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在邵逸夫漫長的商海生涯,一直伴隨著爭鬥,而最為人所知的,則是邵逸夫與其從前舊將,後來自立門戶的鄒文懷之間的龍爭虎鬥。

全稱 邵氏 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 香港 成立,由 邵逸夫 擔任總裁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邵逸夫最在意的是製片經理鄒文懷與自己的意見不合。事情起因是他認定當時剛剛興起的電視將會成為日後潮流,所以決定削減一半的拍片計劃,將資金投入電視業,而鄒文懷則從電影角度對這一舉措表示強烈反對。若是旁人持此異議,邵逸夫大可不必理會,但鄒文懷卻是公司地位僅次於他與三哥邵仁枚的抗鼎重臣,難免有所顧忌,必須要好好安撫才對。誰知邵老六還未來得及有所表示,便驚聞噩耗:鄒文懷居然也步李翰祥的後塵,宣布脫離邵氏,自立門戶去了!

1958年,邵老六回港將邵氏父子改組為兄弟公司,並提拔鄒文懷做製片經理,決意在影壇大展拳腳。他對小鄒極為信任,授予先斬後奏大權,而鄒文懷確實也不負重託,十二年間惡鬥國泰、請回凌波,拍黃梅調、搞武俠片,可謂身經百戰,屢立奇功,堪稱邵氏第一能臣。——正因如此,鄒文懷的「出走」才令邵逸夫大動肝火,他以為「意見不合」只是鄒文懷離開的導火索,根本原因還是鄒早有自立為王的「狼子野心」。

對於志存高遠的鄒文懷而言,他雖然倍受邵逸夫重用,甚至時常行使老闆權力,可惜說到底不過「打工仔」一名,所以離開邵氏是遲早的事。不過,縱然鄒文懷存了另起爐灶的心思,如若沒有十足的把握、全面的準備,亦絕不敢貿然行事。比如這次自組嘉禾影業,鄒文懷早在還未脫離邵氏之際,便已暗中籌劃妥當,新公司資金不僅取得泰國和台灣方面的支持,影片發行亦可透過邵氏的老對頭國泰發行到海外(國泰儘管停止製片業務,卻依然是擁有一 家電 影發行及遍布東南亞院線的娛樂大企業)。另外,鄒文懷還秘密與日本片方達成協議,計劃聯合拍攝《獨臂刀大戰盲俠》,希望藉此打響嘉禾征戰影壇的第一炮。為了能搞成這部極具商業噱頭的「中日大戰」,鄒文懷撬走了主演《獨臂刀》的邵氏頭牌男星王羽。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如此一來,邵氏與嘉禾的水火之勢已成,而對香港影界影響深遠的數十年龍爭虎鬥亦正式拉開序幕。



嘉禾(嘉禾娛樂事業有限公司)嘉禾公司於1970年由 鄒文懷 先生、 何冠昌 先生和 梁風 先生共同創建而成,並於1994 年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是目前於華人市場具有 影響力 的電影娛樂公司。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嘉禾公司成立之初,雖得境外資金支持,但畢竟根基尚淺,如無驚人業績,難保不關門大吉。所幸鄒文懷早就抱了艱苦創業的準備,縱然初期慘淡經營,卻仍能沉著應對,積極尋求機會。


邵氏錯失李小龍

兩家公司繼糾纏不清的《獨臂刀》版權案後,皆感不忿,居然各自翻拍該片,再次較量。邵氏的《新獨臂刀》仍由原作導演張徹執導,男主角則換上了新人姜大衛;嘉禾的《獨臂拳王》則由以《獨臂刀》成名的王羽自導自演,故事大同小異,只是由刀變拳。1971年,兩部影片先後上映,結果《新獨臂刀》的票房為150萬,《獨臂拳王》只收100萬,當時,業內人士多半不看好鄒文懷,以為嘉禾能維持下去已是萬幸,若想抗衡邵氏根本是痴人說夢。通常情況下,挑戰與機遇是並存的,只看當事人如何解決和把握了。1970年,在美國影界發展的李小龍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透露如果劇本、片酬合適的話,他願意回香港發展。消息傳開,多家香港電影公司對李小龍發出邀請,但當他提出影片投資不得低於六十萬以保證製作水準的前提條件時,卻又令不少小公司望而止步,真正有意合作的其實只有邵氏和嘉禾兩家。而李小龍原本對財雄勢大的邵氏最有興趣,儘管邵逸夫開出的條件並不優厚(不但每部片酬僅有2000美金,還要簽長期合約,與邵氏旗下的那些明星藝員並無區別),但他仍舊錶示只要邵氏寄來劇本及相關資料,合作事宜盡可再作商量。孰料邵逸夫早已看準李小龍在好萊塢發展並不得意,又怎會聽從他的安排?當下顯出大老闆的派頭,必須李小龍先行回港,才能安排一切。此舉自然惹火了素來心高氣傲的李小龍,立即強硬表態,非要邵氏派人到美國和他談不可,兩相較勁之下,合作之事果真作罷。

