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都說中國式教育毀創造力,原來外國父母也在發愁

都說中國式教育毀創造力,原來外國父母也在發愁

果醬的童年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他從小到大都很優秀,可是最近卻聽說他抑鬱了。他叫W,是我的鄰居。小時候W的母親對他要求十分嚴格,不允許他行差踏錯半步,他也從來不參與我們的遊戲;去他家串門,他也只是淡淡地和我們打一聲招呼,然後繼續在快40℃的夏天專心地練毛筆字。高中畢業時,赴美常春藤盟校留學,他的GRE成績全球前5%。但誰也想不到外表積極完美的大神,內心早已漸漸崩塌——因為嚴重的抑鬱症和精神分裂傾向,赴美一年後,他休學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再次想到他,是因為我偶然在New York Times讀到了這篇文章,它的作者是亞當·格蘭特,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管理和心理學教授以及特約專欄作家,寫過很多關於成功、創新、教育文章,也出版過很多圖書。今天這篇是關於保護孩子創造力的,希望會給你一些啟發。

編譯 / 鮮於文雯

編輯 / 文潔

同事家有個小神童,兩歲就會識字,四歲能彈奏巴赫,六歲輕鬆解出微積分,八歲就會說一口流利的外語。他的同學嫉妒得發狂;他的父母跟中彩票似的喜悅。

但套用艾略特的話來說,「神童」成就不是「砰」一聲垮掉,而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輕聲啜泣著消亡。

美國西屋科學獎1998年更名為英特爾科學獎。圖片來源:utdallas.edu

就拿美國的西屋科學獎來說,這一獎項在科學天才高中生中很有名望,被一位美國總統稱為科學界的超級盃。從1942年成立到1994年,有2000多名超常的青少年入圍,有1%的人最終進入了美國國家科學院,8個人贏得了諾貝爾獎。只有一個麗莎·藍道爾徹底改革了理論物理,而有許多許多人遠遠沒有發揮自己的潛力。

熟能生巧不等於創新

就算是神童,他們中也只有極少數的人成為改變世界的天才。

我們想當然地認為他們一定缺乏適應社會的社交和情感能力。不過看看證據,這一解釋並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天才兒童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都不是「書獃子」,不論是在雞尾酒會上還是拼字比賽上。

美劇《生活大爆炸》科學家謝爾頓。圖片來源:B15noticias.com

讓他們止步不前的真正原因是,他們並沒有學會原創性。他們努力獲得父母的首肯和老師的讚賞。但當他們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或成為國際象棋冠軍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熟能生巧,但這並不能創新。

天才們學習演奏大量莫扎特的旋律,但很少自己創作。他們的精力只用來消耗現有的科學知識,卻不用來產生新的見解。他們遵守成文的法則,卻不自己發明。研究表明,最具創意的孩子是最不可能成為老師的寵兒,許多人學會了保留自己原來的想法作為回應。用批評家威廉·德雷謝維奇的話來說,他們成為優秀的膽小鬼。

成年以後,許多天才成為各自領域的專家和組織的領導人。然而「只有一小部分天才兒童最終成為革命性的創造者」,心理學家埃倫·溫納哀嘆道:「只有完成了痛苦轉變的那部分人」才能成為「某一領域的變革人。」

大多數天才永遠不會實現這個跨越。他們非凡的能力把工作完成得出色卻沒有一絲波瀾。作為醫生,他們只會醫治病人,卻不會去修復千瘡百孔的醫療系統;作為律師,他們只會為客戶擺平不公平的指控,卻不會去試圖改變法律。

做減法,培養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

一項研究對在學校系統中被評為最有創意的5%的孩子,和那些沒有超常創造力的孩子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在普通兒童的家庭里,父母平均立下6個規則,比如對作業和睡覺的具體日程安排。非常有創造力的孩子們的父母平均立下不到一個規則。

圖片來源:WordPress.com

創造力或許很難培養,但是很容易扼殺。

在教育上做減法,家長能夠鼓勵孩子獨立思考。他們傾向於「強調道德價值觀,而不是特定的規則,」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特瑞莎·阿瑪貝爾如是說。

