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Halo Effect/光環效應:最初印象如何影響你的判斷

Halo Effect/光環效應:最初印象如何影響你的判斷

前言:本文譯自《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本文有語文範疇的改動——我自認為是——你不一定能在原著找到某詞某句的直接對應。本文跟大部分認知偏差介紹文一樣,會稍微降低你幸福的刻度,你會在歷史和罵戰里認出押韻的遺憾和招數,會看清超市和明星的宣傳策略,也會發現自己和旁人的思維里每天變著花樣冒頭的毛病,但能做的基本上只有獨善其身。各種認知偏差讓我們的祖先能快速判讀叢林里四伏的危機,由此積累的優勢幫助人類一路生存繁衍至今,但直至看到這行淡字之前,你可能都不認識它們。


如果你喜歡某個領袖的政策,那你很可能也會欣賞這人的嗓音和外表。人傾向於喜歡或憎厭另一個人的全部(從想法到打扮,從舉止到事迹,包括那些我們根本沒有耳聞目睹過的部分),這種傾向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光環效應。也有翻譯是成見效應


這詞在學術上已經存在一個世紀,但日常生活里很少會有人用到。這有點可惜,因為第一印象對後續信息的遮蓋和干擾,用「halo/光環」來概括其實就挺好。這種在人頭腦中普遍存在的認知現象,實際上是我們大腦後台在一直自動對事實研磨、簡化,打造出一個更圓滑妥帖、前後一致的世界,它塑造我們看待他人的方式,也塑造了我們社會的方方面面。

Halo Effect/光環效應:最初印象如何影響你的判斷


在酒會上我碰到個姑娘,姑且就叫韓梅梅吧,幾杯下來發現她健談可愛。這趟偶遇之後如果有人提問說:先生,你覺得韓梅梅這人大方嗎?她會不會願意給慈善項目捐錢?


正確答案是我不知道。一個人在社交時活潑得體,並不意味著她慷慨善良。但我(或者說我的大腦)對韓梅梅有好感,當提到這名字時,這感覺會連同名字一同從抽屜里被取出;與此同時,我對慈善和慷慨的人也有好感。兩者同類相疊,我就開始傾向於相信韓梅梅有樂於捐助的一面。然後,因為在她的頭像表格下頭我又不自覺地添了一行「願意幫窮人」,我對她的好感很可能又提亮了一點。


我:「我覺得會喔,她人挺好的。」

這趟判斷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所有漏洞都靠大腦依據個人最初的好惡,製造假想來填缺。雖然在此後的經歷里,事實見聞會逐漸積累,但這些證據,都會被首先硬化的印象削頭去尾後解讀。


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在自己的著作里列出了兩個人的特質如下,你覺得他們人怎樣?


蘭:聰明-勤懇-任性-挑剔-頑固-善妒
本:善妒-頑固-挑剔-任性-勤懇-聰明


如果不是出現在這樣的上下文里,且你跟我們大多數人類似的話,你對蘭的印象會好得多。行列里排頭的隊長詞轉變了後方詞的心理色澤:一個聰明人的頑固往往有很好的理由,而且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一個善妒又頑固的人,所具備的聰明更可憎。


辭彙都是多面體,而你的成見會悄悄把它們轉動,得到相同顏色後再拼接理解。簡化,對齊,消滅不確定。

上面這小實驗有不少變種。有一個研究,是讓志願者先用描述蘭的前三個詞想像一個人,然後用後三個詞想像另一個。當志願者們完成想像後,研究者問「有沒有可能這六種特質同屬一人?」,大部分受試者回答是不可能。


人也是多面體的話,我們跟他各面接觸的順序是隨機的。可是如上文所敘,順序又十分要緊,我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會污染後續全部的新信息。


實際應用
我剛當教授那會兒,給論文作業評分用的是老辦法:打開一個學生的文件夾,連續讀完所有論文,各篇打分後再匯計一個單人總分,接著就是下一個文檔。這方法一直持續到我終於發現,我在給單個學生文檔內幾篇論文評分時,分值明顯趨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評分受到了光環效應的影響,即是:第一篇論文在我頭腦里產生的印象和分數,在干擾後面幾篇的評價。


這機制並不複雜:如果我對第一篇論文的觀感不錯,給了高分,這學生後續論述里有含糊或歧義時,我判讀起來會更猶豫。「唔,畢竟他上一篇文章寫得很不錯,那他第二篇就不太可能犯蠢,或許我只是誤解了他的表述。」


反省下來,我這個評分流程確有毛病。如一個學生交了兩篇論文,一篇結實一篇水,先讓我讀到的那篇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學生的成績。這我可接受不了。

於是我換了個流程,不再通讀一個人的文檔,而是讀罷全體學生的第一篇後,再從頭過第二份文章,以此類推。前文分數會小心寫在內頁里,以防讀下一篇時瞟到。換成這流程後不久,我就觀察到:改變流程令舊工作出現了不少讓人難受的新狀況,我打分的自信大不如前;有的學生第二篇論文寫得稀爛,我打總分的時候翻回去看,卻發現這人的第一篇寫得無可挑剔;我同時還發現自己有股衝動,想靠提高或降低還未釘死的分值,來減少同一個學生兩份論述之間的分差;自律的規矩是很好定,可這誘惑也很清晰。此後我班裡學生的作業得分就變得忽高忽低,這裡頭的不連貫經常讓我納悶。


跟過往相比,我的快樂和教學自信都減少了些,可我認為這是個好現象,說明新流程的確更好。舊方式之所以能讓我更暢快,是因為它節約了我頭腦的認知資源和工作時間。放任第一印象去「理順」後續材料,我得以避免細究學生在知識面和論述上的不足。


而新流程暴露出來的參差不齊,雖然讓我難受,但卻是真實:靠單個論題,往往不足以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並且,我是個不可靠的評分者。


這新方法的邏輯也不複雜:要從多個信源里剝離出信息來作盡量客觀的判斷,你需要先確保各個信源彼此孤立。例如案件里出現多個目擊者時,他們出庭作證前是不準交談的,目的除了防止串供外,還在於確保幾個證人記得的「真相」不會彼此污染。那些交談過的證人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證詞與旁人睇齊,讓口供的價值降低。又比如在會議里,各方都應該先把自己觀點寫成精簡的陳述,給各人傳閱,不然稍後會開起來,搶先發言的強勢方會吸引到更多支持。

成見不全是有準星的,有的也會結成某種濾網,處理所有鄰近的題目。舉個栗子,譯者上星期文章里有一句「不要喂狗吃葡萄」,實際上就是跟楊桃搭在一起提一下,沒想到有些蛋友能品出另有「居心」。在厭散養的預設下,一句本意至少是守序中立的提醒,很輕易就能變為守序邪惡的玩笑。要是我解釋沒有,已經有定見的人會認為我是在掩飾,越描越黑。這種交流錯位要定責的話,大概我佔七,讀者佔三,剩下百分之九十都是世界的錯。從幼時起,父母長輩社會各界就一同干涉我們的視野,有意無意地順著人的認知弱點培養成見和思考習慣,而我們還會不自覺地,把下一代領入同一個小房間。你完全可以反對這頁面內任何一句話,而我則是單方面希望偶爾點進來的人能更了解自己。


下方鏈接只是豆O的原著頁。
本文譯自 douban,由譯者 梁兵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故事新編:偷飛機的人
俄羅斯實驗室:重現「侏羅紀公園」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