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有護照不能出國?你也太小瞧古人了吧

沒有護照不能出國?你也太小瞧古人了吧

原標題:沒有護照不能出國?你也太小瞧古人了吧


2018年的最後一個假期已經畫上一個被焦慮填滿的句號,畢竟距離下一個假期遙遙無期,掰折了手指也數不過來。遙想節前的最後一天,拽著行李箱、撒開腿飛奔向機場的一幕,如今每天上班的心情也只能用上墳來形容。



對了,除了行李箱還有護照。三毛說,只要一雙鞋就能走遍世界。合上書之後,還是冷靜地拿上護照吧,沒有護照的旅行只能叫機場半日游。


每一個公共假期一定是從朋友圈一張手持護照和機票的配圖加上一句「出發啦」的釣魚式文案開始的。護照和機票在手,北京飛海南也可以假裝去東南亞了。


現在幾乎人手一個小紅本,但含金量就要看小本本裡面的印章有多少了。「薩瓦迪卡」「明個啦哇」Welcome to China」都沒有過關的時候大印章落在小紅本上的聲音動聽。



和我們現代人感同身受的古人「持證」傑出非正式代表當屬《西遊記》里的唐三藏了,說他是「非正式」是因為在歷史上唐玄奘出使西域屬於「偷渡」,當年唐玄奘身上沒有通行證件,一路混跡於商客隊伍中,好幾次被中國守關的士兵射傷。


但小時候看86版《西遊記》的印象實在是太深刻了,射傷唐玄奘的哪是中國守關的士兵,明明是半路殺出的大小王。


《西遊記》里唐僧師徒每到一地,歷經各種被拐被吃被色誘的套路的同時一心惦記著找途經國家倒換「關文」,這裡的「關文」,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護照,也是唐僧歸來向皇上交的作業。



唐王賜給唐僧紫金缽盂和通關文牒,以保障其取經之路通行順暢


小說《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唐僧回國交作業的時候是這樣的:唐僧說:「徒弟,將通關文牒取上來,對主公繳納。」當時遞上。太宗看了,乃貞觀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太宗笑道:「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寶象國印,烏雞國印,車遲國印,西梁女國印,祭賽國印,朱紫國印,獅駝國印,比丘國印,滅法國印;又有鳳仙郡印,玉華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覽畢,收了。


小說是現實的折射,這就說明古人想要出個公差或者出國旅遊,一樣需要「護照」,只不過在2000多年前,它東西叫「路引」 ;500年前,它叫「通關文牒」 ;今天,它叫「護照」。


護照的祖先



秦:節、符、傳


古代,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護照始於春秋戰國。我們在春秋以前,國家都小,國與國之間,有大量無主的荒地,你愛上哪兒上哪兒去,所以之間的衝突就特別小。但是到了了戰國時期,地盤一下就變得非常清晰,紛爭增加。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依次統一,最後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國與國之間產生摩擦,要證明這塊土地是我的。你要來,就要證明你的身份。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憑證,這個憑證就叫「符節」。


《周禮·地官》「掌節」條記載:「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大概意思是,遠行必須持有「節」,同時還要有「傳」作為輔助憑證。如果沒有「節」,被查到就走不了了,再有名氣的人也無法出關,還要進監獄。這種「節」,功能上便相於今天的護照,而「傳」則是一種文字補充材料,供出關時進一步核查。


代表皇帝外出執行使命的人都要持節,後人將使與節連在一起,便稱為「使節」。後來張騫、班超出使西域,也是手持漢節,打通了絲綢之路。



戰國時期錯金鄂啟銅節


到漢代,「節」改為竹子做的了。當時,漢武帝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出使匈奴。蘇武到了匈奴,手下被牽連進匈奴的內部叛亂,蘇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自盡未遂,就被流放北海邊牧羊。蘇武到了北海,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

這個「節」以竹子為原料製成,柄長八尺,相當於現在的一米八,上面裝飾著三層氂牛尾。


蘇武19年持「節」不屈,「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給後人留下了堅貞不渝的精神,「氣節」也成為在敵人或壓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質。



《蘇武牧羊》年畫


漢:過所


漢代的護照叫「過所」,和現代護照更相像,也是經過關卡時給守關人看的文件。開始是竹簡做的,後來改為錦帛或紙本,要求必須註明持證人的姓名、經過的地方。頒發機關要署名、鈐印、落款日期,並把目的寫得清清楚楚,跟現代護照的性質差不多。


唐:公驗


到唐代,「過所」發展更加完善,公驗也成為通用的邊關通行證件。當時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通達日本、朝鮮、東南亞、波斯、阿拉伯、非洲東岸和東羅馬帝國,具有護照功能的通行證雖然形式有所變化,但作用大同小異。



