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拍場動態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我國銅鏡文化源遠流長,隨著青銅器在貴族階級的普及,相關鑄造技藝得到大幅提升,銅鏡的鑄造水平和裝飾工藝出現大幅進步。

在銅鏡文化四千年發展歷史中,除了使用價值外,銅鏡往往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文化特性。中貿聖佳2018秋季藝術品拍賣會,首次推出古代銅鏡專場,旨在展示銅鏡發展的光輝時期的精品之作。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鑄在銅鏡上的山水人物畫 達摩渡海鏡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中國宋代人物畫是建立在唐、五代人物畫基礎上而繼承發展的,至此進入了絢爛多彩的鼎盛時期,形成與唐代人物畫並駕齊驅的新的發展高峰,為中國古代繪畫書寫了極其輝煌的一筆。

兩宋時期的人物畫相當興盛,題材涉及範圍較廣,宗教題材畫是其中重要一項。自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佛教繪畫逐漸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系,佛教繪畫與本土繪畫相互借鑒,互相融合,逐漸形成了具中國特色的佛教人物畫,一直以來表達佛教人物智慧、慈悲、莊嚴妙好的主旨從未改變。

宋代以後文人畫大興,佛教人物畫的宗教功用減弱,代之而起的是抒寫胸中逸氣,重氣韻的文人畫風,南宋佛教人物畫將此"尚意"審美風範發揮到了極致。宋代宗教人物畫的題材主要是羅漢像和觀音像。在中國羅漢信仰比較普遍,一般把他看作是神通廣大,古道熱腸的化身。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五百羅漢·應身觀音

羅漢畫在宋代佛教繪畫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中國繪畫史上一門特殊的圖像藝術。自五代以下,羅漢畫題材如同異軍突起,逐漸在畫史上綻放光芒。到了宋元時羅漢畫的創作進入極盛時期。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五百羅漢·洞中入定

兩宋時代是繼五代以來羅漢畫創作的鼎盛時期,從宋元起,羅漢像在捲軸畫中便佔有可觀的地位。

如周季常、林庭硅的《五百羅漢·洞中入定》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陸信忠《十六羅漢·降龍》,現藏日本相國寺等,優秀的羅漢題材作品在這個時期層出不窮,且藝術水準頗高。在著錄中如孫知微、王齊翰、武洞清、李時澤、成宗道、趙長元、劉松年等人均屬善畫羅漢的畫家,但遺憾的是,除了極少數國內尚保存著畫跡之外,余均已失傳或毀壞而不復存在。

但今天一副令人嘆為觀止、拍案驚奇的宋元時期羅漢藝術題材卻以另外一種存在方式呈現出來,"羅漢渡海"人物故事鏡---鑄在青銅上的宋代羅漢畫。

且不說紋飾的藝術表現水準,單從銅鏡鑒賞的版模和品相角度來看,此鏡鑄造精美,銅質精良,整體紋飾沒有一絲拖泥帶水的瑕疵,沒有一處紋飾線條模糊或粘連之處,保存得非常完美,溫潤如玉,厚重大氣。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相國寺藏立軸 絹本設色

這面"羅漢渡海"人物故事鏡整體以水波紋為地紋,水紋以曲線造型,波紋旋轉,層層疊疊,遠闊飄渺,顯示出波濤洶湧的宏大氣勢。

《圖書畫見聞志》云:"畫水者,有一擺之波,三折之浪、布之字之勢,分虎瓜之形,湯湯若動,使觀者有江湖之思為妙也。"

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十二水圖》用一種清空朦朧,線條加暈染的結合,至善至美的辦法,描繪了秋水回渡,黃河逆流等12種水態,顯示出這組作品在選材上的獨特,同時也表現了人們對於"水"題材的重視與不斷創新發展。

細觀此鏡,這種畫水的方法及藝術效果在此鏡上表現的一覽無餘,使人拍案叫絕。近緣處八朵如意雲紋規則排布,與水紋形成水天相映,遠闊飄渺的雄闊壯美之感。鏡鈕右側一高浮雕羅漢浮於水面,雙目凝視遠方,左手彎曲,右手持斗笠斜舉,雙足踏一物上,袍袖隨風飄動。羅漢頭顱結構和面部表情誇張,闊耳搭肩,豐頤懸額,隆鼻深目,長眉密髯,眼睛刻畫極為精緻,特意加強眼部神態,以達高顴深目,胡貌梵僧的效果。

中國人物畫家主張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緊緊抓住有利於傳神的眼神、手勢、身姿與重要細節,此處,羅漢的形象表現即屬於此。

羅漢漂游在波濤澎湃的水面上,儘管水面起伏不定,但羅漢氣定神閑,毫無所動,神態端莊,顯示出"神通自在"的態勢。羅漢看起來寬鬆粗硬的僧衣用抑揚頓挫,澀硬疾馳的線條表現,呈現了一位禪者質樸天成,毫無造作的氣韻。

