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腫瘤的治本之道,《黃帝內經》早已註明:既為陰邪,必須灸之!當扶陽、散寒、祛瘀、固本!

腫瘤的治本之道,《黃帝內經》早已註明:既為陰邪,必須灸之!當扶陽、散寒、祛瘀、固本!

《黃帝內經》,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也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它以黃帝與岐伯問答的形式撰寫而成,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被譽為「醫之始祖」。

如今,腫瘤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人人談瘤色變。由於通行的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手段無法滿足患者提高生存質量的需求,醫學界興起了一股借鑒傳統中醫以謀求解決問題的潮流。那麼,我們是否能從《黃帝內經》中得到一點啟示呢?

一、《黃帝內經》:寒則積,積則癌

【經典原文】

黃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

黃帝曰:其成積奈何?

岐伯曰:厥氣生足悗,悗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中外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俞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原文翻譯】

黃帝問:積病從發生到形成,其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積病的起始,是受到寒邪的侵害而發生的,主要是寒邪厥逆上行而生成積病。

黃帝問:寒邪導致積病的病理過程是怎樣的呢?

岐伯答:寒邪造成厥逆之氣,先使足部陽氣不通,血液凝澀,逐漸又導致脛部寒冷,脛部寒冷進而使血脈凝滯,久之,寒冷之邪上逆進入腸胃,導致氣機不通而腹脹,腹脹則腸道外組織間的水液汁沫聚積不得消散,這樣日益加重而形成積病。又因突然暴食暴飲,使腸胃經脈過於充盈,或因生活起居不慎,或因用力過度,均可以使細小的絡脈損傷。若表淺的陽絡受到損傷,血會外溢,表現出各種衄血的癥狀。若深部的陰絡受到損傷,血則內溢,血內溢就出現便血的癥狀。若腸胃的絡脈受到損傷,血就溢散到腸道外的腹腔組織間,適逢腸外有寒邪寄留,腸外的水液汁沫同外溢的血液相搏結,凝聚在一起不能消散而發展成為積病。此外,外感寒邪,內又有憂傷思慮,或是郁怒憤悶等情志損傷,使氣機紊亂、上逆,繼而影響六經氣血運行不暢,陽氣不運,不能溫煦血液而形成凝血,凝血蘊結裹束不得消散,津液滲透不利,留滯而不得布散,積病就形成了。

這段經典對話出自《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篇》,它直接點明了腫瘤的病因病理——腫瘤的本質就是:陽氣不足,陰寒積聚。作為腫瘤滋生的土壤,積聚由四個環節互為影響所致——寒凝、氣滯、血瘀、津停,其中,「寒」是罪魁禍首!

二、為什麼現代醫療的「三板斧」,對付不了腫瘤?

目前,現代醫療對付腫瘤大多離不了這「三板斧」:

1、冷兵器——手術,用手術刀來切除癌變組織;

2、化學武器——化療,用化學藥物來殺滅癌變組織;

3、原子武器——放療,用放射性射線來殺死癌細胞。

而對於多數癌症患者來說,在接受了「三板斧」治療後,大抵逃不了以下情況:

1、死亡:治療失敗;

2、短期治癒:成功挺過三關,腫瘤暫時縮小或消失;

3、複發:癌症又來了,並且比上次更嚴重;

4、轉移:癌細胞出現在其他部位。

對於腫瘤,中醫有個很好的比喻:樹根。就是說,被檢查出來的腫瘤好比樹根,你把樹根挖了,但根須還在、土壤還在、氣候還在,所以過段時間就還會冒出一株株小樹苗。手術無法根治癌症,原因就在這裡。

至於化療放療,就更不必說了。多數病人在接受這兩個治療後,很快就會大量脫髮,這是肝腎嚴重受損的標誌;還會嘔吐不止,沒有胃口,這是脾胃系統受損的標誌。也就是說,化療放療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的確可以殺死癌細胞,但同時病人的心肝脾肺腎也會全部受損,可謂「殺敵八百,自損一千」。

經歷了「三板斧」治療後,多數病人的陽氣都被消耗殆盡,「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都沒了,人還能活嗎?

三、腫瘤是陰性病,當以陽克之

關於《黃帝內經》對於「腫瘤是陰性病」的觀點,臨床實踐予以了證明:癌症患者中,寒性體質的人佔70%左右!

曾有專家對一些住院治療的癌症病人(部分死亡)進行了病史詢問和臨床觀察,發現以下3個共同點:

1、大部分癌症病人在確診前一年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怕冷、畏寒、易感冒、乏力、睡眠差、食慾減退等抵抗力下降的表現——這些均為陽氣不足的證候特徵;

2、癌症病人尺脈「無」或「減弱」的比例顯著高於常人,這說明陽氣不足、鼓動無力;

3、7成以上癌症病人舌苔厚膩,8成以上癌症病人舌下青紫,這說明陰邪內生、氣血不暢。

上面3條說明什麼?重要的事情說3遍:陽虛、陽虛、陽虛!

