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太極拳問答十二摘要

太極拳問答十二摘要

文|黃性賢編輯|禪音

太極拳音樂(加長版)

灌想冥空

00:00/39:12

(1) 問:太極拳道是否應分門派?

答:太極拳道學,是一完整大學問,為歷代先賢先聖窮畢生智慧精心研究而成,其理奧妙無窮,包含崇高哲學,其動作循合科學,蓋哲理乃科學之靈魂。祖師創此拳道旨在促使人類健康,祛病延年,防老防身之運動法門,以達至濟世活人,益壽延年,修心養性,治國平天下之大道精神。

太極拳道不為私人武術技擊炫耀與顯露武功好鬥風氣。傳授此道者應知其理,通達其道,任何人無法脫胎改變其理。架子任何人可改創,其原理不可失真。其修練拳架外形雖各有異,惟其理則一。為此不宜有門派之分,應懷太極一家精神,一心一德,本大公無私光明磊落之心,秉承拳祖精神,弘揚斯道,促進光大世界,使人類心身健康則幸。

(2) 問:練太極拳道如何才能達到準確?

答:太極拳準確差異關係殊大。應以王宗岳宗師所言:立身須"中正安舒"四字為準.行架三不離"一不離松,二不離圓,三不離養字,行架慎思察覺,否則易患有其形而無其實,倘求花樣迷惑他人,則誤己事小,誤人事大。

要達到準確,一舉一動要合乎太極學理原則與內涵,遵循方法正確修練,尤須明師指導功架及多方面研究探討,循序漸進,實事求是步入正軌。除此,學習者本身之條件亦有關係,學者除應具備堅定信心不折不撓意志與高度興趣外,生活安定環境正常,抱定決心,恆學恆練徹悟其理,由內體表達於外,則達到準確。

一般人多求速成重外形外練,斷斷續續或半途而廢,一知半解後再求正確,則比初學者更難。有人將太極拳含糊其意,視做四肢運動的體操或舞蹈,有其名而無其實。人體是一小太極,可比一部完整機器,如有一個零件不合標準,則影響整體活動不靈。拳祖曰:"道為本,技為未,不學吾道者非吾徒也"。因此做人方面要誠實無欺,言行不背正義真理,多注意心性涵養道技兼修,心正技進漸入正軌之道,養吾浩然之氣也。

(3) 問:太極拳架相異,其理是否相同?

答:祖師創些拳道,世代流傳外形雖異,而今有二十四式有三十七式,六十四步,七十二步,一百零八步,一百二十四式等。架又分長架,短架,大架,中架,小架,高架,低架,快動式,慢動等等。

書是人寫的,拳架套路外形亦是人編的,其實功架能否符合原理才是重要,其外形相異原理則一。歷代奇人異士,名家宗師相傳,無一不視太極拳經拳論與十要為準則,應不斷研練,隨時檢討為達實踐,拳由有形練到無形,有手練到無手,有力練到無力,不松練到全松。

修養方面從有我修到無我的境界,捨己從人,全身是手,手非手,所謂技達到,風吹荷葉不倒翁,道達到益壽延年不老春。行動外形準確不易,內意循理氣相通,天人合一即上下中合,左右內合,所謂形易得,法難精。因學者行動時,功架竅難守,巧難生。拳祖真人故說:"一通百通,千門百派萬法歸宗"。

(4) 問:太極拳多練或少練好?

答:太極拳道要求合乎中庸之道,練要得法。如果不是其法與徒手體操何異?事倍而功半勞多益少。故不在多練或少練,在得其法否?每一動作保持中定為本,動有程序,中規中矩,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皆中開中合,原則不變.曲中求直,直中帶蓄,恆學恆練悟其理通其竅,練到生巧,不化自化之境界。故不在多練或少練,關係在得法與否才是重要。

(5) 問:練拳架快對或慢對?

答:天地運行有一定的軌道與勻稱適中之規律。太極道學本宇宙大自然之原理無快慢之分,人體亦是太極之體,違反生理自然運行無法協調一致,導致疾病叢生。練拳如快動必影響呼吸不勻,氣便上喘心跳加劇,不對也。但太慢戶手關節提掛周身行氣受阻內有滯氣,如意開氣不開也不對。行功,行架,行氣在精,氣,神,內三合,心,意,體內外綜合。肌肉鬆開由上至下以自然程序而定準確。

快有對或不對,慢亦然,觀其行功程度而定,所以有能快有能慢,練至全身松透便自然均勻,內外相合則無快慢之分,達到上行雲下流水,綿綿不斷,不動手不斷意,自然而然內外相合,上下一致,如此地步則知無快慢之分也。

(6) 問:太極拳架高低之要求如何為準?

