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被「妖魔化」的「果蔬催熟劑」真那麼可怕?聽聽專家怎麼說

被「妖魔化」的「果蔬催熟劑」真那麼可怕?聽聽專家怎麼說

提到「催熟果蔬」,

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非天然、不健康?

如果超市裡有個「催熟果蔬」專櫃,

你會選擇購買嗎?

果蔬催熟技術經常被看作黑心商家的不法手段,甚至流傳著「催熟果蔬導致性早熟」這樣的說法。

但你知道嗎,天然果蔬也會自我催熟。《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專家,針對「催熟果蔬」的疑問為你一一解答。

受訪專家

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 雲無心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學博士 史軍

北京農林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馮曉元

農業部農產品加工質量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主任 王鳳忠

果蔬如何被催熟?

催熟劑是一種叫「乙烯利」的液體。植物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信號分子」——乙烯,調控著植物的生長和成熟進程。在植物自己還沒有產生乙烯之前,如果人為使用乙烯,植物就會做出反應加速生長和成熟。

不過乙烯是氣體,使用不方便,於是後來發明了乙烯利。作為液體,乙烯利可以很方便地噴洒到植物上,然後釋放出乙烯。這種操作在農業上已經用了近百年。世界各國大量的蔬菜和水果,都採用了這種技術。

哪些果蔬需要催熟?

「催熟」的操作可以分為兩類:

在果蔬生長的某一個階段,施以乙烯利,從而促進生長,讓它們儘早成熟。許多農作物都可以採用這種操作,比如黃瓜、西瓜、西葫蘆、柑橘、西紅柿、姜、水稻、青梅、菠蘿、蘋果、核桃、龍眼、荔枝等。

以廣東的砂糖桔為例,當地規定,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到14%以上方可採收。

有些中晚熟柑桔果實的內在品質已基本達到成熟標準,但果皮仍是綠色,為了商品美觀,提早上市,可以通過乙烯利使果皮褪綠,這是國家允許的。

另一類果蔬,比如香蕉、芒果、獼猴桃等,如果等到「自然成熟」才採摘,就會很快壞掉,無法保存和運輸。通常的操作是在它們沒有成熟的時候採摘下來,控制儲存環境讓它們處於「休眠」狀態。等到銷售前,再使用乙烯利啟動它們的成熟過程,就可以在其他季節或者遠離產地的地方吃到了。

國家標準GB2763規定,乙烯利在獼猴桃、香蕉、菠蘿、荔枝的殘留量均為不超過2毫克/千克,氯吡脲在獼猴桃、葡萄中的殘留量不超過0.05毫克/千克。只要按照國標使用、在批准範圍內使用,是可以保證食用安全的。

催熟的果蔬對人體有害?

所謂「催熟」只是提前啟動了植物的成熟過程。植物體內所發生的所有生理過程,跟「自然成熟」一樣。自然成熟時能合成的物質,催熟時也會合成。

自然成熟時不會存在的物質,催熟時也不會有。也就是說,催熟並不會產生什麼「有毒有害物質」,自然也就不會「對人體有害」。

當然,由於生長期以及光照時間等因素的影響,催熟的果蔬可能在某些物質的含量上跟自然熟的有所不同。不過,這些「有所不同」的物質種類並不多,含量差異對於果蔬的整體營養也無足輕重。

催熟果蔬造成兒童性早熟?

有人擔心食用催熟水果會使兒童性早熟。史軍表示,這種擔心沒必要。

植物激素和動物激素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物質,兒童性成熟是受性激素調節,而無論是乙烯還是乙烯利都不能在人體內表現出性激素樣作用,也不能參與性激素的合成,更不可能引起性早熟。

「濫用乙烯利」導致殘留超標?

乙烯利作為一種「化學物質」,跟其他化學物質比如食鹽、白酒、醋一樣,大量食用也會危害健康。

根據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的報告顯示,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日可接受的乙烯利劑量為0.05毫克/千克體重。一個體重為50千克的成年人每日攝入2.5毫克乙烯利,仍然是安全的。那相當於要把兩斤多香蕉連皮吃個乾淨,但幾乎沒人會這樣做。

乙烯利是農用物資,農民是需要花錢買的。在正常使用量下就能達到催熟效果,用多了適得其反,會讓果蔬長成畸形。所以,主觀上,農民沒有理由去濫用;客觀上,濫用了沒有任何好處,只是浪費錢。

目前使用的果蔬催熟劑主要是乙烯利,可溶解在水裡,如果擔心有殘留,食用前不妨多用清水將水果沖洗幾分鐘。

催熟果蔬的營養成分是否有變化?

研究表明,在綠豆種子萌發過程中使用乙烯可使綠豆芽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維生素C含量分別增加25.1%、66.07%和163.9%;使用乙烯催熟的桃子總糖含量有升高,同時也能較好地保持維生素C的含量,營養價值均有增加的趨勢。

但是,催熟對不同營養物質影響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相較於自然成熟的番茄,採摘後催熟的果實維生素C含量和番茄紅素有所下降,但對糖類影響微乎其微。

使用催熟劑後,水果的果肉組織體內能量轉換可能會不充分,在味道和口感上不如自然成熟的水果。

生命君總結:

網上流傳著許多「分辨催熟果蔬小妙招」的文章,實際上,催熟只是改變了果蔬發育的節奏,不會留下明顯的標記。這些所謂的妙招,都是臆測。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分辨果蔬是不是催熟的。它沒有安全性的問題,營養上也不值得糾結。如果好吃,催熟的也值得買;如果不好吃,「自然熟」的也不值得買。

本報實習記者張一迪編輯整理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生命悅讀】在醫學這段漫漫旅程里,我願做個虔誠的修行者
一份價值740萬的健康提示!諾獎得主告訴你違背「生物鐘」的後果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