既然邵氏與李小龍談崩,鄒文懷便得了機會,本來他已派羅維之妻劉亮華作為嘉禾特使去美國拉攏已婚的前邵氏「武俠皇后」鄭佩佩加盟,雖然遊說不成,卻正好乘機當面拜訪李小龍。——面對首位越洋過海的港台製片商的熱情相邀,李小龍怎能不足感誠意?加之嘉禾給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並盡量滿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李小龍終於口頭答應為嘉禾開拍兩部電影。

1971年7月,李小龍赴泰國全景拍攝了嘉禾投資的功夫片《唐山大兄》,三個月後影片上映,創下香港本埠有史以來最高票房紀錄,引發香港及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轟動效應,李小龍在銀幕上展現的打鬥場面,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功夫片,動作前所未有的激烈精彩,令觀眾如痴如醉。翌年3月的《精武門》將李小龍的功夫魅力與極度渲染的民族情緒結合在一起,使得影片大獲成功,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萬港幣,破了《唐山大兄》(320萬)保持的本埠票房,甚至打開日本、歐美等國際市場,而嘉禾亦憑藉這兩部空前賣座的影片賺了個缽滿盆盈,公司實力突飛猛進。

待至1972年,李小龍與鄒文懷合股創辦「協和」影業,公司首部作品(亦是唯一作品)即為他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片中,李小龍全面展示了自創的「截拳道」格鬥技藝,同時在前半段融入喜劇風格,結尾打死對手時又有惺惺相惜英雄武德,較之前兩部更顯成熟氣度,也更容易受到觀眾歡迎。《猛龍過江》於1972年12月30日上映,香港觀眾對它的興趣甚至超過了歡度元旦佳節,爭相湧入影院一睹龍之風采,影片票房最終達到驚人的530萬,直令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而那邊廂,邵逸夫卻自生悶氣,他沒想到李小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成就,其實錯失良將倒也罷了,真正讓他懊惱之處還是讓仇家嘉禾撿了大便宜。

眼見嘉禾及李小龍氣勢如虹,邵逸夫不得不尋求應對之策。恰巧此時邵氏叛將李翰祥經營台灣電影公司失敗後悄悄回港發展,邵老六深知這黑老李目前雖然落魄,但拍絕世好片的本事尚在,正可用他來對付嘉禾。為此邵逸夫不計前嫌,重將李翰祥招之旗下,而李大導演果然不負厚望,重回邵氏的頭炮《大軍閥》票房雖不及李小龍的《精武門》,卻同樣廣受歡迎。再者,李翰祥亦憑藉《大軍閥》成為風月笑片鼻祖,僅72、73兩年,便拍了《風月奇譚》、《一樂也》、《風流韻事》、《北地胭脂》等五部電影,香港票房合計近1500萬,較之李小龍的那三部電影總收入近1300萬,當真是以量取勝。

1973年7月20日,正值壯年的李小龍在女明星丁佩家中離奇猝死,當時他為嘉禾拍攝的《死亡遊戲》僅完成了幾場打鬥部分;為美國華納拍攝的《龍爭虎鬥》年底在港上映,票房亦被邵氏導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輕易超過。——沒了李小龍的嘉禾影業似乎前途暗淡,邵氏則因競爭對手的身陷困境暗鬆了口氣,以為嘉禾至少短期內不會再對他們構成威脅。可惜事實恰恰相反,李小龍逝世僅一年,嘉禾便再次風生水起,至於原因,居然仍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識人,將又一位「票房巨星」拱手讓給鄒文懷!

說到這位投奔嘉禾的影星非為旁人,乃是邵氏旗下大名鼎鼎的「冷麵笑匠」許冠文。他原本是邵氏無線《雙星報喜》電視節目主持人,後來蒙李翰祥提拔主演《大軍閥》,一舉成名,接下來的《一樂也》、《聲色犬馬》,李導、許演,票房、口碑皆強,許冠文亦因此穩坐香江第一諧星的交椅。1973年,素來有意向身兼編、導、演的創作型電影人發展的許冠文將親自編寫的劇本《鬼馬雙星》交到邵逸夫手上,希望和邵氏合資拍片平分利潤,但一向獨裁的邵逸夫豈能容許屬下提出如此「非分」條件,當即以劇本太差為由斷然拒絕。既然無法談攏,許冠文只好另尋合作者,其時許之弟弟冠傑已是嘉禾的簽約藝員,加之鄒文懷求賢若渴,又答應幫助許氏兄弟創辦電影公司,怎能不令「冷麵笑匠」內心大熱、甘願投誠?

