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深度 社會美學

深度 社會美學

一切美學的動機最初都是對稱。為了使事物具有理念、意識、和諧,我們首先必須使它們對稱,使整體的各部分互相平衡,圍繞著一個中心點勻稱地排列,這樣,人對單純自然形態的偶然性和雜亂無章狀態的成形能力就得以最快捷、最明顯和最直接的具體體現。審美的第一步就是這樣跨越了對事物的無意識的一味容忍而達到對稱的,直到後來,更仔細更深入的審美又在新的不規則、新的不對稱上產生了審美的強烈誘惑。在對稱形態中,首先明顯地形成了理性主義。只要整個生活是本能的、直覺的、非理性的,美學就永遠會以如此理性的形式從生活中獲得解脫。倘若生活中充滿著理解、對比、平衡,那麼,審美的需要又要遁入自己的對立面,又要去尋覓非理性及其外部形式即非對稱了。

較低級的審美慾望表現於用對稱圖來表達對象的系統結構。例如,6世紀的懺悔錄列出了關於數學的精確性和勻稱結構原則的罪與罰。第一次嘗試時,從思想上克服全部習慣性錯誤,結果形成了一個非常機械的、非常容易識別的對稱方案。習慣性錯誤一旦受到這個原則的束縛,理智就可以極其迅速地將它們控制住,似乎不大會有什麼阻力,人們一旦從內心裡理解了對象本身的意義,毋需從與其它對象的關係中來借鑒這個意義,那麼,這個原則的形式就不打自碎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要把各要素首先弄成對稱的美學魅力也就失去了光彩。

現在我們來好好地認識一下對稱在社會形態中所起的作用,看看表面上的純審美需要是如何由事情的實用性引起的,換句話說,審美動機是如何在表面上按照純粹的實用性而產生的形態中起作用的。舉例來說,我們在各種古代文化中發現,軍事、稅務、刑警以及其它組織都是每十人組成一個特別的單位,十個這樣的基層單位又組成一個高一級的一百人的單位。這種對稱組織結構的原因想必是為了一目了然,容易標識,便於管理。社會從這些組織結構上演化而來的頗具獨特風格的形態是單純實用性的產物。但是,我們還知道,這所謂「一百」,結果往往是徒有其名。那些百人團體有時多於一百人,有時不到一百人。例如,中世紀巴塞羅那的元老院號稱百人機構,而實際上大約有兩百名議員。偏離了組織機構最初的實用性,實用性只不過成了一種虛構,這說明單純的實用性已經轉變成了在社會事務中帶有建築學傾向的審美性,變成了對稱的魅力。

根據通行的原則對各要素作相同的安排,這種對稱的傾向為一切專制的社會形式所獨有。尤斯圖斯·默澤爾在177年寫道:「教團的先生們巴不得把一切都變成了簡單的教規,好讓我們離開提供豐富多彩的財富的自然的真正意圖,為自己鋪平通向強迫一切都按照那麼幾條教規行事的專制的道路。」對稱安排很容易由一點形成對多點的牽制。由於有一個成對稱安排的參照點,不對稱的反感就會持續得更長久,顯得更直接、更明顯,好像內部結構和各部分的界限不規則、有差異似的。所以,卡爾五世要把荷蘭的所有不公平的政治結構和法律拉平,要把它們改造成為一個所有各部分都公平的機構。當時有一位同時代的歷史學家寫道:「他憎恨擾亂他的對稱思想的陳舊的特權和不聽話的特許。」人們有理由把埃及的金字塔當作東方的大暴君們所建立的政治結構的象徵——完全對稱的社會結構,社會的各個要素在範圍上越高越小,在權力的高度上則越來越大,直至集中到平衡地統治整個金字塔的塔頂。如果這個結構形式也是叢他們的專制主義需要的單純實用性產生的,那麼就會形成形式上的純美學的意義。對稱的魅力,連同對稱的內部均衡性、外部完美性和各部分與一個統一的中心的協調關係一起,勢必會產生美學吸引力的效果,對眾多的思想實行專制,要它們絕對服從一個國家意志。

