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於霸氣修長的漢代長劍,古人都是怎麼佩戴才能讓自己更迅速拔出劍?

對於霸氣修長的漢代長劍,古人都是怎麼佩戴才能讓自己更迅速拔出劍?

秦漢時期是我國冶鐵技術突飛猛進的關鍵年代,鐵質武器開始大規模出現,並且以令人猝不及防的速度,迅速替換傳統的青銅武器。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大量收繳銷毀民間武器,除了解除民間反抗能力的初衷之外,不乏藉機在聲勢和制度上為鐵兵器全面取代銅兵大做文章的用意。

鐵兵器與青銅兵器的最大優勢之一,就體現在出類拔萃的堅韌性,這使得鐵兵可以製造出前所未有的長度,冷兵器的長度,直接決定其殺傷半徑,所以是一種長足的進步。

以刀劍為例,漢代的劍,普遍採取春秋戰果時代不敢想像的「超長劍」的形態,與普遍只有40-60厘米的劍刃長度相比,漢代長劍動輒超出120厘米的長度,甚至有幾乎與人體等高的150厘米這樣的「超級長劍」。

影視中的漢代士人形象,冠服長劍,瀟洒俊逸,相信許多愛好者一定也要如此佩劍,這種佩劍方式應該是符合輿服禮儀制度要求的一種方式,如果是武士,或者在需要警戒的場合,這種佩劍方式就有問題,很容易不能一下子迅速拔劍。

故此,漢代湧現出一句專門顯然佩劍武士威風颯爽的成語——「長劍拄頤」,不僅極為形象的展示了秦漢時期士人(不僅是武士)的佩劍禮儀,而且生動刻畫出漢代武士身佩長度足以使劍柄抵拄到下巴的形象。這種中國刀劍史上獨一無二的愛好,不僅在國內各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刻中得到體現,而且也被大量漢代出土刀劍實物所證實。

這種佩劍方式,拔劍時身體彎曲幅度大,拔劍軌距最大化的增加,所以可以迅猛有力的一下子拔出刀劍,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樣抽出的刀劍,不需要再擺出額外的戰鬥架勢,可以直接就是一擊,這個和日本的居合道抽劍就是一擊的原理一致。也就是說,拔劍就是一擊。

那這樣的方式有什麼裨益呢?

採取這種佩劍方式,就會大大的增加拔劍夾角,增長拔劍軌距,可以非常順暢的迅速拔出長劍,所以是一種專門為那些「拄頤長劍」所設計的佩劍方式。

也許有朋友會不以為然的說:「佩劍方式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不要忘了,佩劍方式不正確,直接影響拔劍速度,而電光火石的斗劍瞬間,不能領先對方拔劍,是完全可能因此喪命的,看看日本專門衍生出來的拔刀術—居合道,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居合道,拔劍順勢一掃,就是非常凌厲的一擊,毫不拖泥帶水,拔劍時身體扭曲度越大,拔劍越有力,出劍也就越有殺傷力,所以,漢長劍的這種佩劍方式就是基於此種原理設計的。

同時,這種超長劍的普及,也帶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拔劍是否順暢無阻的問題。

佩劍過長,如果佩戴方式不正確,遇到突然展開的打鬥,很可能因為不能迅速拔劍而受傷。這一點在荊軻刺秦王的著名事件中有著非常戲劇性的體現。

秦始皇就是由於身佩超長的長劍,結果在荊軻亮出匕首行刺的危機時刻,竟然無法順利拔出,顯然,秦始皇採取的佩劍方式,還是先秦時期最常見的璏式佩劍方式,劍柄朝上緊貼肋腹部,如果是1米以下的刀劍,這種佩劍方式和角度,是完全不成問題,可是如果佩劍是超過120厘米的超長劍,這樣的角度,就會造成拔劍夾角過小,拔劍軌距不足劍長,故而無法順利拔出。

所以以至於秦始皇的左右侍者驚呼提醒秦始皇「王負劍」,提醒他把劍移到背後拔出,大大增加了拔劍軌距,這才最終拔出鋒利無比的長劍,斬翻了刺客荊軻。

從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典故中,人們不難理解秦漢時期,對於長劍的佩劍方式,的確已經到了需要「非常規」方式解決的時刻。所以就在漢代以及稍後的魏晉南北朝這幾百年間,中國刀劍佩戴方式出現了一種極為獨特「怪異」的方式,這種佩劍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劍柄不再是朝上,而是朝下!

時至今日,威風八面、修長俊秀的漢長劍,得到越來越多國人喜愛,但大家可能很少考慮過這種漢式長劍應該有什麼樣的佩劍方式。基於此,希望本文能給愛好者朋友以啟發。希望大家在收藏把玩的同時,也增加一點佩劍的相關知識。

註:本為為中華冷兵器原創文章,作者:公子小白。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冷兵器 的精彩文章:

適合砍盔甲的唐刀vs經常砍豬肉的武士刀,誰更厲害?
戶外活動,直刀和折刀,什麼樣的刀最適合你?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