1974年10月17日,許冠文主演的邵氏製作《聲色犬馬》剛下片不到一個半月,他為嘉禾拍攝的《鬼馬雙星》便隆重上映。該片針對香港市民的普遍好賭心理,以本土粵語俚言編織笑料,既揣摩觀眾口味,又兼具諷刺批判意識,自然深受歡迎。《鬼馬雙星》本埠票房最終竟達到625萬,超過李小龍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至1981年,許冠文為嘉禾製作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五部作品,全部奪得當年度票房冠軍,其中《鬼馬雙星》、《半斤八兩》和《摩登保鏢》還先後創下三次香港開埠以來最賣座電影紀錄,同時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國電影市場,若論風頭之勁,當年無人能及。同時許氏喜劇更成功令苟延殘喘的粵語片重新煥發生機,並為嘉禾日後稱雄香港影壇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果說香港如果說香港電影的六十年代屬於邵氏,七十年代屬於嘉禾,那麼八十年代無疑屬於新藝城。

七十年代的香港,前有李小龍,後有許冠文,嘉禾的風光無人能及;邵氏也有張徹、劉家良,拍攝了不少優質武俠片,延續著自己的大佬地位。而新藝城則產生於這兩大公司的夾縫之中,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硬是憑藉著超人的智慧,顛覆了香港電影的格局,他們創下的很多紀錄,也很難再被打破,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只能用「神話」!

1980年,在一個不足90平的舊公寓里,新藝城三巨頭麥嘉、石天、黃百鳴成立了新藝城,算上女秘書、男信差,五個人的辦公室組建了起來,之後又加入徐克、施南生、曾志偉和泰迪羅賓四人,共同構成七人創作小組,成為了傳說中的「新藝城七怪」,誰也沒想到之後的十年,他們會左右香港電影。鼎盛時期的新藝城曾逼得勢如水火的老牌寡頭邵氏和嘉禾聯手對抗新藝城。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香港影視界「三巨頭」的恩恩怨怨

開山作是一部喜劇片,為了紀念喜劇大師卓別林去世拍攝的《滑稽時代》,投資一百萬,票房五百萬,一個很不錯的開端,導演是當時港人聞所未聞的吳尚飛,此人後來拍了大名鼎鼎的《英雄本色》,沒錯,那是吳宇森的化名。

在經歷了初期的探索和成功之後,新藝城迎來了自己的時代。1982年,曾志偉導演的《最佳拍檔》大獲成功,兩千七百萬的本土票房,打破香港票房紀錄,當時排隊買票的人繞了半條街,需要警方出動維持秩序。

同年上映的《難兄難弟》也以拿到暑期票房冠軍,為了對抗新藝城,嘉禾和邵氏破天荒地聯手,《奇門遁甲》《八彩林亞珍》均在嘉禾、邵氏雙方院線同時上映,但是依舊難以抵抗新藝城,從此新藝城成為與嘉禾、邵氏鼎足而立的力量。

982年,新藝城籌拍一部類似「007」的科幻動作喜劇《最佳拍檔》,想邀請當時的天皇巨星許冠傑出演,於是派黃百鳴前往遊說,他把《最佳拍檔》的故事,講得有聲有色,從地上講到天上。許冠傑一邊聽故事,一邊吃方糖。「那麼,片酬方面……」黃百鳴細聲細語地問出尷尬的問題。「二百萬!再加電影上映後的分成!」黃百鳴差點跌在地上,當年一百萬已經可以拍部電影,四五十萬可以買別墅豪宅了。可是新藝城還是咬咬牙,答應了許冠傑的要求。許冠傑也不負眾望,電影上映後大獲成功,兩千七百萬的本土票房,打破香港票房紀錄,有300多萬人走進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占當時香港人口近60%,當時排隊買票的人繞了半條街,需要警方出動維持秩序,這一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之後最佳拍檔系列繼續創作紀錄,而真正讓新藝城票房口碑雙豐收的,是大陸觀眾很熟悉的《英雄本色》,影片不僅打破香港票房紀錄,還拿下當年金像獎最佳電影,同時讓周潤發第一次拿到影帝,小馬哥的形象已經成為香港電影的經典。

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新藝城不斷推陳出新,出品的許多電影都獲得了巨大成功:新派武俠電影開山之作的《笑傲江湖》系列、兼具東方美學與西方電影工藝的《倩女幽魂》系列、主打青春玉女的輕喜劇《開心鬼》系列、賺取觀眾無數眼淚的《搭錯車》和《阿郎的故事》,以及機具寫實風格的《龍虎風雲》、《監獄風雲》系列等。

然而,1990年,火了十年的新藝城在拍完最後一部電影《蠻荒的童話》後還是解體了。解體的原因,和辭職的原因差不多,馬雲總結的很到位,無外乎兩點,一個是不開心,一個是錢太少。80年代後期,因為在錢的問題上矛盾越來越突出,曾志偉出走與洪金寶合作,徐克成立電影工作室單幹,而主導新藝城的三巨頭麥嘉、黃百鳴和石天也開始各自為戰,麥嘉重用林嶺東,拍起「風雲」系列,暴力寫實片的大賣讓麥嘉眉開眼笑。黃百鳴搞起家庭賀歲喜劇,也是大受歡迎。惟有石天,自己搞了個創作小組,拍起《八寶奇兵》等片皆遭慘敗,於是萌生退意,新藝城也開始名存實亡直至解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