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建文帝不著急削藩,還會發生靖難之役嗎?找到兩個玄機就明白了

建文帝不著急削藩,還會發生靖難之役嗎?找到兩個玄機就明白了

建文帝急於削藩,引發靖難之役而失蹤,如不著急削藩結果會怎樣?

朱元璋開創明朝以後,除了加強國家治理,打擊蒙元殘餘勢力外,對內也緊收權力。利用「胡惟案」、「藍玉案」等案件,殺了不少開國功臣,使得朱元璋牢牢控制大權。朱元璋本來想讓長子朱標即位,但沒成想朱標卻英年早逝,於是就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為皇儲將來即位。

其實,朱元璋這種皇位繼承方式也合情合理,如果不讓皇長孫即位,朱元璋那麼多兒子,讓誰來即位都可能會發生內亂,所以朱允炆來干,朱元璋那些兒子也只能承認。

為了給孫子朱允炆掃平即位之路,朱元璋除了鐵腕反腐之外,凡是那些不聽話的大臣,全讓朱元璋收拾掉,這樣建文帝朱允炆就可以安心當皇帝了。

朱允炆當上皇帝後,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皇權依舊受到威脅,而且威脅太大,這股威脅的力量來自老朱家。那就是朱元璋設立藩鎮制度,只有取消藩鎮,建文帝才放心。所以建文帝就開始削藩,想把自己叔叔們的權力全部拿掉,他當皇帝才安全。

對於建文帝的削藩,當時有個叫高巍的大臣曾勸建文帝:「削藩是對的,但不能著急削,可以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削掉。在建制上,可以把藩王父子拆開,父親在北面,則兒子到南面任職。還要對各藩王嚴格管理,初犯可以容忍,第二次就要警告,第三次直接取掉藩王稱號,開除宗籍。」

但建文帝卻沒有聽從高巍的話,他認為那樣做太慢了,到時不知道誰當皇帝呢?!建文帝的想法也對,看看當時那藩王勢力,拉出一個就足以與建文帝爭奪天下。

權力之爭歷來都血腥無比,建文帝在削奪自己那些叔叔權力上,並不如史料記載的那樣仁慈。他很快削掉周王、湘王、齊王、代王、岷王權力,並且都被判有罪,廢為庶人。甚至湘王還因被削藩自焚而死。可見建文帝開始削藩就很兇猛,如果沒有建文帝的「狠」,湘王怎麼會自焚呢?

此時燕王朱棣感覺到形勢急迫,反正被削也會死,不如找個名義反了得了。於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艱苦的戰鬥,他打到南京城。此時建文帝手下連能打的將領都派不出來了。最後朱棣在叔侄爭位中勝利了。

我們反過頭來再來看那段明朝歷史,會發現建文帝急於削藩是關鍵,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或者按照高巍的方式走,還會發生「靖難之役」嗎?

歷史沒有假設,但從建文帝削藩來看,造成這樣的局面早就有兩個玄機在裡面。且看這兩個玄機:

玄機一:朱元璋設藩制度。

朱元璋認為,古代王朝滅亡的原因,就是缺少皇族的勢力。於是他效仿漢高祖劉邦,把天下分封給兒子們,他想讓「諸藩拱衛京都」。朱元璋願望是好的,但他忘了漢朝的「七國之亂」和晉朝的「八王之亂」。

在藩王權力上,朱元璋可以說費盡心機,他不僅給各個親王設置文臣武將,還設立兩種軍隊,一種守鎮兵有朝廷官員帶領,一種是護衛兵,由王府直接調遣。他怕守鎮兵勢力強了威脅藩王,還規定突發情況,藩王有權調動轄區的各兵種。也就是說,藩王可以節制守鎮兵。

有大臣認為朱元璋的做法會造成「尾大不掉」的問題,就建議朱元璋不應給藩王這麼大權力。朱元璋大怒,認為大臣這樣做是離間他們骨肉情,就抓起來扔到大獄。

朱元璋活著時,藩王當然聽話,但朱元璋死後,藩王權力還依舊如故,建文帝能不怕嗎?他必然要快點收回權力,否則建文帝就是一個被諸王架空的皇帝。所以朱元璋設藩是建文帝著急削藩一個重要原因。

玄機二:能打之將基本沒了。

朱標死後,朱元璋讓朱允炆即位也無可厚非。必竟是皇長子死皇長孫立。但這種皇長孫當皇儲,也著實讓其他兒子們不服氣,擱誰心裡都會有想法。更重要的一點朱元璋手下能打之人沒有了,就連勢力弱的皇子也都敢想。所以即使建文帝不著急削藩,藩王也會起來反抗。

所以,即使建文帝不急於削藩,皇位也坐不穩,除非利用高巍的辦法。

參考資料:《明史》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農民起義讓逃犯當皇帝,卻昏庸無道,大臣奏事讓寵妃來處理朝政
老子是總統,兒子也是總統,國家被打成廢墟卻依然堅挺,原因在這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