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武帝遠征大宛只為汗血寶馬值得嗎?真的是為滿足一己私慾留下千古罵名?

漢武帝遠征大宛只為汗血寶馬值得嗎?真的是為滿足一己私慾留下千古罵名?


文:林森




作為中國古代史上爭議最大的帝王之一,漢武帝一生的諸多事迹使他在今天招致了人們的種種非議。而這些事迹中,遠征大宛(yuān)是不得不提的一件。一般認為,漢武帝為了得到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從而滿足一己私慾,不惜兩次大動干戈勞師遠征,不僅使數萬漢家兒郎魂歸異域,更是大大損耗漢朝的國力,由此也為他自己留下了千古罵名。那麼,漢武帝討伐大宛,難道僅僅是為了得到汗血寶馬嗎?這場大費周折的戰爭,真的是一匹馬引發的血案嗎?











01


前奏




其實,在漢朝勢力強勢介入之前,西域一直是匈奴的「後花園」。早在冒(mò)頓(dú)單于時期,通過多次戰爭,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匈奴腳下。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匈奴西邊日逐王置僮僕都尉,使領西域,賦稅諸國。」也就是說,西域屬於匈奴右日逐王的地盤,而右日逐王通過設立僮僕都尉一職來管理西域,並向各國徵收賦稅。除了徵稅,它們還被強迫在匈奴出兵時發兵協助,充當馬前卒。西漢之初的多次漢匈衝突中,在匈奴軍隊里總能看見西域將士的身影。也正因如此,為了儘可能孤立匈奴,漢武帝先後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能夠利用匈奴和它們之間的矛盾拉攏一些國家與大漢結盟,共擊匈奴。雖然張騫最終沒能完成使命,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西域各國開始對漢朝有所了解,雙方的經濟交流也日漸深入,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匈奴對西域的控制。




漠北大戰後,隨著自身勢力的急劇衰退,為重整旗鼓,匈奴必須要藉助西域的力量以恢復元氣。在這種情況下,匈奴顯然極不願意看到漢朝與西域各國打得火熱。為此,他們曾多次出兵截殺漢使團隊,甚至鼓動隴西一帶的羌人反漢。到元鼎五年(前112年),匈奴的破壞行動達到了高潮——絲綢之路被切斷了。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不久之後,遠征大宛的計劃正式出爐了。











02


出兵




大宛乃中亞古國,位於帕米爾高原西麓,錫爾河中上游。該國出產的寶馬聞名天下,尤其是汗血寶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不但能日行千里,還會從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樣的汗液,故稱「汗血寶馬」。早在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便獲得了關於大宛和汗血馬的情報。當漢武帝聽聞之後,出於引進良馬改良漢軍馬種,以便與匈奴鐵騎爭鋒的考慮,便遣使攜千金前往大宛求馬,但被拒絕。




其實,大宛之所以拒絕武帝所請,一是汗血馬畢竟是寶馬,數量不會很多,在大宛也屬於珍貴馬種,更何況是種馬;二是當時匈奴仍然在西域有絕對的話語權,大宛擔心與漢親近後會引起匈奴不悅。畢竟漢朝距大宛甚遠,而與匈奴極近。惹惱了漢,麻煩不會馬上來;可惹惱匈奴,被胖揍一頓就是分分鐘的事。




吃了閉門羹後,漢武帝其實並沒有生氣。可恰在此時,隨著匈奴對絲綢之路的破壞愈演愈烈,大宛也抱著趁火打劫的心態參與其中,屢次襲殺漢使,並劫走財物。於是,漢武帝終於忍無可忍,下令漢軍征討大宛。




雖然遠征存在很多困難,但既然大宛尋釁,那也只能是雖遠必誅了。











03


遠征




太初元年(前104年),漢武帝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趙始成為軍正,王恢為嚮導(這可不是馬邑之圍時的那個王恢),李哆為校尉,率步騎六千及欲贖罪以求為自由身的刑徒數萬征討大宛。之所以以李廣利為統帥,是因為此人乃是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因李夫人的緣故,武帝欲使李廣利藉此次出征積累戰功封侯,故而才選擇他統領大軍。由於漢將趙破奴曾率區區七百騎兵大破樓蘭,所以漢廷上下均認為西域諸國不堪一擊,加上之前對匈奴連連獲勝的緣故,使得此次遠征被一種盲目樂觀的情緒所籠罩。




然而,俗話說的好,驕兵必敗。等到李廣利一出發,他就發現情況跟自己預想的完全不一樣。沿途所經過的西域各國並沒有因為見到漢軍的軍威而瑟瑟發抖,相反卻很不以為然,拒絕為漢軍提供補給,致使漢軍一路上缺水少糧、苦不堪言。李廣利無奈,只能率軍攻打一些較小的城池,以便掠奪城內物資,但這樣一來便大大損耗了漢軍的精力。待到漢軍抵達大宛邊境時,已是個個飢腸轆轆、疲憊不堪。李廣利揮軍攻打大宛邊城郁成城,卻連日不克、傷亡慘重。無奈之下,漢軍只得班師,一征大宛就這樣虎頭蛇尾地收場了。




