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們真的只用到了10%的大腦嗎?

我們真的只用到了10%的大腦嗎?

你一定聽說過,我們只用了10%的腦。換句話說,90%的腦閑置在那裡,等著我們去用。想像一下,我們可以一下子將腦功能提高十倍!

不過,在查閱了很多資料後發現,根本沒有可靠的科學來源或研究,也沒有半個像樣的科學家可以證實這個說法。反而是在一堆心靈成長類書籍里找到如何完全發揮大腦的潛力,輕鬆克服10%障礙的說法。

那麼,腦科學是怎麼看待這個說法呢?其實這基本就是謠言,許多研究大腦的工具都可以確認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比如你在閱讀這篇文章時,你用到的注意力絕對超過10%。當然,所有的研究都顯示,大腦無時無刻都在工作,絕對從來沒有偷懶的90%。

我們真的只用到了10%的大腦嗎?

大腦功能性磁振造影(大腦掃描器)為例,它靠測量腦部的血流狀況,來判定哪個腦區特別活躍。觀看這些電腦製作出來的血流模式圖時,可以看見某個地方是紅色的,其他地方則是灰灰暗暗的。你可能會以為這就是10%定理的最佳證據。但是別忘了,其實這些圖是經過數字處理後,才看得到那些細微的血流差異,它們顯示的是「差異」。事實上,所有腦區都在工作,整顆腦的血流量分分秒秒都在變化,每個腦區(內含數以百萬計的神經細胞)的活化狀況一直都在變動。機器測量到的信號非常複雜,得經過複雜的計算過程,才能辨別出這些測量到的信號。因神經細胞網路不停活動而產生的這些背景信號,並不局限在某個區域。所有腦區都在活動,每一個對思考和感覺都很重要。

除了造影技術,腦電波圖也可顯示出,大腦忙得是有多麼不可思議。腦電波圖不是像測量血流那樣,間接推測神經細胞是否正在活動。繪製腦電波圖時,受試者得戴上一頂看起來好笑的帽子,上面裝滿了電極,這些電極會記錄神經細胞發出脈衝時產生的電場。有趣的是,由於神經細胞擁有喜歡聚集在一起的兄弟性格,所以信號並不是單獨,而是彼此約好同時發送(也就是同步)。這是一件很棒的事,因為這樣產生的電場較大,比較容易從外面測量到。

你一定常聽到人們說,腦電電波可以「導電」。聽起來好像很危險。不過這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通過腦電波圖,我們可以確定的只有電場變強變弱的過程。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電場(和震蕩)一直都在。不管測量頭部的哪個部位,不管是哪個時間測量,不管當時受試者是在睡覺還是吃東西,神經細胞都是不斷地成群發出脈衝,同步產生電場。不變的法則是,這些電場的震蕩愈慢,注意力就愈低。深睡時,電場每秒變化3次;如果你集中注意力學習和閱讀(希望就是你閱讀這段文字的此刻),電場可能每秒變化70次。但是電場從來不曾消失。

所以說,神經細胞會隨時保持活躍,相約好一起傳出脈衝。有趣的是,沒有人知道為何如此,又或者這個同步的過程是如何協調出來的。它和合唱團演唱美妙的歌曲的狀況不同,合唱團要靠指揮來協調歌唱者的聲波,才能讓原本的背景雜訊轉變成歌聲。然而,大腦里沒有指揮。神經細胞也不需要指揮,因為它們除了有規律地產生脈衝,什麼也不會。如果在培養皿里培養神經細胞,不出幾個星期的時間,它們就會在沒有接收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開始產生脈衝,完全自動自發。當有許多神經細胞並列於腦部時,它們就會開始同步。最好的比喻就是一大群人一起拍手,一開始有點亂,也就是「拍手雜訊」,一旦拍手持續得夠久,節奏就會愈來愈接近,而整個過程完全是自發性、自動組織起來的。

腦部的神經細胞也是這樣。即使我們並非有意識地在思考什麼,「神經脈衝的掌聲」也一直都在持續進行當中。


我們真的只用到了10%的大腦嗎?

想像一下,如果大腦無時無刻都在工作,所有的細胞也都在辛勤配合,那麼大腦需會需要很多的能量,也就不足為奇了。或許你也聽過另一個說法:在休息狀態下,雖然重量只佔全身的2%,腦部消耗的能量卻佔了全部的20%。你一定不信,但是這卻是真的!

畢竟不斷產生神經脈衝、釋出傳導物質是非常費力的事。其他的器官沒有這麼積極,偶而也會休息一下:肌肉和腸道有事做的時候,才會需要更多養分。不過腦不一樣,它的能量消耗很穩定。不管是念書,還是之後睡覺夢到書的內容,總的血流量幾乎不會改變。

你可能會問,怎麼會這樣?我們的腦袋為什麼不幹脆休息一下呢(至少一部分)?這是好幾百萬年來演化的結果。當然,大腦不是90%無所事事,但為何又徹底背道而馳,選擇不斷消耗這麼多的能量呢?

