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深度乾貨:這個時代沒有懷才不遇

深度乾貨:這個時代沒有懷才不遇


假期里我的微信讀者群好不熱鬧,大家每天都在討論各種職場成長的深度問題。前幾天有人問到:





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沒人賞識自己,每天只能埋頭苦幹的人想要飛黃騰達出路在哪裡?




今天的文章,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先拋出觀點:

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什麼懷才不遇。所謂的懷才不遇,只是你的才能還不夠罷了。




為了清晰說明這個問題,下面我從三點來分別解釋。



首先,我們來看大趨勢:

世界正變得越來越扁平




如果你留意了最近的商業經濟新聞,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公司都開始強調「無邊界組織」。



這個概念最初來源於通用電氣的CEO傑克韋爾奇,後來經過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逐漸升級變成許多大公司內部推行的一種組織架構革命。




什麼叫無邊界組織呢?




簡單來說,就是企業不再按照傳統的職能屬性來劃分部門,而是將它們糅合在一起,每個員工都可以和擁有不同技能的人在一個單元組織里共同協作,彼此之間沒有邊界,無障礙交流。




比如產品研發,銷售,傳播,公關甚至是財務都被放在一起,組成一個團隊,共同攻克一個項目目標。等到目標達成,這些人又被打散到其他的單元組織里,為新的項目工作。







像谷歌、亞馬遜、阿里巴巴、騰訊等許多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推行這種工作模式,並由此延伸出一套內部競爭機制。




他們讓公司內部不同的團隊共同PK一個項目,然後選出一個最佳方案,最後集中公司資源來幫助它迅速成長。



團隊里的每個人都對項目的最終結果負責,各自的才能被盡善其用,不存在誰職位高誰就能一言九鼎的情況。




許多我們熟知的互聯網產品,例如微信、王者榮耀等就是騰訊內部競爭的產物。而它們的最初構想,都來源於最普通的員工。




這麼做的好處,是能夠迅速應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一旦出現新的競爭對手或市場風向改變,可以靈活迅速地制定對策並執行。



你不需要拿著一份計劃書從地區彙報到中央,再從中央彙報到全球總部。等到兜一圈下來終於決定做了,黃花菜都涼了。




無邊界組織以目標為導向,強調「快、准、狠」。即:快速嗅到風向變化,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狠下手來全力以赴。




它並不遵循傳統企業的金字塔式結構,不需要層層上報給大老闆,也沒有諸如總監、經理、主管的層級壁壘,更不會受制於龐大人員規模所帶來的效率遞減。



無邊界組織更像是企業內部一個個小的作戰單元,可以隨時組裝,隨時打散。




在這種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下,作為員工的每一個個體,不用擔心自己的才能被埋沒。因為這種組織的目的,就是讓最有價值的想法能夠最快地被接受和執行。




用大白話來說,這是一種「你行你上」的工作模式。它讓最優秀的人才,在最短的時間裡完成最有挑戰的事情。



傳統企業是存量思維,一個蘿蔔一個坑,越往金字塔頂端,機會越少;而扁平化組織是增量思維,它每時每刻都在創造新的機會。




比如現在很流行的眾包工作模式,就是扁平化組織的一種應用。




客戶將項目需求發布在網上,全世界各地擁有相應技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利用網路進行項目溝通與協作。



而每一次眾包機會你都可以嘗試不同的角色。




例如今天你在這個項目做的是營銷公關,下次可以去另一個項目做商務拓展,再過段時間去做產品經理也沒問題。




只要你的能力足夠強,機會總是源源不斷。




講完了大趨勢,我們再來看身邊:

你能展示才能的出口越來越多。




如今除了寫微信公眾號,還有各種各樣的職業社交網站,專業技能論壇供你展現自己的才能。




比如Linkedin領英或者脈脈。




這些地方每天聚集著各行各業的職場精英人士,你可以花時間去研究一下如何在上面優化自己的職業檔案,加入某些主題討論或者發布職業需求。







比如GitHub, 這裡是程序員的天堂。每天都有各路好手在GitHub上交流技術經驗,發布項目心得,你在這裡能認識許多頂級互聯網公司的大牛。




再比如像36Kr、知乎等這種商業科技泛知識類平台,現在也能開通個人專欄。




你對某個領域有什麼見解,就堅持不懈寫下去,只要內容夠好就一定能吸引與你志同道合的人。




總之,只要用心去找,你一定能找到可以展現自己才能的出口。




那些只會埋頭苦幹卻不懂展示自己的人,是一定要被淘汰的。因為你需要花更久的時間,被動地讓別人去了解你,接受你,賞識你。




但這個世界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等你。




得益於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懷才不再像懷孕,非得時間久了才能看得出來。




一個人有沒有才能,他說幾句話,寫幾篇文章,發表幾個觀點就能看得出來。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現在基本不可能。除非你真有諸葛亮一般經天緯地之才,值得有人為你苦苦等待。否則,還是主動一點。




我有個朋友,在簡歷上就會放自己的作品集網站和公眾號鏈接。每次面試的時候,面試官都會問他這是什麼。這就打開了場面,接下來他能滔滔不絕和對方聊好久。




你看,主動一點,機會就能多一點。




以上兩點,都是外面的變化,給你帶來的機遇。這些近在眼前的機會如果還抓不住,那就真的不是懷才不遇的問題了。




那麼,我們該怎麼讓自己脫穎而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1萬小時理論是錯的,以及如何挽救?
去精細管理時間,別被時間精細管理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