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高步頻能讓你跑步不受傷?不懂這個,再怎麼高也白搭

高步頻能讓你跑步不受傷?不懂這個,再怎麼高也白搭


在之前的文章:怎麼跑步才能減肥?80%的人忽視了這兩點



我們簡單提到過:

「低步頻,高步幅」的跑法對

身體壓力比較大,跑起來痛苦

「高步頻,低步幅」跑法則對

對身體壓力更小,跑起來更輕鬆,甚至有專門的數據統計顯示,精英跑者的步頻,大都在180以上。




既然高步頻這麼好,那麼就應該盲目簡單的去提升自己的步頻嗎?其實並不可取,步頻顯示的數據是最終的結果。




今天姿勢跑法(PoseMethod)中國區總教練朱玲,帶我們去學習如何正確理解步頻。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百練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禮記·大學》




世間萬物相連,關係多有層階。主次本末有分,不可混淆。層階越低之事物,受制于越多之上層因素,其可控性越弱,越無法直接追逐表現,亦可稱為「結果」。





比如財富,比如名譽,比如考試成績,又比如 PB,比如配速,比如比賽名次。逐利是生物本性,但人類可貴在於懂得思考,想要有好的「果」,就要下功夫在「因」,做好能操控之事,此為「盡人事」。




什麼是可操控之事?比如,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等,又比如,採用的策略、方法、技術等,還比如,給予的信任、愛心、忍耐等。



當然,層階關係皆為相對。若能梳理清楚你想要的「結果」——目標的影響因素,並智慧地投入努力,就會離目標越來越近。








上面這番話看似與本文主題不太相關,但實際上,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步頻這件事是結果,不應該成為你主動去控制的自變數,那樣反而無法跑好。




現在,馬拉松跑者都會使用 GPS 運動手錶來輔助訓練,對於步頻、觸地時間等數據已經耳熟能詳。從數據的表面定義來看,

步頻指的是你一分鐘內跑了多少步。




有一個現象是,許多業餘跑者的步頻大約在

160-180 之間

,而精英跑者的步頻都在

180 以上

。這差別體現了什麼?步頻跟速度相關?慢跑很難達到 180 的步頻?如果想提高步頻,該怎麼做?




這些問題是很多跑者心中的困惑。步頻是落下的結果。好的步頻數據,是好的技術的結果。以好的技術去跑,自然就會獲得好的步頻數據。我先將結論告訴你,接下來會細細講解,為何這麼講。








我們跑步為什麼要不斷交替雙腳?為了不摔倒,為了向前,很簡單的道理。有的人,將步頻看做「腳踩到地面多少次」,或者說「落地多少次」,這確實沒有錯,但腳踩到地面上是為了什麼?落地這件事是靠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嗎?




顯然不是,如果沒有重力,你根本不可能落地(landing)。所以,將腳落到地面上這件事,從技術角度來看,根本不需要去關注(除了在分析跑姿偏差時)。將步頻理解為「踩地次數」,就會導向一個

典型的跑姿偏差:主動跨步。




很多人的頭腦里,存在這樣一個公式:

步頻*步幅=速度

。於是,為了跑得快,不僅拚命把腳往前邁,而且還主動往下踩,想快點「落地」(landing),這就大錯特錯了。這其中犯了三個典型的認知錯誤:





 01 

   

錯誤理解了速度的來源







步頻與步幅都是結果,是速度的結果。這是什麼意思?速度快了,步頻自然越快,步幅自然越大,你能控制你的速度,但你無法控制每一次跑出來的步頻數據和步幅數據!





那速度又來自於哪裡?

落下(FALL)

。注意,

不是落地(land)

。向前落下是速度的根本來源,落下的角度大小直接決定了你的速度快慢。落下角度越大,步幅越大,步頻越快。




落地(landing)是為了落下(FALL)。落地之後,速度為零,落下讓我們重新獲得加速度。

(所以,你在意的落地方式也好,觸地時間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是副產物,是技術好壞的表徵而已。)




 02 

   

錯誤理解了雙腿的角色





▲ 好的技術(左一二)vs 不好的技術(右一)




腿只是身體(體重)的支撐,不是動力的來源。這是什麼意思?步頻的產生,雖然表面看是腿在活動,但實質上是服從於身體(體重)的移動——腿只是接住身體而已。




換句話說,步頻加快,是身體(體重)移動速度加快之後的結果——腿必須迅速跟上,否則就會摔倒。




而不是反之,加快步頻,速度才加快。如果是這樣,那想問一下,步頻是有上限的,是不是意味著你的速度也有上限?那我們還跑什麼步呢!




