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電影《紅日》誕生記

電影《紅日》誕生記

電影《紅日》誕生記

劇本寫作起爭議

1957年,曾親歷孟良崮戰役的軍旅作家吳強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鬥為主線,用紀實與合理虛構相結合的筆法創作了長篇小說《紅日》。小說一出版便受到了廣大讀者,尤其是部隊官兵的喜愛。1960年初,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決定將《紅日》搬上銀幕,並成立了由湯曉丹、湯化達、沈錫元、瞿白音組成的影片創作小組。為了保證拍攝進度和影片質量,創作小組專門成立了五個攝製組,各拍一段,這在我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

拍電影離不開一個好劇本,負責《紅日》劇本創作的是著名作家瞿白音。瞿白音在寫作界有「快刀手」之稱,他很快就拿出了《紅日》劇本的初稿和二稿。但文化部電影局領導陳荒煤看了本子後卻直搖頭,說:「電影和劇本應側重寫人的命運,寫人對戰爭的參與,並通過這個來體現毛澤東軍事思想。現在你們的改編方法是小說的縮短,保留情節,忽略人物。過程很清楚,主角是誰?好像都是主角又都不是主角。……我的意見,以沈振新為主,其他人物全為次。戰爭退到後景,中間全虛掉,保留小說精華。」

其實,在《紅日》的劇本創作上,從一開始,文化部電影局和軍委之間就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文化部認為應該描寫戰爭失利過程中給解放軍高級指戰員帶來的壓力和內心痛苦(就像當時眾口稱好的前蘇聯影片《一個人的遭遇》、《士兵的頌歌》和《雁南飛》那樣表現戰爭的殘酷性)。軍委則明確要求,電影《紅日》要直接表現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偉大勝利,並且要求將原小說中「調子消沉」的描寫全部刪去。顯然,瞿白音的本子是按軍委思路來寫的,從而得到了軍委的支持。

電影《紅日》誕生記

陳荒煤對劇本的上述意見實際上否定了瞿白音的改編思路。儘管瞿白音也覺得陳荒煤的意見不無道理,但作為一部軍事題材片,最要緊的還是首先要得到軍事部門的認可。好在彭沖、皮定均、江渭清等許多老革命看了劇本後都稱讚寫得好,瞿白音隨後又根據將軍們的意見對劇本進行了修改,直到寫了第五稿,得到軍委、上海市委、電影總公司等各方一致認可才停筆。

劇本定稿後,接下來便是演員的選擇了,由於文化部和軍委對該片的高度重視,導演在選演員時也是選擇了一條比較「保險」的路子,盡量使用「大牌」演員。片中張伐飾沈振新、康泰飾陳堅、楊在葆飾石東根、舒適飾張靈甫、程之飾董參謀長、里坡飾劉勝、中叔皇飾朱參謀長。

電影《紅日》誕生記

拍攝過程困難多

戰爭影片對於場景的真實性要求很高,為了再現孟良崮戰役激烈壯觀的場面,劇組來到孟良崮進行實地拍攝。當時拍攝條件非常艱苦,劇組住在一所破舊的小學校里,床是用課桌拼起來的,高低不平,又有縫,稍微胖一點的人翻身時倘不小心皮肉便被夾在縫裡,早上醒來一身血印子。瘦子也睡得不踏實,骨頭碰木頭,第二天渾身都疼。

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紅日》外景地周圍的樹皮、草根全被老百姓當作糧食剝盡、刨光了。一碗棒子麵粥、一碗地瓜乾和一個不大的饅頭便是一天的伙食。由於缺少糧食,大家常常工作到半夜還餓著肚子。由於飢餓,許多演職員腸胃都不適,難受得很。有時,演員演著演著就餓昏過去了。還是在劇中飾演我軍團長劉勝的里坡對農作物種植十分熟悉,他發現外景地附近的土質很好,而且劇組要在這兒拍好幾個月,能不能在這裡翻塊地來種些吃的呢?他與楊在葆一合計,便從集市上推回了一車蘿蔔秧、茄子秧。大伙兒聽說要種蔬菜,頓時來了精神,全都來幫忙,翻土、澆水的、挑糞施肥的,好不熱鬧。里坡這個法子還真頂用,在大家精心呵護下,地里茄子、蘿蔔長得很快,不久就可以食用了。