此次出征前後歷時近兩年,漢軍折損十分之八卻毫無收穫。消息傳來,武帝震怒,嚴令李廣利部不準東入玉門關。李廣利驚恐不已,只好屯駐敦煌,等待後援。










04


再戰




太初二年(前103年)夏,漢武帝下令赦免願意從軍抵罪的囚犯,並連同徵調的邊地郡國士卒、民夫及刑徒共十萬,悉數交由李廣利指揮,再征大宛。其實就在當年初,浞野侯趙破奴部被匈奴所敗,其軍兩萬餘騎全軍覆沒。故而朝臣之中不贊同遠征者大有人在。但武帝認為如果連小小的大宛也降服不了,不僅有損漢廷在西域的聲望,匈奴也將輕視於漢,從而發起新的攻勢。故而武帝將反對者悉數下獄或罷免,強令全國進行大動員。考慮到上回遠征時沿途缺乏補給,漢軍先後徵集了十萬頭牛及四萬匹騾馬,用於運輸軍器糧秣。一時間,從關中到敦煌,車馬相連、旌旗遍野,物資轉運絡繹不絕。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太初四年(前101年),漢軍再次踏上征途。由於此次漢軍人數眾多、聲勢浩大,西域各國知道大漢來真的了,不敢對漢軍稍有抵觸,漢軍一到紛紛打開城門,為大軍提供糧食飲水。只有輪台城(今新疆輪台縣東南)抗拒漢軍,被漢軍攻破後屠城。此後,西域各國震恐,大軍一路之上再無抵抗。




數月後,漢軍順利抵達大宛邊境。李廣利為保障後勤無憂,留下大部兵馬守衛輜重和補給線,自領精兵三萬直撲郁成城。大宛軍出城迎戰,大敗而走,退回城內死守不出。李廣利吸取教訓,不再與其糾纏,而是繞城而走,直撲大宛國都貴山城。至貴山後,漢軍首先切斷城外水源,然後將其圍住四面攻打。經過連續四十日的猛攻,雖然城池未破,但貴山軍民已是傷亡慘重。











在這種情況下,城內發生內訌。主張親漢的大宛貴族怨恨國王毋寡拒絕獻馬、劫殺漢使,從而招致災禍,遂起兵誅毋寡,遣使持其首級赴漢營請降,表示若漢軍受降,則全城解甲,城內良馬任漢軍挑選;若漢軍不允,就殺盡良馬,與漢軍血戰到底。




就在這時,漢軍斥候(偵察兵)探明,康居援救大宛的部隊已近在咫尺,且城內有人鑿井取水,飲水並未斷絕。李廣利與眾將商議後認為,漢軍久攻不下,已是人困馬乏,若不許其降,則大宛固守城內、康居出兵於外,漢軍內外交困,其勢必敗。鑒於此,李廣利准許大宛投降,並立親漢的大宛貴族昧蔡為王。大宛則為漢軍提供糧食,並任由漢軍選取馬匹。漢軍挑選了上等馬數十匹、中下等馬三千餘匹帶回國內。其實,後來漢軍才發現,大宛馬雖快,但體型纖細,負重能力差。故而將領和騎兵作戰,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速度反而退居其次,這也是汗血馬在古代中國消失的重要原因。




漢軍二征大宛,前後耗時近四年,漢軍雖然取得了最終勝利,但由於連續征戰不得休整及李廣利不體恤士卒等因素,最終回國者僅余萬人。雖然犧牲巨大,但漢軍征服大宛,威震西域諸國,各國紛紛遣子弟入長安為質,為漢藩屬,從而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此外,破大宛後,漢廷在從敦煌至帕米爾沿線設置驛站、營壘、烽火台,遣兵戍守,並在輪台、樓蘭等地進行屯田,為過往漢使和商隊提供水糧,由此使漢與西域之間人員往來不斷,大大加深了雙方的交流。從整個中華民族的大歷史角度上來,這一意義是怎麼稱讚也不過分的。











誠然,遠征大宛,雖然漢軍打出的旗號是為了獲取汗血寶馬。但實際上,這次征伐卻是有漢一朝「西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宏觀戰略上看,征伐大宛並沒有錯。在漢與匈奴南北對峙、西域依附於匈奴的大局之下,如果漢朝不選擇一個西域國家來「殺雞儆猴」,一旦匈奴爭取到整個西域的支持,則就將給漢帶來巨大麻煩,之前漢軍在河西、漠北等地付出的鮮血就會白流。通過擊破大宛,使西域臣服,不僅會避免漢朝陷於匈奴與西域兩面夾擊的窘境之中,更會大大孤立匈奴,確保大漢邊疆的安全。如果沒有武力作為保障,單是依靠德政,誰會真正臣服?正因如此,出兵討伐既必要,也是勢在必行。而且此後,漢在西域通過駐軍與屯田,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為後來漢宣帝時期西域都護的設置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戰略上成功的同時,漢武帝卻在戰術上連出暈招,其中用人不當便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李廣利並非帥才,其軍事水平不僅難及衛青、霍去病等戰神萬一,即便和趙破奴、李息、公孫賀、路博德等人相比也相差甚遠。以此人為將,只能使漢軍遭受更大的損失。另外,相比於兩次遠征數年的勞費、數億國帑的消耗和數萬將士的犧牲,漢軍在戰場上取得的戰果顯然太過微不足道。正所謂「利在千秋,罪在當代」,這恐怕也是征伐大宛最終成為漢武帝勞民傷財一大罪狀的原因吧。




作者:

林森,字天俊。魚羊秘史簽約作者。網路新銳通俗歷史作家,擅長用故事刻畫、分析歷史人物及事件,著有《誰將主宰未來天空》《金戈鐵馬之兩宋烽煙錄》《盛世餘光》等歷史、軍事類專著。


版權聲明:

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史記 的精彩文章:

謀人、謀兵、謀天下,那都是扯淡!謀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血腥屠城,父子仇殺,帝國覆亡,女巫說:這是一顆邪惡的石子在作祟

TAG:魚羊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