 03 

   

錯誤理解了數據的意義





▲人們通常認為步頻就等於動腿




步頻數據是被動結果,不可以主動追求。這是什麼意思?我們不是為了步頻而跑,我們是為了向前跑,為了速度而跑!如果你在跑步時只關注步頻,為何不在家原地跑?你一樣可以跑出 200+ 以上的步頻。




為了步頻數據好看而改步頻,是短見之舉。你的跑步技術和運動表現,並不會因為你拚命加快倒騰腿而有進步。




我們不該為了改某一個數據指標而去訓練,這是本末倒置。數據是用來參考的,用來檢視自己的技術水平和訓練狀態。




技術為本,步頻數據不好,反映出技術還需要提升,就應該去思考背後的原因:我是不是有跨步?還是沒有保持上拉意圖?又或是力量不足?這才是正確的行動方向。








我們學習和研究,不是為了發現新事物——畢竟放眼時間軸線,自然變化的速度是緩慢的,而是為了發現看問題的新角度。




與其把步頻看做「落地次數」,不如把它看做是

「上拉次數」

。這才是對技術改進有助益的。




上拉,即將腳掌從地面拉起,轉換支撐,進入下一次準備加速的關鍵跑姿。因此,步頻的高低,體現了轉換支撐的效率。




我們在跑步時,就是一個

不斷重複「平衡-失衡-平衡」的過程

。落地支撐時,腳掌是身體的支撐點,以它為支點,身體向前轉動,失去體重,獲得加速度,從而產生速度,不斷向前跑。




這就是跑步過程的力學本質原理。

身體向前轉動(落下)的角度越大,加速度越快,配速也越快,步頻正是服務於這樣一個周期過程。




加快步頻,意味著迅速上拉,儘快進入下一次關鍵跑姿,就可以儘快進入落下(FALL),獲得加速度,從而更快向前移動,這就是步頻的技術意義所在。








沒錯,正如上文所說,上拉越快,步頻越快,獲得加速度的次數也越多。但是不是步頻越快越好呢?




這裡需要再釐清一個層級關係:上拉與步頻,都是為了服務於向前落下的需要,是速度的結果。對於這一點,也不可以本末倒置。




我們的目標是向前跑,這就意味著速度——也就是落下(FALL),它才是最核心的,是我們時刻關心的目標。在落下與步頻之間的關係中,落下位於上層,速度直接取決於落下角度。先有落下,後有上拉,然後才有步頻。




我們是怎麼跑起來的?靜止站在原地,然後身體前傾,緊接著你會自然而迅速地將腳從地面拉起,向前跑。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腿只是用來接住身體,它不是速度的來源,它只是服務於速度的需要。




因此,不可以一味地為了步頻或加速而刻意加快上拉,這樣就偏離了跑步技術的核心,無法獲得你想要的速度。




步頻的快慢,取決於我們需要重複多少次「向前落下」——我們要跑多快。我們跑得越快,步頻自然也會越快,而不是相反。這一點毋庸置疑,這是自然規律。




當你衝刺跑時,你的步頻會達到 200 以上,這是速度使然。當你慢跑時,你會跑到200 步頻嗎?可以刻意做到,但沒有必要。掌握好的技術,要學會順應自然。




所以,還是需要回到技術本身,首先開發好落下的知覺——無為而為,有為的上拉是為了服務好無為的落下,這是時刻不變的原則。在此之後,我們再來學習上拉的技術要領。








 01 

    

底線達標的前提:不關注步頻




丹尼爾斯博士提出,

步頻達到 180 步/分鐘

,可以有效減少落地時的衝擊。他在 1984 年洛杉磯奧運會期間,每天在賽場觀看不同跑者的跑姿,計算他們的步頻,他發現在 50 多位男女跑者中,無論是長距離還是短距離,幾乎都在 180 步/分鐘以上,只有一位低於 180。




由此而知,180 步頻的理論是來自對現象的觀察,它是一個結果。對於精英選手而言,無論是快跑還是慢跑,他們的步頻都能保持 180 以上。要注意,這不是刻意而為。當他們跑步時,壓根不會去想「我現在步頻是多少」。因為這是人類生物體的自然構造和力學原理所決定的。




精英跑者的技術水平普遍比大眾跑者更好,他們更能夠用好自己身體的自然結構——用到肌腱的彈性,去「毫不費力」地跑。




根據科學家研究,有效利用肌腱彈性,可以降低 20% 左右的耗氧量,同時還可以增加 50% 的經濟性。我們不需要教肌肉去做什麼,身體很聰明,在正確的姿勢和框架內,它們自然會呈現出好的狀態,給予應有的反饋。180 以上的步頻節奏,亦是大自然喜歡的節奏,我們需要學會服從自然的指令,強擰的瓜不甜,強跑的步頻不快。