唐代 石染典過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宋:符牌


宋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其對通行證的使用比唐代更有長足發展,種類除了前朝的過所、公驗外,又有關引及各類符牌等。



魚符圖


元:腰牌


元朝在延續前朝的通行證件的基礎上,根據征戰需要,完善了符牌和驛站制度,符牌也成為元代重要的通行憑證。《馬可?波羅行紀》記載,馬可?波羅叔、父等三人先後佩戴成吉思汗賜予的金牌出使羅馬教廷、伊兒汗國。




腰牌

明:文牒、勘合


到了明代,通行證件種類很多,審驗手續嚴格,《明史?職官一》記載,驛站、遞運所「皆以符驗關券行之……」 「及使人出關,必驗勘合」吳承恩《西遊記》里關於通關文牒的記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的通行證制度。


中國歷代負責通行證的發放和檢查的機關主要是官府或者關卡,為防止有人冒領,還建立了擔保制度,並需繳納一定的費用,並對不法分子偽造、偷渡等行為進行嚴厲懲罰。古代通行證的檢查審驗,主要是將通行證件分為左右兩部分,發證機關和持用人各持一部分,查驗時左右相對,相互符合為證,這種做法也被現代護照制度所延續。



近代護照的產生


單說「護照」,這個詞屬於舶來品。清朝中葉之前,中國並沒有西方護照的概念。即使19世紀初,中國開埠以後,中國人赴各國的身份證明或旅遊文件,仍為信函形式。


若不拘泥近現代護照形式,「護照」一詞,最早出現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中:「自和約已定之日起,凡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倶得過界往來,並許其貿易互市。」這裡的「護照」主要是一種通行證明,與中國古代的「節」「符」「腰牌」等基本相同。



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時的場景


清代護照因為沒有照片,就用文字描述持照人的體貌特徵,因為文字太長,單紙護照的大小可以說非常可觀了。

1899年,清朝駐美國公使簽發給中國一位外交翻譯官的護照,長87厘米,寬56厘米,大概是世界護照中最大的一張了。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護照和簽證出現在1791年代,「護照」第一次被明確寫入中國法規。



隨著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以及與帝國主義國家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國家取得在華領事裁判權,其中規定外國駐華領事可以給其國民頒發在華護照,該國人民持有其領事官發給的「執照」,由地方官蓋印後可往中國內地各處遊歷、經商。


這種由外國領事官頒發、中國地方官蓋印的內地遊歷的「執照」,既有別於過去清政府發放的通行證件,又與外國人出入境所需的護照有所區別,有了早期「簽證」的影子。



大清國外交部—總理各國事物衙門


隨著清政府近代外交的發展,國內專職外交部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駐外使領館分批建立,清政府的外交活動逐步與世界接軌,而給往來國外的中國公民頒發護照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各部門仍然各行其是,護照樣式也是五花八門,但對於近代中國的外交發展和護照制度建設仍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護照年表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印製並啟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制定了護照的印製、頒發、使用和管理制度。


1950年


啟用第一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護照、官員護照和普通護照。當時第一本成年人護照還可以偕行子女。有效期1年。


1953-1956年


啟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護照。將普通護照分為因公普通護照和因私普通護照。




1964年


啟用新版官員護照,後於1964年停用。


1992年

啟用新版外交護照、公務護照和因公普通護照。啟用新版因私普通護照,紙張採用帶有長城圖案的水印紙。



2000年、2007年


2000年,啟用97-1版普通護照,取消「身份」「婚姻狀況」兩項,並將相片掃描後直接列印在護照上。


2007年,啟用97-2版普通護照,由32頁改為48頁護照。護照不再延期,到期換髮新照。


2012年


啟用新版普通電子護照,嵌入電子晶元,並在晶元中存儲持照人個人基本資料以及面部肖像、指紋信息



在國外丟了護照怎麼辦?


從古至今,護照不僅是一個「通行證」,更是一個國民的歸屬感。還記得電影《戰狼2》的最後一幕,中國護照背面上寫的那幾行字令所有人熱淚盈眶:

「中國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看完電影,我翻開我的小紅本,然而後面寫的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請各國軍政機關對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協助。」



不管寫的什麼,護照在手就多了一份安全感。但是,不幸在國外丟了護照可怎麼辦?


別慌,小貼士了解一下~



時尚旅遊原創作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You May Also Like


關於「小紅本」你還有哪些經驗之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旅遊NGT 的精彩文章:

古代歐洲人的炫富手段,真貴

TAG:時尚旅遊NG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