因此,自由的國家形式相反的是傾向於不對稱的。狂熱的自由主義者麥考萊(Macaulay)非常直率地強調說這是英國立憲的真正優點。「我們根本不去考慮什麼對稱,」他說,「然而對實用性卻考慮良多。鑒於實用性是一種異常現象,所以我們永遠不排除異常現象。即令問題涉及到特殊情況,需要制訂範圍更廣的規定時,我們也不制訂這種規定。這是從約翰國王到維多利亞女王的整個時期我們的二百五十屆議會權衡斟酌所得出的準則。」這就是說,他們拒絕了對稱的願望和將其思想作由點及面的推導的邏輯完善性的願望,因為這樣的願望只能有利於每個要素按照它們自己的條件毫無約束地肆意發揮,整體當然也就可以胡作非為了。在這種不對稱中,即通過個性衰亡的對應面將個性衰亡從偏見中解脫出來,這裡面除了所有它的具體動機以外,還有一種美學的魅力。從麥考萊的話中明顯地聽出有這種弦外之音,它出自這樣的感覺,即這種政體是所謂國家內部生活最理想的表現,是最和諧的形式。

美學的力量對社會主義和個人主義之間的矛盾這種社會現實的影響十分明顯。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便成了一件藝術品,其中的每個部分由於其對整體的貢獻都具有一種明顯的意義,由一個統一的方針有目的地決定一切生產,而不是自由詩般的偶然性來決定(現在是個人的作用偶然地對總體帶來利益或損害)。生產要絕對協調,不要搞浪費精力的競爭和個人之間的相互鬥爭。這些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毫無疑問是對美學感興趣的,而且——不知還有什麼原因人們要拒絕接受社會主義的要求——它的上述思想畢竟駁倒了那種說什麼社會主義只是產生於肚皮的需要,它也只能以肚皮的需要為歸宿的普遍見解。社會問題不僅是一個倫理學的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美學問題。合理的社會組織——完全不考慮它的個人感覺效果——有很強的美學魅力,它要把整體生活變成藝術品,而現在的分散生活幾乎不可能會這樣。我們的觀點所能概括的形態越集中,美學範疇的應用就越會明顯地從個別的、思想上可以認識的形態上升為社會形態。

這裡涉及到像機器所能達到的同樣的美學魅力問題。絕對實用,運轉絕對可靠,阻力和摩擦力極小,最小的和最大的零部件之間非常嚙合,從表面上看來這是賦予機器本身的特有的美。這種美是工廠的管理部門所津津樂道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是一再強調這種美。

單純從表面上來看,這種獨特的、社會主義展示自己的合理性並似乎要用來使社會生活風格化的、對和諧和對稱的興趣,是因為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總是按照對稱的原則對它的理想城或理想國進行詳細的設計,居民點或建築物的布局不是圓形的就是正方形的。在康帕內拉的太陽城裡,首府的平面圖是經過仔細的數學測量的,居民的工作日以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也同樣是很細緻的。社會主義藍圖的這種一般特點僅僅是以粗略的形式證明,和諧的、內部平衡的、克服了一切非理性的個人主義的人類行為結構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有趣的是,如果完全撇開這種結構的物質效果,那麼這種結構還會作為純形式美的東西構成社會形態中的一個永遠不會完全消亡的因素。

如果我們把美的吸引力作了這樣的理解,即認為對美的想像意味著思考上的省力,意味著以最小的努力,展開最豐富的想像,那麼,像社會主義者所致力的那種對稱的、沒有對立的群體的建立,就完全滿足了這種要求。個人主義的社會利益是不均等的,意向是勢不兩立的,它的各個發展階段是斷斷續續的,因為它只是由少數人所支持的。這樣一種社會使精神顯得不安寧、不坦然,要絞盡腦汁才能覺察它,要竭盡努力才能理解它。而社會主義的平衡的社會則在組織上是統一的,在布局上是對稱的,在共同的中心裡,它的活動的相互接觸能夠使人不費什麼腦筋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感覺到它所遵循的思想,作出社會形象的概括,這是一個事實。這個事實的美學意義比抽象的形式所顯示的美學意義可能更會影響社會主義社會的心理狀態。