不僅如此,專家還發現,腫瘤患者幾乎清一色都是三陰體質的人,而三陰體質的最明顯特徵就是陽氣不足!

陽氣不足,對陰邪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加上外邪客入機體,進一步耗傷陽氣,天長日久,就會陽愈虛而陰愈盛,邪氣深入三陰,聚痰濕、瘀血等陰物而成形,就會發為腫瘤。換句話說,儘管腫瘤的臨床表現極為複雜多樣,但幾乎都無一例外地源於陽氣不足、命門火衰。

上面這一切都印證了《黃帝內經》對腫瘤病因病理的認識——陽氣不足、陰寒積聚,這是「生癌之本」。所以,如果不能徹底改變腫瘤病人的體質,想治好腫瘤,連門兒都沒有。

俗話說,陰陽相剋,既然腫瘤是陰性病,就必須化解陰邪、改變體質,首選之法當然是以陽克之,故而艾灸為不二之選,功效表現為:扶陽、散寒、祛瘀、固本。

四、癌症的形成過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癌症也是如此,它的發生髮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初期——陽氣先虛、陰邪內生,此時正氣尚存、邪氣未實;

中期——實邪蘊結、積聚凝滯,此時正氣漸虛、邪氣盛實;

晚期——陽損及陰、陰竭陽脫,此時正氣大衰、陰陽離絕。

這個過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1

健康時,應未雨綢繆,艾灸治未病。

「治未病」是小編老生常談的話題,雖說老生常談,卻值得一聽再聽——對付腫瘤的最佳方式就是不得腫瘤。

這就需要我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人體臟腑功能正常,正氣旺盛,氣血充暢,衛外固密,外邪就難以入侵,內邪也不易產生,就不會生病。這就需要我們「功夫在平時」,在身體健康時就要「防患於未然」,經常艾灸,給身體培補正氣。

2

患癌後,應抓緊艾灸,與時間賽跑。

上文說了,癌症患者多為寒性體質,陽氣虛衰。打個比方,人出生時陽氣為100,死亡時陽氣為0,得癌症後陽氣剩下40,等到這40縮減為0,就連神仙也救不了了。因此,患癌後,最需要做的就是趕緊艾灸,讓陽氣從40往上提升。

這就需要做到兩點:首先,要快,就是趕緊艾灸;其次,要多,就是灸量要大。因為腫瘤是陰邪,它會不斷消耗陽氣,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保證灸量,也就是艾灸的火力和時間,確保補充的陽氣大於消耗的陽氣,這樣身體才能慢慢恢復,才能與癌症對抗。否則,支出大於收入,等到陽氣消耗殆盡,人也就徹底沒救了。《醫宗金鑒》上說「凡灸諸病,必火足氣到,始能求愈」,就是這個道理。

一句話,陽氣就是癌症病人跑贏時間、戰勝疾病的本錢,這個本錢必須足夠多才行!

五、如何艾灸?

1

扶陽氣,克陰邪

上文說了,腫瘤患者大多陽氣不足、命門火衰,故而一般情況下,建議艾灸以下穴位:大椎、命門、腎俞、神闕、關元、湧泉。

這些穴位都是補充陽氣的要穴,灸之可以逐寒濕、化陰邪、強正氣,不但能讓腫瘤逐步縮小甚至消失,還能讓人逐步恢復精氣神。

2

扶脾胃,補後天

此外,小編還建議艾灸以下穴位:脾俞、中脘、足三里。這是為什麼呢?《黃帝內經》早就說過:「五臟皆稟氣於胃」;古代醫家也說過:「人無胃氣不治」。就是說,人一旦無法開啟胃氣,喪失了進食或消化的能力,疾病就難以治癒,這種情況下,古代醫家一般都會謝絕治療。

癌症患者大多食欲不振,尤其經歷了「三板斧」的癌症患者,不光沒有胃口,而且胃氣也遭到了嚴重破壞,此外,西藥也有影響食慾的副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把食物強行灌下去也沒用,因為胃氣傷了,灌下去也不能消化,反而會給人體帶來更大的負擔。

這時,就要艾灸脾俞、中脘、足三里,來理順脾胃之氣,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好了,身體才有能量,生命才有生髮變化的基礎。

【結語】

對付腫瘤是一場持久戰,故而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於「請外援」(用手術、化療、放療、藥物等方法)殺滅敵人(癌細胞),而應該「富國強兵」(培元固本),發揮身體本身的自愈力,「自助者天助」。這或許也是西醫和中醫的區別所在吧:西醫治病,中醫治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艾灸匠心居 的精彩文章:

毒素瘀積以及長期服藥的人,最應灸好這個「解毒穴」!
97歲婦科國醫大師朱南孫:兩種食物我從來不吃!記住女人一輩子的私家調理方

TAG:艾灸匠心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