即使這樣,父母也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卡住孩子的喉嚨。當心理學家把美國最富創造力的設計師和一群技術高超但無創造性的同行進行比較後發現,這些創意設計師的父母有一些獨特性,那就是:「重視自身道德準則的發展。」

是的,父母鼓勵孩子追求卓越和成功——但他們同樣也鼓勵他們追求「工作的樂趣。」孩子有自由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發現自己的興趣。這能夠讓他們成長為創造性的成年人。

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對世界級的音樂家、藝術家、運動員和科學家的根源進行了研究,他發現,他們的父母沒有撫養巨星孩子的夢想。他們沒有訓練軍官或苦幹的司機。他們回應孩子的內在動機。當孩子表現出對某項技能的興趣和熱情,父母則會表示支持。

圖片來源:The Boston Globe

頂級鋼琴家剛開始學習演奏的時候並沒有精英教師的傳授;他們的第一堂課來自某位碰巧在身邊並讓學習變得有趣的老師。莫扎特對音樂的興趣產生於學習之前,而不是學習之後。瑪麗·盧·威廉姆斯自己學會了彈鋼琴;伊扎克·帕爾曼被音樂學校拒之門外之後開始自學小提琴。

即使是最好的運動員也並非一開始就任何比同齡人強。布魯姆博士的團隊採訪了在世界排名前十的網球球員,他們發現,套用傑瑞·宋飛來說,這些球員們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做俯卧撐。他們中很少有人像阿加西那樣承受著贏得比賽的巨大壓力。大多數的網球明星記得第一個教練對他們的影響就是:他們讓網球充滿樂趣。

內在動力與一萬小時準則

一萬小時準則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所著的《異類》。圖片來源:slidplayer.com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推廣的「一萬小時規則」暗示,成功取決於我們刻苦練習的時間,此後,關於成為一個專業人士所需的時間是否因時因人而異的爭論愈演愈烈。在爭論過程中,我們忽略了兩個同樣重要的問題

首先,練習本身是否妨礙了我們改善研究領域的方法?研究表明,我們練習得越多,我們越根深蒂固地——困在熟悉的思維方式中。橋牌高手比新手更難適應規則的改變;專業會計師比新手更難適應一個新的稅法。

第二,是什麼激勵著人們花費數千小時練習?最佳答案是激情——天生的或早期關於一件事或者許多事的愉悅經歷所培養的好奇心揭曉了這一答案。

有證據表明,創造性的貢獻依賴於我們的知識和經驗的廣度而非深度。在時尚界,最原創的設計來自大部分時間在國外工作的設計師。在科學界,對很多東西感興趣的科學家比一個一心一意做研究的天才更容易贏得諾貝爾獎。相對於典型的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成為演員、舞者或魔術師的比例為22%;寫詩,戲劇或小說的比例為12%;涉足藝術和工藝的比例是7%;演奏樂器或作曲的比例為2%。

Albert Einstein(艾伯特·愛因斯坦)。圖片來源:wikipedia

沒有人迫使這些名人科學家產生藝術愛好。這只是他們內心好奇心的反映。有時,好奇心給予他們洞察力的火花。愛因斯坦回憶說,「相對論如直覺般出現在我腦海,而音樂正是直覺背後的驅動力」。雖然他母親從他5歲開始教他小提琴,但他不是很感興趣。他對音樂的熱愛直到青少年才顯現,那是他輟學並偶然接觸到莫扎特的奏鳴曲之後。他說「相比責任感,愛是一個更好的老師」。

聽到這些,虎媽和狼爸們作何感想?你不能通過計劃讓一個孩子變得有創造力。嘗試靠引導來實現某種成功,你能得到的最好結果也只是讓孩子成為一個雄心勃勃的機器人。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把原創的想法帶給這個世界,你需要讓他們追求自己的激情,而非你的激情。

你會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呢?來和果醬聊聊吧~

本文首發於果殼童學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童學館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螃蟹和蝦煮熟後會變紅?
孩子亂花錢怎麼辦?這裡有100位和你有同樣疑問的家長

TAG:果殼童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