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讓梨 | 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後來的人生是怎樣的?

讓梨 | 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後來的人生是怎樣的?

原標題:讓梨 | 那個四歲讓梨的孔融後來的人生是怎樣的?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在教科書里應該都學過的,歷史故事出自《後漢書·孔融傳》。『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用白話說就是,在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麼做。


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此可以看出孔融是個非常聰慧的小朋友,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因而宗族親戚們就都認為他是個奇才。

我們一般都會認為,像這樣小小年齡能有如此的表現,這小孔融的未來是不可限量的啦,可是人生就是這樣的不恆常,誰知下一個路口會發生什麼。


就來聊一聊這個四歲讓梨的孔融,公元153年孔融出生於今山東曲阜,字文舉,東漢末年文學家,被曹丕譽為「建安七子」之一。


家學淵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官至太山都尉,還有個哥哥孔褒,說來孔融也是個官二代啦。


相傳在這個小孔融十歲那年,有一次他老爸要到洛陽去辦事,可能老爸是要提早歷練一下或者想得到更多點贊的這個自小就人人誇譽的天才兒子吧。


於是這次洛陽之行,就帶上了小孔融。此次的洛陽之行中的一項就是拜訪當時,在洛陽任職的名士李


在到達李膺的府邸門口時,看門的保安花名冊上一查,既不是名士也不是什麼親戚,於是就沒有去通報。



小孔融倒是好奇起來了,心想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排場如此之大,於是沒等老爸溝通好就插嘴對保安道:「我是你們家大人的老親戚,所以花名冊上查不到,快去通報你家大人來迎接」。


這下搞得這個看門的保安有些懵了,於是進門通報實情,李膺在聽到保安的回報後也來了興趣,要一見解惑。


進府相見後,這位李膺大人迫不及待的就開問了。這個請問你們和我是什麼老親戚呀?還沒等孔老爸做出解釋,小孔融就立馬回答說:

「你好,李老師,我姓孔,從前我的老祖宗孔子和你們家的老祖宗老子可是有師生之宜的呀(關於孔子和老子的師生之宜請參看本人的文章


《孔子「問道」於老子,當年他們談了什麼?》)李老師你說說看,我們是不是屬於世交呀!」


這樣一來,搞得這位李老師和在場的所有賓客都對這個小孔刮目相看,接下來在李家的待遇那就可想而知啦。


不一會,有個叫陳韙的大V也來到了李老師的府邸,於是就有人把這個小孔融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講給了這個陳大V聽。


嘿呦,看來這個小孔融將會是一個新網紅了,於是酸性上來了。當著小孔融的面就評價道,我的看法是:如果這個人小時候看上去很聰明長大後一般就不一定會聰明啦。」



分析起來這話本也沒錯,但就當時的境況,其用意人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啦。於是伶牙俐齒的小孔融聽到後便立即反駁了這位陳公知,「從你剛才的言詞判斷,陳老師您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啦。」


這就尷尬了,小孔融這話的意思很明白啦,就是你陳公知因為小時候聰明所以長大後就變成這樣說話不著邊的笨蛋啦。


你說,小孔融這話一出口,這位陳公知還能說什麼。作為主人的李老師解圍道,「孔融小朋友,你小小年紀就如此的聰明將來肯定是成大器干大事的人啦。(高明必為偉器)」


經此事後,小孔融的名氣大增,所謂漲粉不少呀。三年後,在孔融十三歲時,他的老爸孔宙去世了,這個聰明的孔融悲傷非常呀,

可能是因過渡悲傷的原因吧,身體倍棒的少年孔融站立都成了問題,最後要需人攙扶才能站起來。這麼一來整個州里都稱讚他的孝行了,這就又漲粉啦,離公知又近了一步。


後來又有一件事情最終助推了孔融登上名士和公知的榜單。在孔融十六歲那年,當時有個名士張儉在官場中因為和一個叫侯覽的中常侍不和,因而時常發生口角進而發展到要置對方於死地的程度。


