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與人,有因必有緣

人與人,有因必有緣

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歡喜或滿腹煩惱,需看過去是否和對方結了好緣。有所付出,彼此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即是好因緣。佛陀常常教導弟子要時時與人結好緣,曾講述了一段他與阿難的往昔因緣,希望弟子重視因緣,多結善緣。

在久遠劫前,有一位老師父帶著一群年少沙彌在一間古寺里修行。他的教法很嚴厲,嚴格要求沙彌要精進用功,勿自我放縱、浪費時光。

老師父常對小沙彌們說:大家要精進用功,不管是行、住、坐、卧,一定不離經文。哪怕是在外托缽,走在路上也同樣要時時背誦經文。

其中有一位小沙彌,他謹記老師父的教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缽出門乞食,眼睛專註地看著缽,直直地向前走,口裡朗朗地背誦經文。

那時,有一位長者看見他,打開大門要讓他進去,可是由於小沙彌背誦得很入神,而忘記了要托缽,一戶戶地走過去。

長者看到小沙彌從他家門口經過,嘴裡還一直念誦經文,沒有注意到周圍的情形,覺得這位沙彌很可愛!他就向前叫道:來,來!這位年輕的沙彌,你的缽還是空的,怎麼走過我家門口而不進來呢?

小沙彌說:長者,我太專心背誦經文了,所以走過頭而不自知!

長者又問:你為何這麼專心,乃至於對周圍的環境都沒有感覺呢?

小沙彌說:我師父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教我們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縱,要時時精進。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背誦很多經文,而且要背會才可以回去。

長者就說:你這麼用功精進,不如以後每天都來我家,我供給你滿缽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費心沿路托缽了。

從那開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長者供給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讓他無後顧之憂的修行。年輕的沙彌很感恩,更加專心精進、深入經藏。

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告訴弟子:當時的沙彌就是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見,這都是因為過去種種好因緣的結果啊!

人與人間的相處,有因必有緣。有了因緣,才有互相對待的結果和彼此感受的回報,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遠離的。人無法離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處於群眾,需與人結好緣。

釋迦牟尼佛離開皇宮到處參訪、求道時,雖然有一段時間是在苦行林靜修,但是他成道之後,為了教化眾生,還是必須回歸人群。所以修行不能離開人群。

總之,與人結好緣,將來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辦法、能力及因緣度化眾生。所以善緣是很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語默動靜都需很用心、謹慎,比如說話,要為對方設想,說了這句話會讓對方安心,或是讓他煩心?不要逞一時之口快而去傷人,讓人起煩惱,那就結了惡緣。惡緣不只在今生會有障礙,讓對方心中產生怨恨;即使來生來世也會變成障礙,阻礙我們的道心、道行。

所以,發願度眾生,此時就應照顧好身、語、意業,結好眾生緣。凡事都要多用心啊!

聲明:本圖文來自「騰訊佛學」,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中華佛緣網是國內佛教自媒體中的著名網路媒體平台,其創辦人朱慧丹女士歷時7年克服重重困難創辦的佛教文化及傳統文化傳播平台,平台下設:中華佛緣雜誌編輯部、中華佛緣禪樂團、中華佛緣書畫院。朱慧丹女士自費走訪了國內各大寺院採風調研,拜訪了多位大德高僧、佛友、居士,專註於紀錄片拍攝製作,平台籌備舉辦過多次大型公益活動,歷盡所能傳播、傳遞中華傳統文化,也歡迎各位大德居士踴躍實名供稿、供圖(備註:原著)。

地址:北京東城區安樂林路69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佛緣 的精彩文章:

明暘法師:人生八種苦
學佛就是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TAG:中華佛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