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廉自威 忠節楊最

清廉自威 忠節楊最

原標題:清廉自威 忠節楊最

《楊忠節公文集》

曲旦


《宋史·岳飛傳》載:「帝問何時得太平,飛曰:"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明朝末年,有位名叫吳鍾英的志士仰慕大英雄岳飛,將「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這句名言刻石為碑,立在河南湯陰縣岳飛廟內,供世人瞻仰。從此,「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得以廣泛流傳,至今振聾發聵。

文官武將「不愛錢」「不惜死」,政風清廉,國防鞏固,就會社會安定和平,民富國強。但愛錢的武將、惜死的文官,從古至今,歷歷可數,不乏其人。


我這裡要說的,就是一個既 「不惜死」也「不愛錢」的射洪籍文官——明朝名臣楊最。


楊最(公元1472-1540年),四川射洪金華松林溝人,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進士。《清·康熙·射洪縣誌》載,楊最「歷郎中、知府,雅著清操。仕至太僕卿,以諫止希仙,請黜方士,廷杖死。隆慶初,詔贈都御史,謚"忠節"。



諫書直言,喋血當庭

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道士段朝用對世宗朱厚熜說,皇帝深居宮中,不跟外人接觸,專心修鍊,就可以煉成黃金,得不死之葯。世宗聽信了段朝用的邪說,告訴朝廷大臣們:現在讓太子來監理國事,我休假一兩年,期滿再親自主持政事。滿朝大臣聽到後都很驚訝,卻不敢對皇帝聖旨提出不同的看法。只有當時任太僕寺卿的楊最連上《諫止希仙疏》《請黜方士疏》兩篇奏疏直言勸諫。


他說:學道成仙是隱居深山避世修鍊的人所做的事情,哪裡有身居皇宮,穿龍袍、吃山珍海味的人能青光白日飛升成仙的?我即使愚蠢遲鈍得不得了,卻也不敢接受您的命令。楊最還說,我知道段朝用這個人的根底,他本是瀘州府人,因為詐騙罪,被知縣段學處用刑拷問,把腳打傷了,又逃到江西無錫等地,燒煉丹藥騙人。楊最還列舉了段朝用此後的種種劣跡,希望皇帝展開調查,早點制止段朝用的邪惡行徑,不要被他迷惑了。世宗已經被道士洗腦,怎麼聽得進楊最的逆耳之言?他勃然大怒,馬上下詔給楊最定重罪,在朝廷上由錦衣衛執行一百杖刑。這可是廷杖中最重的刑法,才打六十餘杖,楊最就被打死了。楊最死後,關於太子監國的議論也就停止了。第二年,段朝用被判死刑。隆慶元年(1567年),穆宗朱載垕為楊最平反,追贈楊最為右副都御史,賜謚號「忠節」。


中國傳統為臣之道,提倡「文臣死諫,武臣死戰」,以顯其忠誠。敢直指皇帝錯誤批評皇帝的官員,史書上叫做諍臣。無論諍諫結果是龍顏大悅而接受了臣下的意見(如唐太宗與魏徵)還是龍顏大怒治罪甚至賜死 (如明世宗與楊最),這些大臣總會留取丹心照汗青,楊最就屬於此類文臣。


然而,有些人認為,古代有一類官員不貪利,卻貪名,就干指責皇帝、攪亂朝廷的事,令君王不能正常上班。如果因此受刑罰,打不死仍然我行我素,打死了則流芳百世。其實這是另一類貪官。


