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法略說》:如何理解佛法中的「生」

《百法略說》:如何理解佛法中的「生」

《百法略說》:如何理解佛法中的「生」

文:心愚法師

一般我們都會認為,眾生都有生、老、病、死,諸法都有生、住、異、滅,對不對?但是我們學佛法,尤其是學了大乘的佛法之後呢,佛經里卻又告訴我們說,諸法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對不對?那麼這個「生」到底怎麼理解呢?我們應該能夠感覺到這個概念的重要性,我們還是先看看窺基大師的解釋:

生者,先無今有。

窺基大師說,什麼叫做「生」呢?就是先前是沒有的,現在有了,這個就叫「生」。然後我們再看看普光法師的說法:

本無今有,說之名生。

普光法師說的意思是一樣的,本來沒有,現在有了,就叫生。

然後我們再看看《成唯識論》裡面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正文

《成唯識論》

本無今有,有位名生。又云:生表有法先非有,此依剎那四相釋。又云:初有名生。

這裡是說,本來是沒有的,現在有了,因為有這樣一個分位安立,就假名為「生」了。還有一個說法,是說這個「生」是用來表示某個存在的法,先前是不存在的,這是從每個法都有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四相來解釋的。那麼還有另一種說法呢,說最開始的「有」,就叫生。

最後我們再看看《雜集論》里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生者:謂於眾同分諸行本無今有性,假立為生。問:外諸色等,亦有生相,何故唯舉眾同分耶?答:為於有情相續,建立有為相故。所以者何?外諸色等有為相,成壞所顯;內諸行有為相,生老等所顯故。

《雜集論》這裡的說法呢,是說在「眾同分」的諸行上,這個「眾同分」咱們前面學過了,主要是從眾生的不同類別來講的,對吧?這裡也是主要從眾生的角度來說的,那麼眾生的諸行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這樣的一個情況,假名安立為「生」。大家看見沒有,這裡也是在強調這個「生」是假名安立的。那麼後面還有人追問了一個問題,說,外在的那些色法也有「生」的相啊,為什麼這裡只從眾生的角度來說呢?回答說,這是為了說明有情的相續,要建立有為相的緣故。為什麼呢?外在的那些色法的有為相啊,一般我們用「成、住、壞、空」來描述,而眾生的有為相我們一般用「生、老、病、死」來詮釋,所以這裡主要講有情的「生」相,沒把色法的情況作為重點來說。

其他還有很多可以參考的資料,像《瑜伽師地論》裡面的解釋,還有關於「生」的種類,也有相關的內容。我們這裡就不多說了。但是我們要記住一個的要點,就是「生」有一個最基本的意思:先無後有,假名為生。就是說,這個法不是真真實實的,這個「生」不像桌子板凳一樣是有自性的東西,只是假名安立的概念,這個安立出來的概念就叫做「生」。我們能夠這樣去理解的話,那麼對於我執、法執的破遣就會更進了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思修佛學 的精彩文章:

如瑞法師:人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呢?
佛法故事:如何在生活中提升自我

TAG:聞思修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