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平定江東,孫權稱帝後,為何只追封他為王?是因為忘恩負義嗎
漢末三國時期,有很多真正的梟雄,他們用自己的一生,去拼搏奮鬥,創下了不少的基業,例如曹操、劉備;也有一部分大才,雖有平天下之志,卻無奈曇花一現,例如短短數年間,轉戰江東,平定八十餘縣的小霸王孫策。說到小霸王孫策,可能有人會稱讚他年少有成;有人為惋惜他英年早逝,但是更多的人,會忍不住為他鳴不平,甚至就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不例外。
《三國志·孫策傳》記載:「且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而權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義儉矣。」意思是說,孫權能夠割據江東,主要是因為孫策打下的「江山」,可是孫權最終卻沒有追封孫策為帝,孫策的後人也止步於侯爵,這在仁義上是欠缺的。的確,江東是孫策一手打下的,這與不擅軍事的孫權,幾乎沒有任何關係,如果沒有孫策的鋪墊,不會有後來的三國。
這種的功績,按理說孫權稱帝之後,應該也將孫策追封為帝才對,例如後來魏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不僅追封了自己的父親司馬昭,還追封了自己的大伯司馬師,可見在當時,兄弟二人皆為皇帝之事,還算平常。如此看來,孫權的做法,的確有些忘恩負義。那麼,小霸王孫策臨終之時,明明有自己的兒子,卻堅持將江東交付到了孫權手中,真的他看錯人了嗎?
小編認為未必,為什麼要這麼說呢?眾所周知,司馬家族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家族,也是一個充滿算計的家族,在這樣的家族中,就連「狗尾續貂」的司馬倫,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如果說司馬師和司馬昭一脈,對皇位的歸屬,進行友好協商,實在令人難以相信。那麼為什麼司馬昭臨終之前,還差點將手中的大權,交付到司馬師之子手中?司馬炎又為什麼有底氣,追封司馬師為帝呢?
這僅是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司馬師沒有自己的兒子,他所謂的兒子,還是從司馬昭膝下過斷的,也就是說,司馬昭不管傳位給誰,大權都在自己一脈手中。而司馬炎之所以剛追封司馬師為帝,同樣是因為,自己有絕對的把握,讓替司馬師傳承香火的一脈人,永遠參與不進皇位之稱。
可是,孫權與孫策之間,情況又不一樣——司馬昭雖然本事不及司馬師,但是他手中有滅蜀之功,再加上司馬師最擅長的是政治方面,所以看起來司馬昭比司馬師更勝一籌,他的後人佔據皇位,有足夠的底氣。孫權卻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蘋果,本身又不擅長征戰,坐鎮江東幾十載,幾乎沒將版圖擴大多少,他是不安的,也是缺乏底氣的,這種情況下,如果貿然追封孫策為帝,他沒有足夠的魄力。畢竟就連孫策留給他的臣子,他也做不到完全信任。
不過,孫權的做法,並不算侵害了孫策一脈的利益,反而對對方起到了保護作用。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都逃脫不了權利的誘惑,如果孫策也被追封為帝的話,就算他的後人本身沒有篡權之心,也會有人故意挑唆,引導他們去「正大光明」的爭奪帝位;就算孫權本人能夠對孫策後人放心,也難保他自己的後人,因為多疑而將孫策的後人除掉。所以,對於沒有底氣,讓自己和後人穩坐江東的孫權而言,早早的將孫策的子孫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不給他們任何機會,反而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
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可這一觀點呢?除此之外,你還有什麼看法呢?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大唐開國名將,破突厥,滅高句麗,與李靖一樣出眾,卻鮮為人知
※別再說自己是三國迷了,這些戰鬥力爆表的三國名將,你都認識嗎?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