那麼楊最是這種人嗎?我們回溯他的為官歷史,了解楊最其他事迹,心中自明。


履職獻策,興修水利


據清康熙年間修撰的《射洪縣誌》記述,楊最的父親楊澄,在泰州任鹽官時,率民眾沿泰東河修築大堤防禦水災,百姓受益很多,就把這道堤叫做「楊公堤」。


楊最根據實際,積極履職獻策,治理水患所建的功業,亦不亞於他的父親楊澄。

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時(1506-1521年),楊最被提拔為都水司郎中,到淮安、揚州一帶治理水患。任職期間,明世宗(朱厚熜)即位,楊最給世宗上奏疏:寶應汜光湖,西南面的湖岸高,東北面的湖岸低,由水路往京城運送糧食的船隻,行駛湖中的水路有三十餘里。而汜光湖東北堤岸不超過三尺高,遇到雨下久了,風太大了,就會衝決堤壩,阻礙船隻通行,甚至損壞船隻,湖畔良田都要遭受水害。我們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像戰國時期魏惠王屬下的水利專家白圭修築康濟湖那樣,興修水利。他進獻三策,請皇帝決斷:上策是發布命令,派大臣加修內河攔水的堤壩,培修養護以前的堤壩作為外部屏障,這樣的話,就可以保證百年沒有水患。中策是沿著河岸打幾排木樁,可以稍微抵擋風浪;把以前修的堤壩加高加厚,這樣也能夠支撐幾年。下策是只填塞漏洞、補上缺口,這樣可能暫時不會出事,而一旦遇到下大雨,舊堤壩被浸泡太久,被洪水衝垮,就是水勢泛濫、無法挽救的災難了。結果,經過商議,朝廷採用了楊最提供的中策。


從這件事情不難看出,楊最所上奏疏,清楚分析了維修寶應汜光湖的利和弊,提出上、中、下三策供決策者參考,用心良苦。雖然朝廷決定只採用中策,但亦能做到讓地方几年不發生水災,國家航運事業和農業生產在這期間可得到保障,也算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勤儉養德,清廉自威


嘉靖初年,楊最任寧波知府。他去官府赴任時,照說可以前呼後擁、鳴鑼開道,有個知府的派頭,但他只帶了一個僕人。到了府衙,僕人料理他的一日三餐,就是煮些蔬菜、大豆來吃,生活節儉得近乎寒酸。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本可以錦衣玉食,而實際上他的生活離那標準差的太遠了。


楊最勤於聽取民間訴訟,及時審理案件,辦公桌上沒有存積的案卷。他還經常撫恤鰥寡孤獨等弱勢群體,讓他們得以安生。對地方強橫而有權勢的人,總是加以抑制,不準其耀武揚威,欺壓鄉民。楊最卸任離開寧波那天,當地父老攔在路上,表達對他的挽留之情。


而後,楊最任黃州知府時,仍不忘清廉為官的初心,以身作則。他對下級要求非常嚴格甚至苛刻,處事表現剛強而正直,所以沒有誰敢求他為自己辦私事。他奉命出使所到之地,那些有地位、心懷鬼胎的人聽到消息,都要迴避不敢見他。



清白家風,正己傳孫


楊最之所以能忠於社稷,廉潔為官,應該與受楊氏清白家風熏陶有關。查楊最家族世系,知他是東漢名臣楊震第五十五代孫。楊震,東漢安帝(劉祜,107-125年在位)時位居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職,享有「關西孔子楊伯起」的聲譽。楊震因為「暮夜卻金」的典故,又被世人稱為「四知先生」。


楊震為官時公正廉潔,不接受屬下私底下拜見。子孫平常吃蔬菜粗糧,出門都步行。老朋友、長輩中有人勸他開辦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世之人稱我的後代為清白吏子孫,用這樣的品德和名聲作為遺產留給他們,不是很厚重的"產業"嗎?」


今天,人們可以在射洪縣瞿河鄉「楊氏宗祠」看到,大堂的神龕兩側鐫刻著一副對聯:重道竟忘三尺雪;傳家不受四知金。祠堂里專門建了「四知堂」,便是為了警戒後人秉承遺訓,清白傳家。


《楊氏族譜》記載的《家規明訓》有十條訓誡:「訓宜篤忠順」「訓宜敦孝行」「訓宜盡友恭」「訓宜別尊卑」「訓宜睦宗族」「訓宜務本業」「訓宜崇儉約」「訓勿刁訟」「訓勿淫博」「訓少遊盪」。這十條,條條內容清晰,或「宜」或「勿」,規定嚴格。清白家風能得流傳,楊最等族人出仕能守清廉的緣由就可想而知了。


楊最曾有一首七律明志,且錄於下:


五月五日賜宴


天語傳宣禮宴張,五雲深處慶端陽。


香蒲玉泛瑩無比,角黍金堆味更長。


身正不須簪艾葉,心清何用浴蘭湯。


感時圖報輸忠悃,一任星星兩鬢霜。


本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川農村日報 的精彩文章:

千枚初唐錢幣出土 李白家人埋藏的?

TAG:四川農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