答:盤架子無高低之分,總之四平為原則。呼吸和動作自然配合內外平均,進退轉動立身平準,不偏不倚,前進後退,左右開合要平衡,進要後勁,腳底膝彎,起寸許,內動進退由下而上到中合,由肩,肋,腰,胯,松下,意氣不宜上,會合中樞,即丹田(下寸許),肩,肘,肋,腰,膝,腳,足,腕要節節松沉貼地不動,腳底平穩才算四平八穩,控制得宜皆由膝彎自行調整則高低開合自然適宜。

以心意導引全身肌肉鬆開,節節筋絡鬆開貫串,立身中正自然安舒。要領悟意養太極原理分布全身,則了解四平八穩原則,高低自然合度無須強求。

(7) 問:左右上下,虛實如何分清?

答:人體之肌肉骨骼與神經組織是有系統之構造,行架以用心意松沉為最。以中心推動重身為要,定靜松沉為主,必須綿綿不斷,不可患忽斷之弊,以內運達外動,轉運而產生內勁,久之自然全身均勻。左右一虛一實,以上下虛實來說,則左上實左下則虛;右上實則右下虛,每個動作皆包含交叉內變與重身交換之作用,合乎人體交叉神經之配合。

因此內勁運轉,最重要虛實分清,動步不動身則虛實分清,動身不動手手則被動也。如果動步有動身,即虛實不分清,動身有動手則肩手牽掛欠放鬆,必須以心意為主動,上下相隨,左右相輔,磨轉心不轉周身一家,輕靈圓滑,一呼一吸,一開一合,如長江大海一動無處不動,惟動有以意氣運身,動有程序,似逐波長流自然之態。

(8) 問:太極拳體用基本練法是什麼?

答:如松身五法里是循太極拳最基本之原理,要精神集中,否則神氣渙散,無法收到內練之效。要做到三不動,即頭、手、腳底不動,不管單腳或雙腳都要平穩貼地,動則破壞其完整,手腳是被動而不可動手。動則意在先,意帶氣動,動步不動身。轉動腰胯為先,手隨腰胯而動,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間。要窮理以盡性,拳理通則拳架通,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內體通外體,能通則無所不通。

拳祖說:「體用修成」。能松透則千變萬化方能捨己從人,忘我無我之境界而達全身是手手非手。體用方法不能融會貫通,不明松身五法內在是太極原理基本之重要性,舍本求末,一無所成,何言體用?

(9) 問:松腹,垂臀其意何在?

答:松腹關係殊大,腹部是丹田蓄氣之庫,氣沉丹田是以心運氣于丹田,然後便能運轉全身,若氣停于丹田而不運是為滯氣,謂之「脹」,故氣下沉後稍停即轉運則不滯留腹遂鬆柔,久之而有彈性,使氣行遍全身,內氣可斂入脊骨。十三勢歌云:「腹內松凈氣騰然」,切不宜氣集腹部,久之則腹部凸出。

垂臀,垂臀者即於每一動作中。臀應松垂下不可突出,亦不可凹閭,一般教與學者多忽略這要點。松腹與垂臀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否則根浮腰硬,身體失去中心。控制重身達到中定。練有得法可驗上腹部近丹田處,用手指按之急放。必有彈性之感覺。臀收如棉花也。

(10) 問:真正太極精神所在是什麼?

答:明師開導指點一樣,但學習者因心態各異,故其成就有別。真正太極拳道不止練其形,亦要通達其理。為人處世一舉一動合乎道理,學到、練到、悟到、把太極真理融化到人生每個細節里:不爭名求利,不為私心著想,一生中全心全意虔誠奉獻太極道學,發揚祖師精神,使全世界人類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太極精神所在。

(11) 問:研練太極拳,每天應練多少套架子?

余先師鄭曼青遺著有說:「余每晨行功行氣三十七勢,一套架子只費七分鐘」。多練或少練貴在得法為宜。一般學者隨余肯遵循余自修數十年心得和經驗的方法,每天早晚公餘肯花五分鐘時間以一式分化兩動熟練,每步分為二式或三式耐心細心來自修,無一不成功之理也。

(12) 問:練武者重武德尤須尊師重道嗎?

答:現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仁義道德漸淪沒。昔日練武者崇尚武德,尤重尊師重道。但今非昔比,多少學子羽毛未豐便欲高飛,為求自己名利卻忘了恩師費盡心血栽培,甚或違背良心欺師滅祖,既不明尊師重道,更不懂飲水思源,烏鴉尚知反哺之恩,人何其不如?不通理不明做人原則何能立身處世?何以心安理得?騙得了一時騙不了永久。為此維護師道以正人心。凡是同道,人人有責,應以此為共同目標,培養學員德育仁心以振頹風,共衛師道。

余習武術與太極拳六十年,今擬退離教務,為普及發揚太極道學,擬以錄音代講授,以錄影代教授,使教學普及和科學化,使太極拳道發揚光大。

(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真傳一句話,練對一句功不差!(下)
一個長期喝茶的人,後來竟然會變成這樣!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