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彭斯演講的外強中乾,連蔡英文都看出來了

彭斯演講的外強中乾,連蔡英文都看出來了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美國副總統彭斯在中國國慶假期時,於保守派智庫發表關於中國的演說,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有不少評論者認為此事非同小可,堪比邱吉爾的「鐵幕演說」,為「新冷戰」時代開了第一槍。

彭斯為「新冷戰」開第一槍?不對,那是特朗普的戲份,這麼具有歷史象徵意義的戲碼,當然應由特朗普來揭幕,鑒於特朗普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戲的總統,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即便彭斯是在為接下來可能的主戲暖場或為選舉試水溫,這場演說的影響力仍不必高估,畢竟彭斯的背後還有特朗普,面對彭斯的口水,以口水回應足以。

冷戰,意指在經濟、軍事、外交上的全面對抗,只差沒正式宣戰而已。「新冷戰」概念在中美貿易摩擦如火如荼的當下被提出,因9月份中美之間一系列在軍事上的角力而更形凸顯,讓國際社會紛紛關注中美衝突是否會急速升高到貿易之外的領域。

很快地,在10月初即傳出美國軍方計劃在11月於南海、台海舉行軍演,然後就是彭斯被外界稱為「檄文」的演說。

台灣的反應是什麼?一如往常,在一般民眾的層次,無風也無雨,在政媒的層次,表面仍是小風小浪,但透露出一股夾雜不安與興奮的複雜情緒,暗潮洶湧。關心此事者,正在等蔡英文的「雙十」演說。

「雙十」當日,蔡英文雖呼應了彭斯的演說,向對岸呼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該在區域及全球,扮演良性的角色,而不是衝突的來源」,卻重唱了她的老歌,大家都會背了,「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最後,她也不忘再度感謝彭斯演說中的挺台言論。

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與過往稍微不同的是,蔡英文這次特彆強調,「我不會因一時的激憤,走向衝突對抗,而讓兩岸關係陷入險境。我也不會背離民意,犧牲台灣……在變局當中,我們絕不錯估情勢。激化衝突或者妥協屈從,都只會治絲益棼」。

這段話,主要是對激進「獨派」說的,因為陳水扁煽動的「獨派」團體喜樂島聯盟,將在10月20日舉行「全民公投反『并吞』」遊行示威,跟蔡英文路線過不去,並企圖在此活動里,為激進「台獨」參選人們的選情加溫。

蔡的「雙十」演說了無新意,是彭斯演說並非「檄文」的一個旁證,美國的反中氛圍,還不足以讓蔡英文在台海問題上衝浪,否則不必降溫「台獨」活動。

有幾個訊號,顯示美國尚未決定按下「台灣按鈕」,引爆台海局勢,這些訊號的觀察點都在台灣。

在外交層面,這屆聯合國大會總辯論於10月1日落幕,只有12個「友邦」為台灣在聯合國發聲,較去年少3個(含已「斷交」的布吉納法索),也破了10年來最低紀錄。備受關注的是連續四年為台灣發聲的海地,今年沉默了,連續兩年為台發聲的瓜地馬拉,今年沉默了。

這代表美國沒有在聯合國外交場合為台灣「發功」。

在島內政治層面,陸委會拍板決定對取得大陸居住證的台灣民眾「寬容看待」,不會除(戶)籍,也不會取消健保權利,但需申報,也不得擔任公職選舉候選人。無論是除籍,或取消健保,都代表蔡當局「抗中」的決心與力道,也是觀察的具體指標,比政治性談話更准。

聊勝於無的反制,意味著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大方向仍沒改變,也顯示美國現階段尚未發動全面性「抗中」的鋪陳。

在軍事層面,美國國防部對在台海軍演一事,不予置評,台灣「國防部」也一樣不予置評。雖然軍方的行動,不能以公開表態與否來判斷虛實,但這項消息來自CNN獨家取得「匿名美軍軍官」的說法,可不可靠?讀者應該還記憶猶新,美國陸戰隊進駐台灣(美在台協會)一事,也出自CNN轉述「匿名官員」的說法,而且這說法前前後後好幾次,結果呢?

美國媒體發布的消息,真真假假,不能全信,只能存疑,在這種敏感問題上,可信度甚至更低。

島內「台獨」輿論,針對彭斯演說里的聳動內容,有歡呼,也有節制的聲音。較節制的看法認為彭斯演說反中強度雖夠,但與邱吉爾的「鐵幕演說」相比缺乏具體措施,可能是白宮故意運用「戰略上的不確定性」策略,對中國還「留有餘地」,這也許比較接近蔡當局的研判。

簡言之,美國的「台灣按鈕」還沒按下,彭斯吹的較可能是中期選舉的號角。

換個角度來問,假如11月美軍真要進行台海演習,蔡英文會歡迎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誠然中美對抗升溫對「台獨」是喜訊,但對民進黨今年的選情卻是禍福難料。一般認為,蔡英文在今年的選舉將受挫,只是程度未知,特朗普的選情則評論兩分。加強軍事上的「耳語」抗中,或政治上的「口頭」反中,可能對美國共和黨的選情有些許幫助,但蔡英文遇到的問題,主要是自己在島內施政大失人心引起的,抗中牌的效果不能與美共和黨等量齊觀。

