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本可青史留名,誰承想「大難不死」後,卻遺臭萬年

他本可青史留名,誰承想「大難不死」後,卻遺臭萬年

1910年1月,時年27歲的汪精衛,抱著必死決心,毅然從東京去北京刺殺晚清攝政王。他本是要刺殺剛登基的小皇帝溥儀的,因為無從下手,便選擇了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

汪精衛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他要刺殺攝政王,是在革命黨屢次起義失敗的激憤之下作出的決定。汪精衛當然知道,行刺攝政王是掉腦袋的事。當時的革命黨高層內部也認為,刺殺攝政王意義較小而風險太大,不主張汪精衛做這事。

然而,汪精衛鐵了心要去。為了說服革命黨高層人士,汪精衛還撰寫了《釜薪論》一文,在該文中,汪精衛說:革命猶如燒飯,需釜和薪。釜者,不懼水火忍受長期磨練;薪者卻一時轟烈瞬間輝煌。汪精衛願意為薪。

汪精衛潛入北京後,和幾個革命志士,以開照相館為名,偵察載灃上班路線,製作爆炸裝置,準備在載灃天天必走的銀錠橋頭,埋置炸藥,用電線引爆。結果,在銀錠橋下拉出的一根電線頭露了馬腳,汪精衛被捕入獄。

我們知道,在清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敢去刺殺滿清王爺的人,少之又少。做這事,無論成功與否,都會被抓到,抓到後必死無疑,不僅自己必死,還會株連家人。當然,汪精衛被捕後,也是抱著必死之心,根本沒有想到生還。在獄中,汪精衛寫了那首聞名的五言絕句:

慷慨歌燕市,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那時,汪精衛年輕氣盛,豪氣干雲,滿懷「一腔熱血灑神州」的熱忱。獄中的汪精衛死心已定,也就放得開了,他不僅寫下這篇傑作,而且日日吟詩高歌,詩篇連連。他獄中寫的《中夜不寐偶成》也是了得:

飄然御風游名山,吐吒嵐翠陵孱顏。

又隨明月墮東海,吹噓綠水生波瀾。

海山蒼蒼自千古,我於其間歌且舞。

醒來倚枕尚茫然,不識此身在何處。

三更秋蟲聲在壁,泣露欷風自啾唧。

群鼾相和如吹竽,斷魂欲啼凄復咽。

舊遊如夢亦迢迢,半敕寒燈影自搖。

西風羸馬燕台暗,細雨危檣瘴海遙。

汪精衛此詩,起頭便破空而來,篇終接混茫,自在遊行,直不知身在囹圄。這樣的獄中傑作,實是難得。

負責審訊汪精衛的肅親王善耆,乃開明王爺,在腐朽的清王朝高官中,善耆思想前衛,同情革命黨人,對汪精衛才具讚嘆不已,佩服有加。他大力為汪精衛開脫,免除了汪精衛的死刑。

緊接著,辛亥革命爆發,汪精衛被袁世凱釋放出獄。刺殺王爺而未死的,古今中外有幾人?汪精衛真是幸運,想轟轟烈烈一場,「留得青史博幸名」而不得。

抗戰爆發後,當年,刺殺攝政王載灃的汪精衛,剛勇之氣早已消亡。他賣國投敵,當了漢奸。抗戰中期,汪精衛一次途經北平,北平偽華北政府請他在中南海居仁堂演說,汪精衛上台半天才緩緩地說:那年我在被清朝逮捕入獄後,有人問我中國何時能好,我說在30年後。我想今日在座的可能也要問,我還是如此答。

汪精衛說過這話,淚流滿面,座中不少年輕人也哭成一片。很快十幾名佩刀日本軍官進來,環立會場,汪精衛演說如故,結束時會場一片寂靜。在日本人手下混日子,汪精衛自然有英雄末路,走狗悲涼之感。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在日本名古屋病重殞命。日本軍部用「海鶼號」專機將其屍體運回南京,葬於梅花山。汪精衛夫人陳璧君生怕日後有人毀墳,使用5噸鋼筋摻在混凝土裡,築成汪精衛墓。

然而,由於人們對汪精衛的賣國行徑深惡痛絕,抗戰勝利後,迫於各方面的壓力,南京政府命令工兵部隊將汪墳炸毀。墳破後,在棺內發現了一本汪精衛親筆手寫的詩稿,其中就有題為《自嘲》的遺詩一首:

心宇將滅萬事休,天涯無處不怨尤。

縱有先輩嘗炎涼,諒無後人續春秋。

汪精衛的炎涼之路,可為前車之鑒,最好沒有後續之人。

假如,審訊汪精衛的不是晚清開明的肅親王善耆;假如,汪精衛當年真的去了菜市口,那中國歷史上必將又添一位如譚嗣同那樣的大英雄,而少去了一個大漢奸。

正如白居易詩言:「向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人呀,年青時的滿腔熱血,並不能保證以後不會為個人權力而犧牲整個國家利益。

汪精衛本可以與譚嗣同齊名,卻落得與秦檜為伍。汪與秦,一個大漢奸,一個大佞臣,壞事做絕。但二人詩文俱佳,筆墨超群。看來,壞人也並非一無所長。

秦檜65歲而亡,哀榮無限;汪精衛61歲而終,經年墓即被炸。比起秦檜,汪精衛「還遜一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吊蘭書苑 的精彩文章:

陳賡與胡宗南在大陸的最後一戰,誰勝誰敗,胡宗南預料精準
黃克誠大將參加革命後,好心勸原配改嫁,更痛她一年後即離世

TAG:吊蘭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