僧衣隨風飄擺,劈刀用線剛勁平滑,充分展現了刻畫對象的質感,遒勁的線條表現出僧衣的舒展,袖、帶的飄逸。

鏡鈕左側水中浮起一魚首,昂首仰望,目光所及處祥雲之上托起一座宮殿狀建築物。魚身掩於水中,其首似龍頭,肩部有鱗片,似為魚化龍。

整幅畫面動中有靜,羅漢目光深邃,寧靜祥和,不知是在看魚,還是思維修行之事。南宋禪宗興起,主張頓悟,見性成佛,認為世間萬物本身自有佛性,自然界的一切百態皆可參禪,成為頓悟佛性的機緣。

那麼此處躍起的魚是否也在頓悟參禪呢?是否就是宋代佛教人物畫家追求的"尚意"之審美風範呢?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達摩渡海鏡(局部)

通觀此鏡之畫意,藝術家的技法相當出色,筆法活脫,線條流暢,造型準確,形象生動,形神兼備。線條的組織尤為出色,隨人物形體動態的變化而增減疏密,依僧衣拂動而舒展長短,既恰當地表現了人體結構,又充分顯示了筆法功力,氣韻生動,剛健柔和,大氣磅礴,流暢無礙,令人嘆為觀止!

相比較宋元時期紙、絹等載體上的羅漢畫,銅鏡的藝術表現方式更勝一籌,因為銅鏡上可以綜合運用線雕、平雕加浮雕的藝術表現手法,從而使得整體畫面更富立體感,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但同時銅鏡上的書畫藝術表現比單純在紙、絹上表現更難更複雜。

首先需要繪畫大師把要表現的繪畫內容畫出來,然後根據繪畫樣本再製作鏡模、鏡范,接下來要把普通的銅反覆提純,得到適合做銅鏡的精銅;

其次再澆鑄,澆鑄過程是個充滿偶然性因素的環節,由於天氣、溫度、濕度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影響,澆鑄過程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一旦失敗必須從頭再來。

所以說,相比較繪畫作品,銅鏡上的書畫藝術更加難能可貴,現在遺留下來的諸如此鏡這樣的銅鏡藝術精品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君賜臣獻之鏡 「千秋」銘單龍鏡

葵花形,圓鈕,龍首近鈕,身軀 向上作C形繞鈕盤曲。龍頭結構清晰,雙角後發須髯細密,張口吐舌,枕向鏡鈕。背鰭、腹甲、鱗片、肘毛刻畫明晰。前肢一立一伸,後肢一曲一展。伸直的後肢與尾部糾結。四肢都露出尖利的三爪。龍周有三朵流雲。近緣處一周凸弦紋與鏡緣形成的八瓣小區內花葉、流雲、方勝三種紋飾相間環列。方勝中的方格內有"千""秋"二字銘文。

此鏡鏡體光潔,工藝精美。龍體遨遊於天際,流雲飄逸於霄漢,意趣生動。這種"千秋"雲龍紋鏡無疑與唐玄宗華誕之慶有關。古代的龍紋和鳳紋都是尊嚴和高貴的象徵,幾乎為皇家所壟斷。

龍是華夏祖先的重要圖騰,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龍文化源遠流長,自河南濮陽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的蚌塑龍算起,距今已有約六千五百年的歷史。唐代的龍紋受當時皇權思想的影響,以豐腴為美,龍的形象更為壯實飽滿。是盛唐時期倍受皇室青睞的一種主題紋飾。

著錄:

1、《古鏡今照---中國銅鏡研究會成員藏鏡精粹》422-423頁,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2、《五侯鯖---狄秀斌珍藏古代銅鏡》28-29頁,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五侯鯖》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古鏡今照》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唐代銅鏡與唐詩》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西安文物精華》

唐代千秋節始於開元十七年(729),每年八月五日君賜臣獻,互贈千秋鏡,這是大唐盛世的一項重要活動,歷史留下了許多記載。白居易詩云"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

關於"千秋節"君賜臣獻千秋鏡,《舊唐書—玄宗本紀》中有兩則記載:(1)"開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誕日,宴百僚於花萼樓下。百僚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王公以上獻鏡及承露囊,天下諸侯咸令宴樂,休假三日,仍編為令,從之";(2)開元十八年"八月丁亥,上御花萼樓,以千秋節 百官獻賀,賜四品以上鏡、珠囊、縑絲,賜五品以下束帛有差"。

唐代製作貢鏡的產地是揚州,形成制度約在唐中宗,停止於代宗與德宗之際。《舊唐書o德宗上》:"大曆十四年六月"己未,揚州每年貢端午日江心所鑄鏡、幽州貢麝香,皆罷之"。

由此可知,皇帝向四品以上王公大臣所頒賜之鏡,實為揚州所制。開元十八年的千秋節,皇帝向四品以上王公大臣頒賜之鏡,才出現鑄有"千秋"銘文的名副其實的千秋鏡。

中貿聖佳秋拍首推古代銅鏡

別忘了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西方古典畫專場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鏈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論壇 的精彩文章:

大雅齋瓷,全都是粉彩
國寶幫被揭老底,隱秘江湖大曝光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