因為當時的中常侍是手握大權的,所以這個侯覽就利用手中的權利密令張儉所在的州郡官員捉拿他。


巧的是這個張儉素來與孔融的大哥孔褒是兩位好基友,這張儉第一個想到所躲藏的對像就是孔褒家。


待逃到孔褒家時,剛巧孔褒不在家。又看看時年十六歲的孔融,還是個小年輕,正所謂嘴上無毛辦事不牢,因此也就沒和這個小年輕孔融說道此事。



要說聰明人就是不一樣的呢,青年孔融稍一觀察,發現不對勁。一般人如果心裡有事大多在臉上是藏不住的,一看這張儉是一臉的窘相。


於是就很老道的對張儉說道:「你好,張大哥,我哥哥雖然不在家,有什麼事我還是可以做主的,我以往的那些事情你應該是知道的吧。「


這句話的分量可不小呀,是呀,眼前這個小青年可不能小覷啦。於是就把前因後果和孔融道了個遍,最終這個張儉躲在了孔融的家裡,後成功逃脫了。


常言道,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個大活人,時間長了,事情總會有泄漏的時候。最後,州官判孔褒、孔融藏匿要犯,一同獲罪,逮捕入獄。

後來在審判時上演了二人攬罪的兄弟情,先是孔融說罪在他,後老哥孔褒爭辯說,張儉原本就是來找他的,不管孔融的事。


最終搞得法官也沒能判決,最後只能求助二人的老媽。他們老媽更厲害,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我是這個家中最年長的,家中的事情是由家長承擔的,處死我好了。」


結果是州郡的法官無法斷案了,最後把案件交給了當時的最高法院,皇帝來裁決了。最後的結果就是,詔書下發,孔褒服罪,因此事,孔融成為了名滿天下的超級大V,有了進入官場的足夠資本。


成年後孔融馬上就被徵召進公務員系統,授予司徒掾屬之職。後因為官清廉敢於直諫,多有擢升。



但他的文人秉性在官場中是有危險性的,一次有著皇親國戚關係的何進升任了大將軍,孔融的上司派他去祝賀,結果是因大將軍府的保安沒有及時通報。這個孔融就立馬拉下臉來走人了,這可得罪了這位大將軍啦。


這還了得,你孔融是什麼東西,敢來我大將軍府門撒野,於是就準備要派刑警追殺。幸虧當時有個幕僚給何進進言說,這個孔融呀,當今是個大V了,粉絲量驚人。


大將軍你如果和他為敵,對大將軍你不利呀,不如我們如此這般,把他拉到我們的陣營,以禮相待他,這樣可是名利雙收呀,你大將軍的胸懷這天下人可就都知道啦。


後來的歷史背景就是,宦官和十常侍作亂,最後引進董卓獨攬朝政,把個皇城搞的是烏七八糟,最終把皇帝和眾官員一股腦兒遷到了長安。


在董卓要廢掉少帝劉辯時,孔融與董卓殊死爭辯,搞得董卓下不了檯面,於是便懷恨在心,考慮到當時孔融的影響力,又不好直接結果了他。

便想出了借刀殺人的法子,給他改任官職,並示意三府推舉孔融到當時最亂,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做國相。表面上看是陞官了,實則是把他推到火上烤。


最終孔融也沒有把黃巾軍剿滅,還差一點把小命給丟了,後來因為劉備的救援才死裡逃生,然而經過此事的孔融從他後來人生的走向來看似乎並沒有悟到什麼。


公元196年,袁紹的兒子袁譚攻打孔融的地盤,這場戰爭打得可謂是持久戰,足足打了有三個多月,從開春一直戰到盛夏。



然而,長期的攻城,戰士的減員,最終城還是破了,你道城破事這位孔融孔大人在幹啥,和守城士兵在浴血奮戰?在指揮戰鬥?NO NO NO。


城門被攻破後,城內已經短兵相接了。這位孔融大人竟然還在憑几讀書,談笑自若。待到晚間城池完全陷落後,他才獨自落荒而逃,以至於妻兒全被俘虜。假如這次戰爭是孔融勝利,那麼它將會是一個神話,如今看來只能是一個笑話了。


在曹操和袁紹爭奪北方的霸主地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初期,孔融並沒有和曹操結怨,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還是很希望曹操能平定天下況復漢室的。


