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當你真正放下,就不會再害怕失去

當你真正放下,就不會再害怕失去

我們應該放下修道上的唯物遊戲,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放棄努力,不再企圖自衛和改善自己。我們可能已經約略看出自己的奮鬥徒勞無功,或許想要放棄,想要完全放棄自衛的努力。但是我們中間有多少人真能做到這一點?做到可不像想到那麼簡單容易。我們究竟能放開和敞開到什麼程度?到什麼程度我們又會變成自衛了?

放下也意謂承認自我的粗野、笨拙、可惡的品性,然後把它們也都放棄。一般而言,我們覺得交出和放棄自我的粗野品性很難。我們雖會恨自己,但同時也把恨自己當作一種職業。儘管我們會討厭自己的真相,而且覺得自責很痛苦,我們還是不能完全放棄自責。一旦放棄自責,我們便會有失業之感,好像自己的工作被人搶走了。什麼都放棄,便是不再有職業,也就是沒有寄託了。自我評估和自我批評,基本上是神經過敏的傾向,是自信不足的結果。所謂「自信」是指如實看清自己、如實了知自己,曉得自己有敞開的能力。我們確有能力放棄那粗野、失常的「我」性,而走出迷戀、走出成見。

我們必須放棄期求,同時也要放棄恐懼,而直接衝進失望、處理失望、投入失望,讓它成為我們的生活之道。這件事做起來很難。失望是根本智的吉兆,它無可比擬;它是那麼敏銳、精確、明顯和直接。我們若能敞開,便會突然發現自己的期望跟當前的實情是兩回事。這自然會令我們感到失望。

在佛法之道上,失望是最好用的車。它不確認「我」及「我」之美夢的存在。不過,如果我們涉入修道上的唯物,如果我們認為修道是積聚學問與功德的一部分,如果修道成為增強自我的一種方法,那麼整個放下的過程當然就全被扭曲了。

如果我們把修道視為令自己安樂的一種方法,那麼一碰到不愉快的事或讓我們失望的事,我們便會想辦法予以合理化:「這當然是上師的明智之舉,因為我知道上師不會做有害之事,這一點我很有把握。上師是完美的人,上師所為全是對的;不管上師做什麼,全是為我好,因為他是袒護我的,所以我能敞開,我可以安全地放下一切。我曉得自己走的是正道。」這種態度並不完全正確。它頂多只能算是純潔、天真。我們被「上師」的威嚴高貴、鼓舞人心和多采多姿那一面迷住了。我們不敢有任何其它的想法。我們有了堅定的信心,確信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道心成長的一部分。「我辦到了,我證得了,我是靠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我大體上無所不知,因為我讀過書,而書中所說認可我的信仰、我的無誤、我的觀念——一切相符。」

我們還可用另一方式保持原狀,不真放下,藉口是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極有教養、極有尊嚴的人。「我們當然不能把自己投入這個骯葬、庸俗的現實社會。」我們覺得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該在蓮花上,同時人們也發展出一種邏輯,能把任何際遇都按自己的感覺來解釋。就算跌倒了,我們也能讓自己摔在柔軟之處,不受衝擊。放下,不包涵準備輕輕降落;它意謂直落下去,不管落處是一般的硬地,還是多岩石的原野。我們一旦敞開自己,那就隨處可落。

傳統上,象徵放下是用頂禮之類的行為——頂禮是五體投地,表示歸順。同時,我們在心理上敞開,以把自己視同最低者,以承認自己品性粗野,而完全放下。我們一旦把自己視同最低者,就不再怕失去什麼。如是,我們把自己準備成一個空的容器,可以接受法教了。

在佛教傳統裡,有這麼一套基本的儀式用語:「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我皈依佛即是歸順的實例,承認自己的性格有其不善之處而坦誠面對的實例。我皈依法即是皈依生存的法則或如實的生活,我願睜開眼睛如實去看人生的境遇;我不願以修道或神秘的眼光視之,而願看到人生的實況。我皈依的觀念,是非常深奧的。

錯誤的皈依方式裡,含有尋求庇護所的成分,如崇拜大山、日神、月神或任何一種神祇,只不過因為這些都似乎比我們偉大。此種皈依類似小孩的反應,當他說:「你要是打我,我就告訴我媽媽。」媽媽在小孩心目中是偉大、極具權勢者的典型,小孩若受到攻擊,自然會去找媽媽——這一無敵、全知、全能的人物。孩子相信媽媽會保護他,其實媽媽也是唯一能救助他的人。皈依如母或如父者,的確是弄巧成拙;求皈依者根本沒有實力、毫無真正的靈感,他老是忙著評估誰的力量比較大、誰的力量比較小。如果我們小,那麼比我們大的就能把我們毀滅。我們皈依是因我們不能小而無護。我們易於用道歉的語氣說:「我雖這麼小,但我承認你的偉大。我願崇拜你和附屬於你的偉大,請你保護我,好嗎?」

放下一事,不是自認低賤和愚蠢,也不是想要崇高和深奧。它與層次和評估無關。我們放下是因願意「如實與世間溝通」。我們不必把自己列為學者或愚人。我們知道自己的立場,故而表示放下、敞開,也就是說直接與我們所歸順的對象溝通、聯繫。我們不因自己積了那麼多的粗野、美好、清淨的品性而感到不自在,我們把一切都呈獻給我們歸順的對象。在基本的「放下」行為裡,不包涵對外力的崇拜,而有與靈感合作的意味,這樣你乃成為一個敞開的容器,使得知識能夠注入。

因此,與道友合作必須先有放下與敞開的準備。我們承認自己在根本上的富足,而不悲歎自己在想像中的貧乏。我們知道自己堪受法教,堪享豐富的修學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定人生 的精彩文章:

尊重他人,會讓你自己更優秀……
你有多少個中秋沒回家看看父母了?

TAG:禪定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