飢餓問題的解決有了著落,天氣卻越來越惱人。尤其到了盛夏,拍攝時氣溫高達40度,由於拍的是冬天戲,演員還得穿著大棉衣,打著綁腿布,其感受是可想而知的。拍完戲,演員們的內衣都被汗水濕透了。而且《紅日》拍的是寬窄兩個銀幕,每個鏡頭都要拍兩次,演職員為此都得受「二茬罪」。

外景地的戲拍完後,劇組回到上海開始拍內景。由於伙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沒過多久,大家原來的那副塌架子臉便開始變圓了。可導演湯曉丹對此卻犯了愁,並不停地嘀咕:「壞了,拍外景的時候都是尖臉,現在不少人成圓臉了,這前後的模樣怎麼銜接呀?」好在化妝師那雙巧手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

電影《紅日》誕生記

經過全劇組的努力,1962年8月,《紅日》終於殺青了。影片拍完後,湯曉丹按規定,先將片子送到文化部和中央電影局送審。由於文化部領導此前並不看好劇本,湯曉丹等人心裡也是忐忑不安。果然,文化部電影局有關領導看了片子後很是不滿,說:「人物性格不連貫,陳堅、劉勝、石東根都是時隱時現。團長與政委之間的矛盾衝突也不夠。總之,人物情緒沒有展現。」好在軍委方面對這部片子還是比較讚賞的,陳毅在審看了片子後激動地說:「我看《紅日》影片拍得不錯。這麼長的小說,能提煉成一部影片,很不容易,是部好片子,可以讓全國的解放軍都看看。告訴他們(指攝製組),片子能拍成這樣,不容易了,可以公開發行。」陳毅發了話,電影局只得簽發了審查通過令。湯曉丹那顆懸著的心這才放了下來,他感激地說:「要不是陳毅副總理髮話,《紅日》還升不起來。」

《紅日》公映後,廣大觀眾反響非常強烈,許多評論家撰文稱讚說:「《紅日》寫了戰爭,也寫了戰爭中的人物命運,確實是部好影片。」然而,江青看了影片後卻大為不滿,說了好些指責的話。「文化大革命」後,江青又將《紅日》打成「大毒草」,小說作者吳強及導演湯曉丹等參與該片製作的許多人都遭到迫害。後來大家才知道,江青指責這部片子的理由就是由於陳毅肯定了這部影片,她這是成心要和陳毅唱對台戲。「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山東舉行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回顧展,《紅日》終於再見天日。

電影《紅日》誕生記

片中插曲響太空

「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片片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哎,誰不說俺家鄉好得呀兒喲……」無論看沒看過電影的人對《紅日》中的這首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幾乎都是可以哼上幾句的。說來這首歌的誕生還得益於導演湯曉丹的「舉薦與保護」。湯曉丹拍電影很講究插曲的運用。《紅日》攝製組剛成立,湯曉丹就找到了曾創作《紅旗頌》等許多優秀歌曲的作者呂其明,要他為電影《紅日》創作一首歌。呂其明便進入了艱苦的創作中,不久,便拿出了《誰不說俺家鄉好》的三段歌詞。然而,當這首歌在膠東拍攝地給攝製組主創人員試唱時,儘管大家對這首歌很是喜歡,但許多人又覺得它太長了,應當縮短一些才好。然而,這三段歌詞已形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並且與所拍場面相互映襯,裁去哪一段都不太合適。當呂其明聽說要裁歌曲的消息後,也是氣不打一處來,平時不發脾氣的他立即跑到攝製組大發一通火氣。對於呂其明的「發火」,湯曉丹卻一點也沒有動氣。其實,他早已決定要完整地保留下這首歌。呂其明得知湯曉丹的想法後,那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並專門就「發火」一事向湯曉丹道了歉。

歌曲完成了,找誰來唱呢?呂其明和湯曉丹等人對當時的民歌手一一排隊比照,最後將目光鎖定在了上海歌劇院的歌唱演員任桂珍身上。任桂珍是個極善於博採眾長的歌唱演員,她的演唱在吐字、聲音控制、音色變化等方面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點;在行腔處理、表現人物等方面則汲取了我國傳統戲曲的方法,同時又借鑒了西洋發聲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由她來唱這首新創作的民歌是再合適也不過了。於是,劇組立即將任桂珍接到劇組試唱,她那清純、甜美的歌聲如春風撲面般,立刻征服了整個劇組。片中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演唱任務自然也非她莫屬了。《紅日》在全國上映後,由任桂珍演唱的《誰不說俺家鄉好》也立即紅遍全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七斤高粱米奪回抗日名將遺首
「鬼打牆」背後隱藏的風水謎局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