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深受康熙寵信,而且有個鮮明的特點,只要是被人彈劾必定陞官

此人深受康熙寵信,而且有個鮮明的特點,只要是被人彈劾必定陞官

民間通俗類小說《施公案》成書於乾隆、嘉慶年間,主要講述的是康熙年間著名清官施世綸和惡霸鬥智斗勇的故事。正如小說里描述的一樣,歷史上的施世綸被譽為「江南第一清官」,深受康熙帝寵信。而且,他身上還有一個特點:每次被彈劾一次,便會陞官。

施世綸在清代歷史上名氣很大,他是康熙收復台灣的第一功臣施琅的兒子。早年施世綸隨其父施琅作戰有功進入官場,後來歷任揚州知府、漕運總督和戶部侍郎。無論是在那個任上,施世綸都為民請命、清廉有加、秉公執法,被康熙帝稱為「江南第一清官」。

封建時代,當官難當清官更難。施世綸因剛正不阿得罪了很多士紳集團,這些人便想法設法陷害於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施世綸任揚州知府,由於整頓吏治,不徇私情,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揚州當地的士紳聯合京城中的大員便想栽贓他,想要將他趕出揚州。

第二年春天,湖州地區發生民變,朝廷調揚州的官員前去支援,並責成揚州自己解決兵餉和後勤保障事宜。這個命令讓施世綸頗為棘手,因為當時的揚州剛剛遭受洪災,莊稼絕收,連本該上交的賦稅還沒有著落。就在這時,吏部收到舉報,說施世綸在揚州指使官兵惡性徵糧,百姓如果不交糧就被官兵棍棒相加,直到交出糧食為止。

吏部看到這樣的舉報後十分震怒,當即上報康熙帝。康熙得知後龍顏大怒,但細細想來覺得又有蹊蹺,一向愛民如子的施世綸怎麼會暴力征糧呢?於是便暗中派人調查,很快真相大白,暴力征糧純屬子虛烏有,而是施世綸派人拿著棍棒監督征糧的官兵,老百姓沒有被打,反而是那些擾民的官兵受到棍責。這些謠言便是揚州一些貪官污吏誣陷施世綸。

為了鼓勵施世綸,康熙在收到這些彈劾後,馬上提拔他為太僕寺卿。可是施世綸在京城任職不到一年又出大事了:有人舉報他在任道員時處理一起劫案時失察,按律應該被免去太僕寺卿一職,接受降職的處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這起「官兵劫掠當鋪」的案件發生後,審理案件的長沙知府認為也應該從重處理參與劫掠的官兵,不但要他們坐牢,還要罰其家人上交三年的糧食。

可施世綸認為這樣做不妥,那些官兵的家人都是無辜的窮苦百姓,罰三年糧食就等於要了他們的命,他給知府提出建議,說這起案子應該嚴懲官兵和各級軍官。這個提議一出,徹底激怒了各級軍官,他們聯手炮製了「官兵搶劫當鋪有罪,但當鋪偷稅漏稅施世綸失察」的謊言。

結果一查,當鋪還真有偷稅一事,但事實上,這家當鋪的逃稅數額太少,根本到不了施世綸這裡,可這也算是被那群軍官歪打正著。朝廷徹查此事後,真的就把施世綸從太僕寺卿這個位置上給拿了下來。然而,三個月後,施世綸便上任順天府尹,由於從三品升為正三品。

原來,康熙早就知道此事有詐,一直想找機會把施世綸調任順天府尹。可是當時的順天府尹還沒離任,於是便借著這個由頭將他革職以平眾怒,等順天府尹空出來以後再讓他上任。當時的朝臣個個都傻了眼,都說只要是有人彈劾施世綸,皇上必定要升他的官。

弔詭的是,施世綸還正是一直被彈劾一直在陞官,不久他又被人舉報失職,可是康熙這一次更是大度,直接放他漕運總督一職,成了一方封疆,此後他屢次調任,最終官至戶部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施世綸因病告休,康熙帝下旨挽留,同年五月施世綸病逝。臨終前他留下遺疏請求將其隨父施琅歸葬福建,康熙准其所請,特命戶部撥銀予以厚葬。據說聽到施世綸去世的消息後,康熙帝無限感慨,說:「朕失去了股肱之臣,大清失去了一名為民請命的好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胤禛能最終勝出,除了康熙慧眼識珠外,還有一個女人功不可沒
大明滅亡後,此國仍沿用崇禎年號一直到1909年,時為崇禎265年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