意光澤,從而洞穿人的心靈世界。他們的美術、音樂和文學,無不洋溢著哀愁之氣。比如列賓的《伏爾加河縴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艾托瑪托夫的《白輪船》、屠格涅夫的《白凈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魚王》等等,它們博大幽深、蒼涼遼闊,如遠古的牧歌,凜冽而溫暖。所以當我聽到蘇聯解體的消息,當全世界很多人為這個民族的前途擔憂的時候,我曾對人講,這個民族是不會死的,它會復甦的!理由就是:這是一個擁有大哀愁的民族啊。

人的憐憫之心是裹挾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憐憫的藝術是不會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濕潤而燦爛的夕照,是情到深處的一聲知足的嘆息。可是在這個慾望膨脹的時代,哀愁就像喪家犬一樣流落著。生活似乎在日新月異發生著變化,新信息紛至沓來,幾達爆炸的程度。人們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舊的帽子,疲於認知新事物,應付新潮流。於是,我們的腳步在不斷拔起的摩天大樓的玻璃幕牆間變得機械和遲緩,我們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慶典的焰火中變得乾澀和貧乏,我們的心靈在第一時間獲知了發生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新聞時卻變得茫然和焦渴。

很多時候,我們似乎已經不會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擠壓了我們的夢想,求新的狗把我們追得疲於奔逃。我們實現了物質的夢想,獲得了令人眩暈的精神感受,可我們的心卻像一枚在秋風中飄蕩的果子,漸漸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氣,乾澀了、萎縮了。我們因為盲從而喪失了自我,那種散發著哀愁之氣的藝術的生活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了。

我們被阻隔在了青山綠水之外,哀愁的土壤就這樣寸寸流失,我們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儘管我們過得很熱鬧,可我們捧在手中的,也許只是一隻自慰的空碗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讀庫 的精彩文章:

毛姆:目標清晰,生活乏味點要什麼緊?
馮侖:潑婦原理

TAG:文藝讀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