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妨去和各朝人吃個火鍋

不妨去和各朝人吃個火鍋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正式和秋天道別了。小編提醒大家要注意添衣保暖、飲食溫潤哦。今兒天冷,我們不妨就穿越回古代,和古人一起吃個熱騰騰的火鍋。

【商周】「擊鐘列鼎」,圍坐而食

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跟火鍋有些相似的器具。商周時青銅文明發達,人們製作出了一種「鼎」,這種「鼎」上下分兩層,上層盛放食物,下層托盤燒炭火。史書《韓詩外傳》中就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眾人圍坐在鼎四周,將牛羊肉放入「鼎」中煮熟後分食。

在商周的「鼎」之後,戰國時期又出現了「鼎鼎」,「鼎鼎」相較於「鼎」升級了一大步,可以調五味了。調五味是將幾種食物混合,融合各種食材的味道,這樣菜肴會更加鮮美。對此《戰國策》就記載道:「晝游於江河,夕調乎鼎鼎。」

(上下分層的鼎)

【三國】五熟釜是鴛鴦鍋的鼻祖

三國時期,火鍋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當時魏文帝曹丕喜歡用一個叫「五熟釜」的炊具來煮東西,這種炊具分為五格,能同時煮多種食物。五熟釜和現今流行的鴛鴦鍋有異曲同工之妙,是鴛鴦鍋的鼻祖。《三國志》有載道:「魏國初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釜」。南北朝時期,火鍋使用「銅鼎」,「銅鼎」也是現代普遍流行的火鍋。

【唐代】「暖鍋」出現,流行「菊花火鍋」

唐朝時期,火鍋器皿是用陶燒成的,叫「暖鍋」。

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問劉十九》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生動描寫了吃火鍋的場景。詩中的「紅泥」即陶瓷。唐朝時期還流行著一種「菊花火鍋」,這種火鍋是在火鍋中放上幾朵菊花,為火鍋增色添香加味,相傳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開創的,在唐代頗受文人雅士追捧。

【宋代】最初吃法取名「撥霞供」

在宋代之前,關於火鍋的記載大都是關於器皿的,真正有記載吃火鍋之事的是宋朝《山家清供》,即「撥霞供」。

當時,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訪隱士止止師,途中抓到一隻野兔,林洪想烤來吃,止止師告訴他:「我在山中吃兔子是這樣的,在桌上放個生炭的小火爐,爐上架個湯鍋,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醬、椒、桂做成調味汁,等湯開了夾著肉片在湯中涮熟,蘸著調味料吃。」林洪按照止止師的方法涮熟果然好吃,感覺非常愉快,立即給這種吃法取了「撥霞供」的美名。

之後火鍋就演變成了各種食物皆可以一起涮食。

(五熟釜)

【明代】吃火鍋意在養生保健

明代吃火鍋,則有了現代特講究的保健養生的概念。明代宋詡所撰的《竹嶼山房雜部·養生部》(卷三)「生爨牛」條,提供了兩種涮牛肉的方法,其中一種是將牛肉「視橫理薄切片,用酒、醬、花椒沃片時,投寬猛火湯中速起」。如果放鮮筍、蔥頭之類,最好是先煮熟,涮羊肉的方法與涮牛肉一樣。

明代洪武元年火鍋器皿也比較簡單。建國初期,朱元璋比較節儉,金銀器很少,金銀的使用都有嚴格的規定,一般百姓是不許可使用金銀製品的。

【清代】成了宮廷御用佳肴

到了清代,各種火鍋盛行於世,主料也由牛羊兔等純肉類發展為魚肉菜蔬應有盡有。像東北民間盛行的「野意火鍋」:「以錫為之,分上下層,高不及尺,中以紅銅為火筒著炭,湯沸時,煮一切肉脯、雞、魚,其味無不鮮美。富者兼備參、筋,佐以豬、羊、牛、魚雞、鴨、山雉、蝦、蟹子肉或食餃。」

清代民間還出現了以「羊肉火鍋」馳名天下的正陽樓,和以「一品鍋」而名聲大噪的聚寶盆飯店(他家還有「什錦鍋」、「菊花魚鍋」、「白肉鍋」……)。據《清稗類鈔》中說:「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人們「無分教內教外,均以涮羊肉為快」。火鍋在清代就已經徹底征服了廣大老百姓。

清代時期,火鍋不僅在民間流行,而且還成了宮廷里的一道御用佳肴。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極其喜歡吃火鍋,他外出遊歷,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吃火鍋。他不僅在外愛吃火鍋,在皇宮內也離不開火鍋。

據史載,乾隆四十八年的正月初十,他就在宮裡辦了530桌的火鍋宴。在乾隆退位的時候,也就是嘉慶元年,他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共辦火鍋1550桌,赴宴品嘗者多達5000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宴。

本文原載於2017年12月5日《皖江晚報》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清風徐來——銘廬書院首屆中國書畫作品展在省圖隆重開幕
王羲之蘸墨一次能寫幾字?這麼無聊的提問答案卻出乎意料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