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腐?專家研究52年,終於揭曉答案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腐?專家研究52年,終於揭曉答案

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歷經荒蠻和文明的積孕之後,出現諸子蓬起百家爭鳴的時代,這段時期征伐動蕩不斷,「俠義」文化應運而生,彼時各方霸主麾下均豢養一批士為知己者死的「死士,俠士」,與俠緊密相關的便是「劍」,春秋時男子盡皆佩劍,就如同我們佩戴手機一樣。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冠絕華夏的鑄劍鼻祖歐冶子便橫空出世了。《越絕書》記載歐冶子是越國人,他為越王勾踐鑄造了5把青銅寶劍,包括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這5柄寶劍在春秋戰國時期極為貴重,正所謂「雖復傾城量金,珠玉竭河,猶不能得此一物」。然而在時間的前行中,這些寶劍幾經輾轉均下落不明。

直到1965年,湖北江陵雲夢澤楚國貴族墓中,挖出了一把「越王勾踐劍」,此劍出鞘瞬間令專家驚詫不已,只見它散發幽幽藍光,竟泥銹不生,鋒利如初,輕輕一碰就能劃破20張紙,這把劍應該就是歐冶子當初所鑄的寶劍之一,那麼兩千多年後,寶劍如何保持完好的?

歷時52年的精細研究後,專家發現,越王勾踐劍用料並不奇特,主要是銅、錫,但劍身劍刃的金屬配比卻又天差地別,劍脊大量用銅,劍刃主用錫,如此整把劍既韌性十足又鋒利異常,這意味著,鑄劍時要多次分離澆鑄,實際製作過程十分複雜,正如《越絕書》記載,一把寶劍鑄造時間為3年,可見古人對工藝的要求之高,慢工細活。

劍身鑄造完成後,古人又在最外層澆鑄了密閉性的金屬膜,含有鉻或者是硫,正是這一層保護膜,杜絕了一切來自外界的侵蝕。可是這一技術,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做到的?由於相關記載遺失,我們無法再知曉。一把古劍,足以令我們對老祖宗的手藝嘆為觀止,可惜的是,其中工藝多失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史記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在位31年,劉伯溫卻預測35年,多出的4年去哪了?
朱元璋冊封藍玉時,臨時改了一個字,藍玉才知大禍臨頭!

TAG:青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