我們不能本末倒置,而主動操控肌肉,硬去跑 180 步頻。這也是很多業餘跑者在訓練中遇到的障礙,已經很拚命地在倒騰腿,步頻依然上不了 180。




要知道,步頻的標準,不只是 180 步/分鐘以上,還有一個被我們忽視的條件:

以最小的主觀努力和最少的肌肉發力

。否則,就背離了「效率」二字。

不費力、不思考、不刻意地跑到 180 以上的步頻,才是好的步頻。




這也意味著,當你跑步時,你全神貫注在你的技術動作上,不想不管步頻,而無論你跑多快多慢、多少距離,你跑完之後看數據,自己的步頻在 180 以上,這就是正常的狀態。(但並不意味著你的技術就沒有偏差,這是兩回事)




 02 

    

不靠步頻加速:步頻並非越快越好






當我們加速時,可以選擇加快步頻。但步頻的增加是有上限的——你一分鐘能跑的步數是不可能無限增加的,這也意味著,靠加快步頻來加速,能進步的空間很有限。





此外,步頻還與心率有關。上拉是我們主動而為,隨著步頻的升高,心率也會逐漸升高,這其中存在非線性正相關的關係。




因此,一味靠提升步頻來加速,反而會喪失經濟性。所以,你的步頻達標即可,無需刻意追求更高,它並不是速度的來源,你還有另一種加速方式,加大落下角度。




人類落下角度的極限為 22.5 度,博爾特落下角度約為 21.4 度,我們日常慢跑大多在10 度左右,落下角度的增加會直接帶來速度的提升。




但從技術難度層面看,保持更大的落下角度比提升步頻更難,也會對身體帶來更大的壓力負荷。這是落下知覺訓練的難度所在,但也是我們訓練技術的意義所在。




當我們在開發落下知覺時,假如你從 530 配速增加到 500 配速,再增加到 430 配速,在這過程中,你的步頻變化非常小,都保持在 185 左右,你的心率變化也非常小,這意味著什麼?




這說明你的落下技術非常好!這也正是我們訓練的目標。你沒有在靠步頻加速,你充分利用了落下這個核心技術。這很難嗎?並不是難,在去年和今年的上馬 PB 訓練營,很多同學都做到了。關鍵是當你跑步時,你專註於做什麼。





去年上馬訓練營一位學員的訓練數據




只有步頻是不會讓你跑起來的,步頻是落下的輔助。明確了這一點,就能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最核心的事情上。當你的落下技術足夠好,你再提升步頻才是錦上添花,否則單獨訓練步頻是捨本逐末。




總結而言,技術為本,數據為末;落下為本,步頻為末。不可本末倒置。分清本末主次,才能跑好,人生其他事亦如此。







作者:肯亞玲(朱玲)


姿勢跑法(PoseMethod)中國區總教練,心率科學訓練認證教練,CrossFitL1教員。


馬拉松跑步愛好者,跑步11年,2016年波士頓馬拉松參賽者,全馬PB325,半馬PB130。


跑步學院專欄作者,

更多信息,請關注玲教練個人公眾號:百練




* 肯亞玲還寫了:


業餘跑者如何挑選跑鞋?


跑得很累還很廢?因為你不會看心率啊


女生生理期跑步,看這1篇就夠!



受傷的根本原因,是你以為跑步不需要學習




* 關於步頻,你還可以看:


步頻:提高速度的關鍵因素


如何提高自己的步頻?




學習跑步技術、改善跑步姿勢不是個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時候需要循序漸進,慢慢來。




如何高效的改善跑步姿勢?是

學+練

的過程。




即為理論知識學習。

了解什麼樣的跑姿是好的,什麼樣的跑姿是錯的,以及這背後的原理,可以讓你不被泛濫的假知識誤導,直擊跑步的本質。




即為訓練。

用成套科學訓練提升身體各方面素質,成功擁有「能用好跑姿跑步」的身體,並讓身體記住用正確跑姿跑步的感覺,從而習慣成自然。




為此


我們向你推薦




點擊圖片,查看「30天跑姿改善計劃」詳情



點擊

閱讀原文

,購買30天跑姿改善計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跑步學院 的精彩文章:

好的跑姿,讓你愛上跑步!
常做這7個動作,讓你的膝蓋不再疼痛

TAG:跑步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