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幼兒園提醒:注意!孩子膽小怕事,都是因為家長這4種行為造成的

幼兒園提醒:注意!孩子膽小怕事,都是因為家長這4種行為造成的

⊙歡迎關注「幼教圈」、「學前教育網」、「園長」微信公眾號。

「我家孩子膽子越來越小了,有時做錯事,我還沒開始教育,就看見他在那瑟瑟發抖。」

「我們家的膽子也小,玩滑滑梯,總讓我抱著,從不願和別的孩子一起玩。」

「在家窩裡橫,出門秒變慫,這是我家娃的現狀。」

......

這些孩子是天生就膽小的嗎?其實孩子在成長的各個年齡階段都會害怕一些事物,會有膽小的表現,比如2歲的孩子聽見打雷會有驚跳反應,害怕父母無聲地離開;5、6歲的孩子害怕妖魔鬼怪,不敢單獨睡覺,害怕受傷流血等,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表現。

但仔細觀察身邊的眾多孩子,你會發現,有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現都很膽小,例如上課時不敢舉手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能獨立做事情,有較強的依賴性;沉默寡言,不願跟大家一起玩等,他們缺少了同齡孩子那種愛動、貪玩、好奇的特點。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就應該要反思了,很可能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你經常給孩子貼標籤嗎?

你是這樣的家長嗎?當著孩子面,跟朋友說,「這孩子一到外面就打蔫兒,不會說話」,或者遇到孩子不願意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情況,生氣責備:「你怎麼這麼膽小,看別人玩得多開心!」

孩子如果經常聽見家長這類評價與抱怨,不僅會從內心削弱對自己的肯定,也會讓他們給自己貼上「我是膽小的」「我不會說話」的標籤,認為自己就如家長描述的那樣,繼而變得越來越膽小、不自信。

其實很多情況下,孩子的一些膽小表現是符合他們年齡發展需求或者性格特徵的,家長應該理性地看待這樣一種表現,不要簡單將某次的具體行為表現「拔高」為性格缺陷,給他們貼上「膽小怕事」的標籤,就事論事比較好。

你經常會恐嚇孩子嗎?

妞妞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房間燈亮著,只要燈熄了就會一直哭鬧找奶奶,包括晚上睡覺也是這個樣子。原來,當妞妞不聽話時,奶奶就會嚇唬她,「不聽話,就把你關進黑屋子,讓屋裡的黑貓貓咬你。」

在奶奶的描述下,妞妞對那個「黑貓貓」充滿了可怕的幻想,認為那是一個張著血盆大口、滿嘴獠牙、只想咬人,還一直待在黑黑的地方靜靜凝視你的可怕生物。在這樣的恐嚇中,她經常戰戰兢兢,越來越膽小了。

生活中,類似妞妞這種從小被嚇大的孩子可不少。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家長的一時恐嚇會讓孩子的一生陷入恐懼之中,這是他們「膽小」的源頭。如果孩子想做的事很危險,放棄恐嚇吧,請直接告訴他「危險!會劃傷,不可以!」

你會教給他正確的價值觀嗎?

再來談談「窩裡橫,在外熊」這種情況,其實也和家庭教育脫不開關係。

比如當孩子第一次動手打人的時候,其實他並不知道什麼叫「打人」,也不知道打了人對方會疼,他錯把打人當做了遊戲的方式。可是孩子第一次打人時,我們作為家人是如何反饋的呢?

或許爸爸媽媽會笑笑,也把它當做一種遊戲,被孩子打一下,就故意疼得哇哇叫,然後孩子打得更歡了。爺爺奶奶或許說:「孫子打我我不疼,沒事兒!」久而久之,孩子就摸清了在家的行為模式:我打人了他們也不會拿我怎麼樣,當然想打就打。

可是到了外面呢?陌生人可不像家裡人那樣對他和顏悅色,有求必應。如果孩子一旦打了別的小孩,對方可能會打回來,又或者對方家長會跑過來不依不饒。而這時很多家長又會趕緊跑過去把孩子拉開,大聲斥責孩子,跟被打的小孩道歉,向對方父母道歉。此時父母與在家裡時完全不同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在外與人交往時變得無從下手、畏畏縮縮。

你會讓他一直待在安逸圈嗎?

如果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和時間都十分有限,孩子就習慣於在一個相對「穩定安逸」的狀態下生活,一旦接觸到更廣闊、多樣的環境,難免顯得膽怯、畏縮,這一點在隔代教養的孩子身上尤為突出。

儘可能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和社會接觸,利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場景和對象,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比如帶孩子去朋友家,鼓勵他主動加入其它小朋友的遊戲;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和他一起捉蛐蛐、爬山坡、數星星,找尋大自然的神奇與奧秘等。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當孩子出現一些「膽小」的表現時,請你們一定要淡定處之,冷靜分析是否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正常反應,如果確實表現為過度的脆弱、膽小,那就要引起注意了,及時反思自己及家庭成員的教育方法,一起坐下來好好聊聊下一步該如何改進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幼網 的精彩文章:

別再說孩子上幼兒園只是玩,這些都是在幼兒園學會的!
四種很流行的「高馬尾」扎法,清爽又「少女」,大家不妨一試!

TAG:中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