事實證明,從今年5月兩個所謂「邦交國」接連「斷交」開始,蔡英文對北京的語氣明顯轉為嚴厲,就是為年底選舉套利,然而,民進黨選情至今仍處於危急狀態,顯示「抗中牌」現在能取得的政治利益,大不如前。更不用提,今年許多民調都顯示,台灣民眾支持「一中」的比例不降反升。

「新冷戰」的影響層面既深且巨,即便特朗普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總統,也很難想像他會為一場中期選舉,而啟動規模遠超貿易摩擦的衝突,畢竟,中國不是蘇聯。蔡英文雖順著美國的風向,呼喊國際聲援台灣,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足堪視為台美聯手的具體措施。

彭斯與蔡英文都指控北京意圖「干涉」他們的選舉,這是在為下一次各自的「總統」選舉打預防針。蔡強調要嚴辦來自對岸的「假新聞」攻勢,只是「進口」美國選舉策略而已,簡言之,台美各自都在強化「中國威脅」作為內部選舉主軸。

中美關係的大轉變,或說「新冷戰」的啟動,美國比較值得注意的具體動作是什麼?我們不妨再回到歷史裡找線索。

1969年7月2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關島的記者會上,發表了重大的外交政策演說,他宣布:美國將會協助所有盟友的國防安全與經濟建設,但不會承擔世界上所有自由國家的防衛任務。這場記者會的演說內容,當時被稱為美國的「亞洲新政策」,後來被稱為「尼克松主義」。

尼克松為了結束越戰,以及冷戰之所需,秘密與北京尋求和解。「尼克松主義」等於向被美國納入保護的地區,撤回了安全防衛的承諾,而代之以軍購,讓它們獨力負擔自己的防衛任務,台灣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美方向蔣介石傳達對北京政策沒有改變的訊息,但蔣介石很快感受到,美國為了因應冷戰,將採取聯中制蘇的新策略。蔣在該年8月底於日記中寫道:「美國所謂亞洲新政策者,乃聯『匪』制俄,使棄越南與台灣之政策也。」

9月23日,美軍艦艇在台海的例行性巡邏,改為「不定期巡邏」。當時美國先將此軍事調整告知了北京,然後才知會蔣介石。11月,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其最惡劣之用意與目的,乃無形中迫使我撤退金馬外島,為使『共匪』統一大陸,以達到其兩個中國之幻想。」

尼克松不斷透過外交系統,婉轉地向蔣介石傳達美方將以談判代替對抗的亞洲政策,降低區域緊張,並堅定保證美國信守(美蔣)共同防衛條約對「中華民國」的承諾,美方的「中國政策」不會損害「中華民國」的基本利益。

然後,1971年,因尼克松與北京修好,以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一夕崩盤。1972年,日本與互為戰略夥伴的台灣「斷交」,同年底,同樣有戰略夥伴關係的澳大利亞也與台「斷交」。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共同防衛條約終止。

以上的流程,是由美國總統親自宣布重大政策為第一步驟,然後以軍事政策上的調整為第二步驟,無論這期間美方透過外交系統或國會傳達了什麼訊息,其重要性與真實性都不能與這兩個具體步驟相提並論。

這兩個具體步驟的前提是,美國總統有重大的國際政治目標必須完成,當時,就是一、結束越戰,這是尼克松的競選承諾;二、圍堵蘇聯,這是美國因應冷戰的策略。

在特朗普當選之前,中美問題錯綜複雜,但還不至於撕破臉。但之後,特朗普要兌現競選承諾,修理中國,貿易摩擦就是具體動作。然後就是一連串為抗中添柴火的詆毀與扭曲,以打造特朗普政府的反中品牌,確保他的政權能延續。

特朗普才完成了經貿圍堵中國的一個計劃,也就是「美加墨貿易協定」(USMCA),接下來與其他國家簽署類似協議才是重點,而這項工程挑戰性挺高,因為其他經濟體不像加墨那麼依賴美國,美方要做出多大讓步才能換取它們吞下「毒丸」條款?特朗普這樣的人會願意讓步?

更何況剛簽完協定的加拿大都「不服」,轉身就和中國通報情況,作出了頗為積極的表態。

所以這個時候美國真要貿然在台海這樣敏感的地方發動軍演,恐怕是過於躁進的作法。

特朗普性格確實躁進,但如果躁進到貿然發動「新冷戰」,那麼希望「美國有個不同的總統」的國家,恐怕要排長隊了吧。

蔡英文的「雙十」文宣,貌似很「獨」,但從「台獨」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倒退回「中華民國」防線,除了著眼於選舉考量,也是對美國目前激進反中戒慎恐懼的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通用在華銷量第3季度下降15%,豐田、賓士9月增幅明顯
影視劇能彌補台灣日漸淡薄的中國認同嗎?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