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水母」暴發之謎

「紅水母」暴發之謎

每年的初春季節,黃渤海濱海養殖池水體會出現一片一片斑斕的紅色,這些紅色隨著海波跌宕起伏。

是誰給這片海域染上了顏色?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董志軍副研究員和研究生通過4年多的野外綜合調查,揭示了染色精靈「紅水母」暴發之謎。

圖1 黃渤海災害水母海月水母的暴發現象

海月水母底棲螅狀幼體:種群暴發性增殖的源頭和關鍵

原來,這看起來像赤潮的「紅水母」是海月水母的碟狀幼體。海月水母(Aurelia coerulea)是全球廣泛分布的水母物種,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黃渤海沿岸海域。它的生命周期包括了有性浮游世代和無性底棲世代(圖2),其成長包括受精卵、浮浪幼蟲、螅狀幼體、碟狀幼體、幼水母以及海月水母成體等幾個階段。

螅狀幼體的無性生殖才是海月水母種群擴增的主要方式。一隻1-3mm左右的螅狀幼體在海底可以無性繁殖「克隆」出螅狀幼體多達50隻,而每隻螅狀幼體橫裂釋放出碟狀幼體約6-10隻,從理論上一隻螅狀幼體可產生數百隻水母,可以說螅狀幼體們是「小身體蘊含大能量」。

圖2 海月水母生活史各階段形態

因此,海月水母底棲螅狀幼體被認為是種群暴發性增殖的源頭和關鍵。螅狀幼體們不但有著迷你身材,而且「堅定地」附著在不易觀察的海底,想要直接地找到它們無異於「大海撈針」。

研究人員在濱海養殖池發現「紅水母」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開展了潛水拍攝等調查,最終在黃渤海濱海養殖池中發現海月水母螅狀幼體的大規模棲息地(圖3)。

圖3 黃渤海濱海養殖池的人工構建物為海月水母提供了大量附著基

濱海養殖池:海月水母的「上佳育兒所」

近年來,黃渤海沿岸的山東、河北、遼寧等省份,利用濱海灘涂進行圍塘養殖,收穫海參等美味的同時,也給了海月水母們大量繁殖的「可乘之機」:網架、人工礁等水產養殖設施成為海月水母浮浪幼蟲附著和螅狀幼體生長發育的「上佳育兒所」。

每年7-9月份,成群的海月水母在黃渤海沿岸「齊聚一堂」,它們有性繁殖釋放出大量浮浪幼蟲。當養殖戶為濱海池塘進行換水時,個體迷你的浮浪幼蟲隨著換水的進行, 「名正言順」地進入到了海參池塘內,它們肆無忌憚地附著在海底的瓦片、海參籠和遮陽網等人工礁上,成長為螅狀幼體。

在池塘內,它們開始了它們的新生活:風平浪靜的「育兒所」,數量充足的「營養餐」,螅狀幼體們心滿意足地在這樣的「育兒所」里茁壯成長,它們也並不滿足,適宜的環境使它們更加瘋狂的「搶佔地盤」,不斷通過無性繁殖的方式,產生更多的螅狀幼體。

圖4 濱海養殖池水母暴發示意圖

隨後每年的4-5月份,螅狀幼體們橫裂成一疊疊的 「盤子」,每個「盤子」便是一個碟狀幼體,這也就是養殖戶所說的「紅水母」——聚集一起便呈現出一片紅紅的顏色。

這些「紅水母」在池塘換水時隨水排入大海,又會成長為我們所看到的一群群外型似精靈般透明的海月水母,重複它們爸爸媽媽的成長曆程。

來源:中國科學院煙台海岸帶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揭示21世紀初全球升溫停頓特徵及其形成機理
牡蠣適應性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