美學中的對稱意味著某個要素與它跟所有其它要素交互作用的制約關係,同時也意味著以這種制約關係為特徵的範圍的局限性。而不對稱的形態由於每個要素都有獨特的權利,則允許有更大的自由範圍和廣泛的相互關係。社會主義的內部組織,每一次向社會主義形態接近都是在有嚴格局限的範圍內發生,都是排斥與外部勢力聯繫的這一歷史經驗,都是跟上面所講的這一點相一致的,這種局限性既是對稱的美學特點,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特點。結果是,由於沒有國際交往,所以人們普遍強調,社會主義只有對整個文明世界統而治之的可能,但是不可能統治任何哪一個國家。

可是,美學動機的作用還在於,它至少同樣能夠有利於完全不同的社會理想。實際上,今天所感受到的美幾乎還只具有個人主義的性質。美實質上是個人的感覺,不管個人感覺跟大家的特點和生活條件相反也罷,截然對立也罷。在這種反常的、逆眾的個人自我對立和自我孤立中,多半其實是浪漫主義的美,即使我們同時在倫理上對它加以批判,也還是如此。個人不僅是一個整體的一分子,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個整體。而作為整體,就不再會適應社會主義所需要的那種對稱結構,正是這一點是富有美學魅力的。即使是最完美的社會機制也就是機制而已,它缺乏哲學上所說的作為美的條件的自由。所以,連最近出現的世界觀,倫勃朗的和尼採的極端個人主義的世界觀,也完全是審美動機的產物。現代美感的個性主義走得如此之遠,以至於人們連鮮花(尤其是時髦的人工栽培的花卉)都不願意紮成花束了,就讓它們一朵一朵的,最多也不過是把它們單獨分開扎。每一朵花都是獨立的,它們都有美學個性,並不組成一個對稱的統一體。相反,非人工培育的、似乎還保持著其物種的固有屬性的野花卻偏偏要紮成令人喜愛的花束。

同類的誘惑與不調和的對立的這種聯繫,表明了美感的獨特原因。關於這種獨特的原因,我們還不大清楚,所以我們就以為,對象的物質實用性,對象為獲得和提高物種生命的目的性,也就是對象的美的價值的出發點。物種通過試驗認為有用的、因而使我們感到興趣的東西(倘若這東西存在於我們中間),雖然我們作為個人現在還沒有領略到對象的現實實用性,但它對我們來說或許也是美的。通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和遺傳,對象的現實實用性早就完全搞清楚了,使我們產生美感的物質動機源於久遠的年代,賦予美以「純形式」的、某種超自然的和非現實的性質,就像同樣的美化氣息籠罩著往昔年代的自身感受一樣。不過,有用的概念是各種各樣的,在不同的適用時期,甚至在各個不同的適用時期的不同範圍內,往往有截然不同的內容。

尤其是一切歷史生活的那些大的對立面:個人僅僅是社會的成員和要素,社會僅僅是個人立足的基礎,由於各種各樣的歷史條件,社會的結構和對個人的評價交替看好,每時每刻都以變化多端的比例混為一體。由此可以設想,對一種社會生活形式的審美興趣可能會像對另一種社會生活形式的審美興趣同樣強烈。個性消失了的整體和諧對於個人的自我成功也具有同樣的美學魅力,這顯然是矛盾的。如果一切美感是一種升華,一種理想化,一種超然的形式,物種的適應性和實用感以這種形式繼續在個性中起作用,而那種現實的意義只是作為一種精神化的和形式主義的東西賦予這種適應性和實用感,那麼,上述矛盾就不言自明了。所以,在我們認為社會的對立因素可能有同樣強烈的魅力的審美感覺中,反映出了歷史發展的多種多樣性和各種矛盾。

清心悅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橫山書院 的精彩文章:

深度 推己及人
辨偽鑒真——記橫山書院多聞多思系列學術公益講座·乘物游心第六講

TAG:北京橫山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