六言詩


郭李分爭為非,遷都長安思歸。


瞻望關東可哀,夢想曹公歸來。

六言詩


從洛到許巍巍,曹公憂國無私。


減去廚膳甘肥,羣僚率從祁祁


雖得俸祿常飢,念我苦寒心悲。


但是孔融是個一心想干大事的人,更想況復漢室,由此必然和曹操終究會分道揚鑣的,有其詩為證:


雜詩


岩岩鐘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雲門,遠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結根在所固。


呂望老匹夫,苟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獨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


幸托不肖軀,且當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與世同舉厝。


由不慎小節,庸夫笑我度。


呂望尚不希,夷齊何足慕。



從詩中可以看出孔大人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你姜太公不過一介平民,只是因為時世的機緣巧合才大有作為。


你管仲原本就是一囚徒,卻能幫助齊桓公建立偉大的覇業。難道我就不能嗎?遺憾的是,人卻不能夠常存於世。


遂而感嘆人生之無常,只恐因年歲遲暮而夢想落空。我應在這有生之年像猛虎一樣奮勇前驅。

我不能困苦終生就這樣碌碌無為呀,不能與這世俗同流合污呀!任他世人說我不拘小節,庸夫譏笑我的器度胸襟。那呂望我尚且無需敬慕,何況伯夷與叔齊呢?


當然這是一首以景托懷言志之作啦。那麼孔大人寫作這首時的歷史背景和當時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了,孔融是忠於漢室的,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顯示獨霸朝政的時候就已經政見不合了。


再加上曹操的出身,和他孔融比那是沒有可比性的呀,曹操的老爸是太監的養子,你說這怎麼和祖上是孔聖人的他比。


所以就經常和曹操唱反調,曹操也只有憋氣窩火的份,為了籠絡人,只能隱忍。但有些事情總是要有個度和底線的,槍口難免那一天會碰上。



在曹操的兒子曹丕納了袁熙的老婆時,孔融就又開始噴曹操了,話中帶刺的說道「當年武王討伐紂王成功後,便把原紂王寵愛的蘇妲己賞賜給了他的弟弟周公旦。」


待此話傳至曹操的耳朵邊以後,曹操也是熟讀詩書的人,卻一時也沒有搞明白這是出自何處。


於是就派人把孔融請來詢問,我們這位孔大人的回答是:按照現在所發生的事情,衡量一下就知道了」。這下曹操徹底明白了,好你個孔獃子,你是變著法子來和我作對呀。


如此這般,現在我殺不了你,那就找個理由讓你回家呆著好好反省吧。這個孔大人倒好,在家也是沒閑著,還經常是家中高朋滿座,大談曹操等人的不是,酒是少不了要狂飲的啦。

原本連年的戰爭,糧食就已經很緊張了,釀酒那是要消耗大量糧食的,軍糧都成了問題,因此曹操頒布了禁酒令。


《後漢書.孔融傳》記載:「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可見,當時是飢年,卻不得不用兵,而兵以什麼為主?糧食!曹操出於對軍國大計的考慮,以為應禁酒,使糧食用來補充兵用。這個孔融卻多次阻撓曹操政令的實施,一次次觸碰曹操的底線。


接下來的這件事最終要了他的命,就是和當時的第一狂生禰衡(曾言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的論調相和,他的言論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這就惹得要掉粉了。


於是曹操利用了這次言論的負面影響,暗中指使羅織了孔融「不忠不孝」、「謗訕朝廷」等罪名。


公元208年,時年五十六歲的孔融被處死,並株連全家。


一個人可以清高,但別輕狂,聰明和智慧是有距離的。自小長時期獲得的誇耀對一個未成年人來說很可能就是捧殺啦,成人後會在行事中要處處展現他的與眾不同,展現他超於同人的聰明才智。



孔融


軒轅


議政剛直大丈夫,


幾前談笑付詩書。


才疏意廣心忠漢,


樽滿言狂客侮誅。


本文寫作者:軒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五味軒 的精彩文章:

情僧 | 蘇曼殊—恨不相逢未剃時

TAG:五味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