在自己家時,如果你是個節約的人,一定只會在你做事的房間里開燈。如果你的家是有十個房間的兩層樓時,而你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廚房,那麼所有可用的電燈里,你只用了10%。一般人想像的腦部運作就是如此,妥善地分配能源,只在需要的地方開燈。

然而事實完全相反。真要具象化來比喻腦部運作的話,大腦並不是大房子,而是一座雄偉的宮殿,到處燈火通明,熠熠生輝。所有房間的燈都是亮著的,因為幾乎每個房間都有事情要做。總而言之,大腦的運作方式和我們習慣的職場世界,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我們真的只用到了10%的大腦嗎?

如果我們經常使用某件物品,因為磨損的緣故,它終有一天會壞掉。所以,為了讓它撐得久一點,用的時候要小心,也要不時的維修。以鞋子為例,有些鞋子可能愈少穿愈好,如此一來,外觀和功能都可以維持得更久。然而,大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比如你有一整個倉庫的漂亮鞋子。假設50雙好了,有些鞋常穿,有些比較少穿。

如果有一天要整理自己的收藏,就像管理我們腦神經細胞,你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檢查哪些鞋最常穿,並且不時得維修,例如換個鞋跟或鞋底。那些漂亮卻從來不穿的鞋會先被挑出來,然後在某個時候丟棄。畢竟鞋子就是要穿,才能發揮它的功能。如此一來,收藏會漸漸減少,比如剩下十雙經常穿的鞋子。鞋架上的鞋子沒有一雙是多餘的。剛開始篩選鞋子的時候,這些鞋的使用率是20%,最後則是達到100%。

當然,並不想把大腦和鞋一視同仁,不過這樣的比喻可能比較容易讓你了解到腦部的運作模式。腦袋裡面沒有鞋子,而是神經細胞的連接、突觸;沒有人來負責挑選這些連接、把神經細胞丟出去(這點非常重要!),一切都是自發性的。基本原則和前面描述的整理鞋子的道理很像:

神經細胞和突觸必須使用,不然就會死亡。經常活化的突觸也會經常維修保養或擴建。如此一來,這些常用的細胞和突觸的裝備會愈來愈好。

我們真的只用到了10%的大腦嗎?

人類出生時,突觸連接的數量非常多,神經細胞連接過度旺盛。這些連接中,絕大部分是多餘的,可以說是垃圾連接。從出生後到青春期,這些連接會逐漸受到修剪,只有經常使用的連接會留存下來。這道理有點像被足跡踏出來的小路,走過的人愈多,路就愈穩固、愈寬闊;突觸連接也會因為使用而變得更穩定、更有效率。神經細胞有一套精密的方法來提高突觸的效能。某個突觸的活動如果特別旺盛,就會刺激細胞製造出結構分子,讓突觸變得更大更有效率;細胞也會儲存更多傳導物質,並製造更多促進傳導物質傳遞的蛋白質。簡單地說,每個強烈的神經脈衝都是細胞強化相關突觸的動力。不用的連接則會愈來愈弱,最後死亡。

千萬不可小看這個精簡化的過程。在20歲以前,人類腦部神經細胞的連接會減少一半,也有不少神經細胞在生命初始時就死亡了。最後只會留下有用、經常用的連接。這個過程會持續一輩子。雖然之後精簡化的過程不如前20年變化那麼大,但是突觸還是得經常活動,才有在大腦里生存下來的權利。沒有用的累贅會遭丟棄。畢竟對細胞來說,用傳導物質養個完整的突觸得付出不小的代價。精簡化可以讓大腦省下不少能量。

我們真的只用到了10%的大腦嗎?

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麼說整個腦都在工作,並沒有任何部分的閑置。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不用的部分,也就是那90%的腦,早就不見了。丟掉並不是壞事,相反的,大腦可以借著這個過程提高效率。它不把能量浪費在沒必要的大活動,而是專註於重要的運算過程。

在功能性磁振造影術和腦電波圖中,人們可以觀察到大的神經群持續活動,這些是常年累月篩選下來的結果。這些網路由最佳、最有用的神經細胞和神經連接組成。最妙的是,突觸愈用會愈好用。每使用一次,都可刺激細胞去擴展並強化突觸,突觸也會不斷保養、維修與升級。不用的突觸會漸漸消失,只有經常動的神經細胞和神經連接會留下來。

希望用腦絕對超過10%的事實沒有讓你太失望。在這背後,其實隱藏了人們希望能通過某些技巧來「開發出」更多腦力。所以還是要說些鼓勵的話(聽起來有點矛盾):雖然已經用了100%的腦,但是你仍有發展的空間。

因為,大腦有不同凡響的適應能力,可以不斷的提高效能。使用了100%,不代表它的能力已經到了極限。恰恰相反,正因為大腦使用了全部的效能,所以它可接受更多新信息。因為神經網路的結構是可以改變的,還能產生新的神經連接。而這是學習的基本條件。大腦的功能並不是固定的(它不是硬碟),也不是存滿就沒有空間了。沒錯,大腦的「儲存空間」的確是我們剛好需要的大小:如果我們持續學習,它會更大且更有效率;如果我們不用,它就會變小。大腦會根據外界刺激和印象決定它工作的細節──也就是你「聰明」的程度。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報作者原創,未經同意嚴禁轉載,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作者寫於2018-10-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讓手機給你當醫生,你願意嗎?
鳥類沒有外耳,如何感知聲源?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