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長遠計劃沒用,「不走心」才能帶來最好的生活

長遠計劃沒用,「不走心」才能帶來最好的生活

米利都的泰勒斯,被認為是古希臘第一個真正的哲學家,過著簡樸的生活。

我們知道他曾經把早期的科學原理應用於自然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從他開始,神話和現實才逐漸分離。

當然,他沒有必要說點什麼在今天看來意義深遠的話,但就他所生活的時代而言,他的方法簡直是革命性的。所以當他講話時,大家都洗耳恭聽。

不過,根據傳說,隨著他的知名度日益增加,他的批評者也在增加。他們想知道,為什麼一個出身卑微的人能告訴他們世界是如何運轉的。當然,如果他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他的財富和成功就能說明一切。

他們對泰勒斯的憤怒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對世俗慾望的迴避。批評者們也質問泰勒斯:難道你還知道那些你不曾經歷過的事嗎?

然後據說泰勒斯開始為自己辯護。他利用自己的天文學觀測知識正確地預測到,某一年的氣候特別適宜種橄欖。收穫前的那個冬天,他在收割前把所有的橄欖榨汁機都租了出去,並賺了一大筆錢。

在此之前,他沒有多少錢,但他確實經過思考後得出了一個理論,很明顯,這個理論以間接的方式得到了回報。

當人們開始承認他的成功時,他又繼續自己那古老而簡單的生活方式。唯一的不同是,這下沒有人敢懷疑他了。

無心插柳柳成蔭

就像大多數有關歷史人物的比喻一樣,泰勒斯的故事有可能是建立在傳說的基礎上的,也有可能是真實的。然而,它的各種價值無論如何都是存在的。

有這麼幾點值得我們借鑒。最明顯的是泰勒斯的言傳身教,當然還有知識的價值,以及明白如何充分思考以使我們合理化的理論轉化為實踐。

泰勒斯從不關心是否富有和成功——我們將財富和成功作為一種獎勵——但他學習和理解世界的意圖卻為之鋪平了道路。儘管泰勒斯對此不以為意,但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很重要。

我們想要的大多數東西——可以說也包括我們對幸福的追求——都是任意的文化建構,其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它們沒有固定的含義,也不代表一種普遍的、永恆的情感、感覺、價值或存在方式。

即使我們自己在某個時候定義了成功和幸福,但仍然沒有什麼具體的東西可以把握,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

所以,任何獲得這種回報的企圖都是錯誤的。你不可能一覺醒來就過上完美的生活,更不能奢望列出實現步驟就能實現目標,因為你對完美生活的期望會隨著你與現實的互動而改變。

生活中最好的東西應該是副產品。它們幾乎不是有意而為,而是無心之舉。它們之所以出現只是因為你在一段時間內以一種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方式做了你應該做的事情所導致的結果。

在泰勒斯的例子中,也許財富給他帶來了新的方便,這很好,但他對簡單生活的欣賞源於不在乎回報是否存在,這反過來又可能使他以一種更健康、更平衡的方式享受生活。

要得到我們直覺上想要的東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要在乎,然後繼續前進。


放棄執著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唱響各種各樣的未來。我們制定計劃,反覆考慮,跟人比較。事實上,我們許多人都生活在這種想像的思維遊戲中,而不是生活在客觀的現實世界中。

不過,這是一種的人類本能,大多數人都需要為生存而努力。但為了理解這些思維遊戲的意義,我們做了一些損害自己的事情:我們用一些簡單的詞句——比如幸福和成功——以及與它們臆測的事情和聯繫來指引我們前進。

我們不僅生活在一個虛構的世界裡,而且我們用那個虛構的世界來指導我們現實生活,把生活捆綁在那些沒有具體定義的詞句上。

我們無法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即未來是難以獲悉,難以規劃的。不敢去直視這樣的事實,只會導致不滿的思維模式,因為我們做出的預測往往很糟糕。

經濟學家John Kay在其著作《Obliquity》中提出,在複雜系統中實現複雜目標——這在很大程度上適用於我們人類——最好是採取間接的手法。

沒錯,大多數回報都是無心插柳之舉,但我還得提醒你一句:由於我們在應對未來時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唯一能讓自己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方法,就是在專註於其他事情的同時,對一些粗略未定義的情形進行自我修正。

為了做出最佳決策,我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而這通常與幸福、成功或其他世俗的慾望無關。

這就意味著,我們想像未來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浪費精神和資源,因為你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現在。

要使自己適應一個迷失的世界,我們就要放棄對既定事物的執著。


最後的話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關聯的現實中,這意味著任何行動產生的外部性並不總是可以預測的。生活不會像一加一等於二那樣確定無誤。

泰勒斯的寓言告訴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通常比我們以為的要多得多,而且我們應該尊重這個事實。

我們做出的每一個選擇,我們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會產生漣漪,產生第二、第三和第四階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會留下意想不到的副產品。通常,正是這些副產品給了我們一個甚至連自己不知道在尋找的答案,讓我們大吃一驚。

我們追求對成功和幸福的任意定義是有道理的,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試著為自己定義成功和幸福就更有意義了,但是如果失敗了,缺乏應對機制的我們可能會面臨滿盤皆輸的風險。

它們為想像中的未來提供了一個參考,為當前提供了方向。這自然是有價值的,但如果陷得太深,最後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複雜的系統是不可預測的,這使得複雜的目標難以設計。相反,更好的與現實互動的方式是關注那些可以隨時控制的東西,然後在弄清楚的時候調整方向,讓外部因素髮揮作用。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努力變得更好,或者不應該滿足我們的任何慾望。相反,它意味著生活中最好的東西並不總是因為我們關注它們而真的回報我們。

如果我們學會專註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剩下的事情自己就會解決。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CAR-T 賽道又一輪大額融資,Allogene Therapeutics 即用型療法獲1.2億美元
球鞋轉賣市場的蛋糕怎麼分?像炒股一樣炒球鞋的「StockX」完成4400萬美元B輪融資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