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有些家長,供孩子吃供孩子喝,最後卻沒有好下場?

為什麼有些家長,供孩子吃供孩子喝,最後卻沒有好下場?

文| 齊麗娟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嚴禁非法轉載

由於生活與工作上的壓力,家長只有在晚上才能和孩子在一起,當孩子上幼兒園後,家長還會因為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而批評孩子。試想一下,一天見不了幾次面的孩子和家長,一見面就教育孩子,親子關係能好到哪裡去?

久而久之家長們就會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孩子不願意和家長多交流,家長也不知道孩子今天過得怎麼樣、有沒有遇到什麼問題,更不知道孩子心裡是怎樣想的。都說孩子單純,但家長連孩子的心思都捉摸不透,更不用說該如何帶孩子了。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項實驗,而這項實驗也能很好的說明現在親子關係之間存在問題的原因。心理學家把一個小猴子放在籠子里,然後給猴子準備了兩個母猴模型,一個是用鐵絲圍成的,另一個則是用棉絮做成的。心理學家在「鐵絲猴」身上放了兩個奶瓶,而「棉絮猴」身上什麼都沒有放,看小猴子會到哪邊去。

很快小猴子就發現了這兩個「母猴」,它首先去了有奶瓶的「母猴」身邊,畢竟「有奶便是娘」,但是很快發現「鐵絲猴」有些冷,便去了「棉絮猴」懷裡。在小猴子知道這兩者的關係後,只有在飢腸轆轆的時候才會去「鐵絲猴」身邊匆匆吃兩口,然後迅速又回到「棉絮猴」懷裡,一刻都不多待。

現在有些父母就是這種「鐵絲猴」,給孩子供吃供喝,卻不管孩子心理變化,覺得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好了。這就如同是看網路小說,只會造成更多的空虛感,導致孩子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想起家長,而在平時就不願意和家長在一起,更不願意向家長吐露心聲,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提款機」。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這樣,他們張口就是「我供你吃供你喝,你還不好好學習,你對得起誰」,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正是自己物質化了這種親子關係,才導致孩子對親人的感情變得冰冷。

在《悲傷逆流成河》這部電影中,易遙與她母親之間的關係就很好的詮釋了這種親子模式,正是易遙的母親覺得自己為了孩子付出太多,卻沒有顧及孩子心理上的變化,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幸福感,也沒有能夠遮風擋雨的港灣,最後選擇自殺。

因此家長不只是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歷程,走進孩子的內心,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才能更了解孩子。

我是齊麗娟,一名高級育嬰師,在嬰幼兒教育領域從業17年,幼兒園園長,同時我也是3個孩子的媽媽,如果遇到關於育兒問題可以留言告訴我,希望我的一些育兒經驗可以幫到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麗娟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過來人都說,胎兒性別能根據胎動來辨別?有科學依據嗎?
寶寶到了這個月齡還不會這些動作,發育很可能不正常

TAG:齊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