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心理陰影」遮住孩子快樂人生
來源:10月11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社記者高皓亮、賴星
焦慮、輕鬆,抑鬱、快樂……誰說少年不識愁滋味,這些看似矛盾的辭彙,已日益交織出現在兒童青少年的生活之中。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我國「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關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記者日前走進校園、醫院診室等地,傾聽他們的快樂和苦悶,探究如何讓他們真正享有快樂人生。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的世界中忽然就沒有了光……」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的世界中忽然就沒有了光……」這是一部關注抑鬱症公益宣傳片中一個女孩的獨白。飽受抑鬱症折磨的她不僅在同學眼中成了怪人,就連父母都因難以理解而抱怨說,已經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她,怎麼還這樣……
視頻中女孩面臨的精神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正不斷上演。10月7日,這部宣傳片的策劃、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身醫學科主任郭明接診了一對父女,正在上高三的女兒楊光(化名)總莫名哭泣,上課難以集中精力,手腕處因割腕留下的道道疤痕更是讓人揪心。
睡眠障礙、自殘傾向……郭明診斷認為,女孩的臨床表現符合抑鬱症,建議除藥物治療外,還需心理干預。「青少年正處在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心理特徵還沒有完全定型,其精神衛生問題不容忽視。」他說。
和視頻中的女孩相比,楊光又是幸運的,她的父親很理解女兒,並主動帶她到醫院就診。在從業18年的郭明看來,身邊的人從漠然視之、難以理解到配合求醫,對青少年精神衛生事業而言,這是關鍵的一步。
「正確對待精神問題至關重要。」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潘秉興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常說的「小心搭錯神經」並非虛言,長期焦慮、壓抑等會改變腦部某一特定細胞群體的結構,且持久而不可逆,以至出現異常行為。這一研究成果近期已在國際權威刊物《生物精神病學》發表。
潘秉興說,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正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儘管有的煩惱來得略早,有的學生才剛讀大學,就已經為找工作而發愁;也有的來自當下,例如考試、戀愛等方方面面。
「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心理晴天』」
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郭明的科室並不輕鬆,6日、7日兩天門診量均達到五六十人。近年來還出現一個新情況,到他這裡來就診的初高中生比例明顯增加。
「精神衛生問題是遺傳因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長期研究精神衛生問題的南昌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李葆明看來,當前青少年所處環境的變化,使得他們的精神衛生問題日益嚴峻。
「網路成癮也是病,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非常嚴重。」李葆明說,互聯網充斥生活每個角落,一些青少年把虛擬世界等同於現實世界,一旦離開就無所適從,得不到快樂,缺乏自信,且難以戒斷,複發性極高。
「研究表明,當前網路傳播環境下,一些精神衛生問題引發的極端個案還易引起群體『傳染』和效仿。」李葆明說。
留守兒童家庭關愛的缺失,也是造成兒童青少年精神衛生問題的重要原因。江西省信豐縣正平派出所教導員曾雯雋除日常工作外,還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心理晴天』。」她說,很多孩子一年到頭難見一次家長,家庭關愛的缺失會讓他們的內心滋生出更多孤獨、被遺棄等不安全感。
此外,一些重大創傷性事件也會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造成傷害,甚至引發一系列精神問題。「父母離異給楊光造成了很大的打擊。通常而言,兒童青少年時期受過重大創傷的孩子,在未來患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礙的比率,會明顯高於那些家庭幸福者。」郭明說。
「探究精神問題,也是探究大腦的奧妙」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精神衛生工作,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制定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中要求,針對精神分裂症等重點疾病以及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常見、多發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開展基礎和臨床應用性研究。
江西省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處長羅禮生介紹,當前各地已依託醫療機構、殘聯、基層組織等建立了篩查網路,可為有需要的兒童青少年提供單獨上門、預約門診等多種形式的幫助。
「世界精神衛生日」到來之際,江西省大余縣精神衛生防治專幹人員走進縣城南安小學,為全校1200多名學生講授健康心理知識,指導他們正確對待青春期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
在郭明看來,和人們對精神衛生問題日益重視相比,精神衛生服務供給仍顯不足。以他的科室為例,和其他診療項目相比,心理治療更需時間和耐心。通常,一個臨床心理治療師一下午只能看3個病人。如今,到科室預約進行心理治療的患者已排隊到明年的2月份。
「真正破解精神衛生問題,還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探清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為藥物研發和臨床干預提供更精準的靶點。」李葆明說。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探究精神問題,也是探究大腦的奧妙。」在南昌大學學習生物專業的楊旻喆,抱著對精神科學的濃厚興趣,本科畢業後特意改變專業,到生命科學研究院攻讀研究生,跟隨李葆明的團隊從事基礎研究。


※割雙眼皮、隆鼻、削下巴,整容逐漸低齡化,誰帶偏了孩子的審美觀?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