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納什空間倒逼Wewok們轉型,共享辦公下半場為何一定是獨立+聯合?

納什空間倒逼Wewok們轉型,共享辦公下半場為何一定是獨立+聯合?

近日,納什空間創始人兼CEO張劍向記者表示,共享辦公正在從模仿國外的Wework模式,走向本土化創新。納什空間是國內最早走自主創新道路的共享辦公企業,有別於Wework的集中式共享辦公模式,其首創的「獨立+聯合」模式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本土共享辦公模式。如今,這股本土化自主創新之風正在形成共享辦公新的風口。

直面本土化變革新難題 共享辦公迎來新風口

2010年,Wework模式在美國誕生,並迅速在全球擴張。2014年,Wework模式進入到中國,隨即掀起了一股模仿Wework模式的共享辦公熱潮,大批類似於Wework模式的共享辦公空間在國內出現。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以Wework為代表的共享辦公模式確實讓中國創業者感受到了這一模式帶來的價值。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從歐美引進過來的舶來品正在迫切要求進行本土化變革,朝著從滿足歐美企業的辦公需求轉向滿足中國本土企業的辦公需求,共享辦公這一行業也正在從單純模仿Wework模式轉向本土創新的新模式。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WeWork平台有個很重要的屬性,就是社交。它所強調的與人鏈接的無限價值空間以及人與人和服務的連接,都是基於社交屬性衍生。這在西方文化里很正常,他們開放張揚,愛好社交,「合租」這件事是常態是剛需,傾向為之。但對內斂、含蓄的國人來說,共享辦公空間里的社交可能是個偽命題,落實到產品層面,就是獨立、私密的辦公空間可能更適合中國的企業。

在這其中,納什空間是最早提出「獨立+聯合」模式的本土共享辦公品牌,一直沿著本土化創新的路徑前行,以滿足中國中小企業的真實辦公需求,在規模上早已遙遙領先。

而在本土化變革的道路上也並非只有納什空間一家,優客工場、氪空間等本土共享辦公品牌也在積極嘗試新的共享辦公模式。優客工場收購了碎片空間,補充了優客工場在空間鏈條上布局;氪空間推出了小馬辦公,以滿足入駐企業對於精裝、獨立空間的需求;Distrii辦伴也將其小而美的共享工作室升級到了3.0版本,規划出了更適合成熟型企業和團隊的私密空間。

誠然,Wework在中國掀起的一陣共享辦公的熱潮,但是缺乏創新、單純的模仿只是中國共享辦公的初級階段,而隨著共享辦公的發展進入到深水區,頭部的共享辦公品牌企業都在對模式進行積極的本土化改造,可以說,共享辦公行業已經進入到本土化的全新發展階段。

獨立+聯合模式或將成為共享辦公行業標配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企業選擇共享辦公的模式,成為共享辦公的入駐企業。入駐企業的類型也十分多元化,既有1到10人規模的微型企業,也有10到100人規模的中小企業,更有100人規模以上的大中型企業,企業的領域也橫跨互聯網、金融、傳媒娛樂、新零售等多行業,入駐企業不再局限於單一的共享辦公需求,而是呈現一個更加多樣化的趨勢。

根據市場調查,初創型的小微企業會選擇將集中式的聯合辦公作為創業第一站,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就會產生一些獨立發展的需求,尤其在企業成熟之後,創業者會更願意選擇自由、獨立的辦公空間。

需求的多元化和企業處於不同發展階段,都預示著Wework模式不能解決全部的痛點,共享辦公也正從集中式的聯合辦公模式走向「獨立+聯合」的共享辦公新模式,以解決Wework模式在本土化適應性不足上的難題。

從模式而言,共享辦公「獨立+聯合」的模式既保留更加符合國人辦公習慣的獨立空間,同時又配套了聯合辦公的共享服務,非常好的滿足了小企業需要共享、交流,又追求獨立、私密的需求。

納什空間創始人兼CEO張劍表示,「獨立+聯合」模式正是在探索解決中國企業空間的實際問題中應運而生的,與眾多WeWork模式的追隨者相比,「獨立+聯合」模式會更懂中國創業者。

優客工場也在試水這一模式,其通過宣布控股碎片空間,將這種碎片化、私密化特性明顯的空間也納入自己的產品體系。優客工場方面表示,碎片空間的加入有力補充了優客工場在空間液態鏈條中的布局;增加了對精品獨立辦公空間和個性化客戶快速響應的可能;同時也給整個入駐優客的企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認為,如何實現更穩健的收入結構,穩定穿越周期波動,也是優客工場一直以來思考的戰略課題。所以,未來一個多生態融合,市場形態多結合,共享+獨立的模式,既會獲得規模的新空間,也會增加企業抗風險的能力。

未來,10人以下的小公司或者大公司的項目團隊可以使用聯合辦公產品,100以下規模的企業可以使用獨立共享辦公室,再大型的公司可以使用定製化的大型聯合辦公空間,以此整個共享辦公的全服務流程將會被徹底打通,為大中小型各類型企業提供全程的服務和支持,「獨立+聯合」的模式也或將成為共享辦公的標配。

本土化改造的難點恰是共享辦公的護城河

對於任何行業來說,規模化都是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最終不能規模化的模式,只能是曇花一現。共享辦公的本土化改造,在模式上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經得起規模化擴張的考驗。

迄今為止,納什空間已經擁有在管面積90萬平米,累計入駐企業超過14000家,成功的奧秘正在於其實現了規模化的擴張。如何實現規模化的擴張,對於納什空間而言,既是難點也是護城河。

在納什空間「獨立+聯合」模式成功的背後,其主打私密性的「超級工作室」功不可沒。納什空間設計團隊像互聯網產品經理做APP一樣鑽研「超級工作室」的每一個細節,他們將超級工作室劃分成包括桌子模塊、工位模塊、通道模塊、文印區模塊、水吧模塊等50多個模塊區域,每個模塊都有人細細打磨,最終以標準化的設計實現「超級工作室」的規模化量產和推廣,而且還可根據用戶反饋,不斷的升級模塊,對產品進行迭代。

納什空間給共享辦公在本土化改造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板,不過本土企業依靠單純模仿該模式,也未必會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因為背後深層次的創新和底層架構的搭建絕非易事。

Wework模式的特點是單體面積大,但空間的數量不會特別多;與之相對應,「獨立+聯合」模式則是既有集中式、單體面積大的聯合辦公空間,也有單體面積小,而數量卻非常多的共享空間,這一新的模式在管理和運營上的難度極大,卻沒有成功的模仿先例。

作為行業的先驅者,張劍也承認,納什空間管理的龐大房源,其難度要遠遠大於只管理幾家或者幾十家大的聯合辦公空間,而且複雜很多。不過,從納什空間既有的經驗而言,突破管理上的模式,首先是要建立一個龐大的後台操作系統。

「從一開始,納什空間就搭建了一套納米管理系統,公司成立第一個月,團隊就著手研發屬於自己的操作系統,因為整套房源的管理對背後的信息化系統要求很高。」張劍表示,這構建了納什空間「獨立+聯合」模式的另一道護城河。

不止於管理房源,納米系統還讓納什空間的整個服務體系標準化,一個服務流程到了某個節點,就會有專門的業務人員進行跟進,從前期的選址,到中期的入駐,一直到後期的企業服務,納米系統讓納什空間的服務體系更加標準化、規範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黑馬 的精彩文章:

大叔60元「被出租」的背後,一個怎樣的市場?
馬化騰:人工智慧的「大社交」時代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