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在戰場修文物

我在戰場修文物

這是城君原創的第1129個城市故事

2015年5月,

ISIS 在敘利亞的戰火,

燒到一個叫巴爾米拉的古城。

政府軍敗退那天,

82歲的哈立德·阿薩德,

正與他的同事們一起,

爭分奪秒將古城內文物轉移,

並運送至安全地帶。

現今,保存在大馬士革博物館的文物。

當最後一批文物裝車,

阿薩德終於鬆了一口氣。

但年事已高的他,

沒來得及逃離戰場,

不幸被捕。

ISIS 用盡各種方式,

逼迫他說出文物下落,

但這位博物館館長,

無論受到什麼酷刑,

都沒有吐露一個字。

這張拍攝於2002年,哈立德·阿薩德蹲在巴爾米拉的一個石棺前。

ISIS沒有那麼多耐心,

也想給全世界一個震懾。

8月,在古城羅馬廣場,

他們當著眾人的面,

砍下阿薩德頭顱,

並將他的屍體懸掛示眾。

噩耗傳來,舉世震驚。

這位敘利亞考古學泰斗,

倒在了血泊之中,

用生命庇佑了他最愛的土地。

巴爾米拉古城被炸瞬間。

但,ISIS沒有停止憤怒,

氣急敗壞地炸毀了古城,

炮彈揚起的沙塵里,

這座人類文明的瑰寶,

褪去了曾經的光芒。

巴爾米拉,

位於大馬士革東北方向,

有兩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城。

它是古絲綢之路的轉折點,

被稱為「沙漠里的新娘」。

俯瞰巴爾米拉古城。

6平方公里的遺迹上,

連綿著立柱、墓穴、神殿,

還有雄偉的巴爾夏明神廟。

巴爾夏明神廟,建於公元1世紀早期,用於供奉腓尼基神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它們是敘利亞人的驕傲,

但也給自己帶來了災難。

因為ISIS的獵物,

正是這裡的珍貴文物。

推崇原教旨主義的極端分子,

一心要打倒伊斯蘭教前文明,

破壞古迹沒有絲毫手軟;

黑市走私,倒賣小型文物,

也是籌集軍費的重要來源,

哪怕為此濫殺無辜。

一名國外攝影師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別拍攝的巴爾米拉古城,「前世今生」讓人唏噓。

但戰火肆虐的敘利亞,

被摧毀的何止是巴爾米拉。

第二大城市阿勒頗,

一半以上的古城被摧毀,

一百五十多座歷史建築受損,

還有布斯拉古城,

還有大馬士革……

敘利亞地圖,可以看出整個國家都陷入了戰爭。

隨著政府軍逐步收復失地,

文物管理局局長馬曼,

接過阿薩德的使命,

帶領麾下的工作人員,

開始了浩大的古迹修復工作。

馬曼站在被毀的巴爾米拉古城前。他說,最痛心的場景是,巴爾夏明神廟被炸毀的那一刻,一輩子都會記得。

滿目瘡痍的敘利亞,

要回到內戰之前的模樣,

就像等待和平一樣困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

「緊急保護敘利亞文化遺產」項目,

呼籲更多國家參與到這個工程。

僅巴爾米拉古城的修復,

就集合了多國專家。

進入古城前,

俄羅斯專家做了排雷工作。

法國發揮三維掃描技術優勢,

依據「原物歸位」法,

儘可能地使用原物碎片,

恢復古迹原貌。

而修復的重要依據,

來自瑞士考古學家的黑白照片,

是五十年前的考古資料。

波蘭提供了文物修復經驗,

用於「拉特女神之獅」雕像修復,

四十年前,雕像由波蘭人發現。

波蘭專家在修復雕像。

日本舉辦了系列培訓課程,

幫助提高工作人員的技術,

並提供大量修復設備;

捷克提供了大量石料。

值得慶幸的是,

巴爾米拉沒有被完全毀滅,

羅馬劇院和廣場還在,

全部工程將在2019年完成。

樂隊在巴爾米拉古城遺迹進行音樂表演。敘利亞人表示:我們將向國際恐怖主義發出挑戰,無論你們做了什麼,都無法抹去我們的歷史,我們不會坐在廢墟上哭泣。

但並不是每一座古迹,

都有「重生」的機會。

阿勒頗城堡前,

一座19世紀的古建築,

被徹底毀壞,將不復存在,

而這裡是十字軍的遺迹。

杜拉歐羅普斯古城,

被稱為「沙漠中的龐貝」,

有現存最古老的教堂遺址,

幾乎,全被摧毀。

別說外逃他鄉的敘利亞人,

任何一個現代文明人,

站在如此灰塵之上,

都會心痛不已。

戰火前後的阿勒頗古堡。

這還不是全部困難。

修復面臨龐大的資金缺口,

敘利亞政府壓力重重;

更大的挑戰,是和平,

修復文物的每一天,

都是向死而生。

在阿薩德遇害之後,

又有4名同事被極端分子殺害。

但馬曼和其他人仍在堅持:

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何時會因保護文物遭遇不幸,但我們是考古學家,在為全人類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並非為了敘利亞政府或反對派的利益。

曾經,古絲綢之路,

給敘利亞帶來了繁華。

幾千年的遺迹隨處可見,

這裡甚至可以說是,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我們甚至來不及和它告別。

在 BBC 紀錄片《文明》開頭,

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可以花很久的時間來討論什麼是文明,什麼不是。但當文明的對立面將其全部的粗暴與殘忍、狹隘與毀滅欲展現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便知道了文明為何物。從文明將喪失的震驚中,從人類整體被摧殘的事實中,我們知道了文明的含義。

而今,絲綢之路又要開啟,

人類文明也將繼續譜寫。

但我們是否敢說,

比起幾千年前,

我們文明了許多?

戰爭,沒有一天從世界上消失,

文物的破壞、拆除、忽視,

也以非戰爭形式圍繞在我們身邊。

人類以創造藝術而自稱文明,

這是溫飽之外的精神需求,

讓我們審視人與世界的關係。

它如此重要,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10月11日獲獎名單

你玟、Ezilaer、_

中獎的讀者會有工作人員與你聯繫

-------

幸好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度,可以輕鬆地探尋我們古老文明的遺迹。

《三聯生活周刊》在十月邀請了十位工作在文明發掘一線的考古學家,

為你講述考古與文明的故事。

半價優惠,只剩最後三天!

只要49.5元,考古大咖帶你「穿越」到文明的現場,領略不一樣的新知。

加微信號:nayizuochengg加入「那一座城」讀者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越南 | 雞蛋加咖啡,一杯再一杯。
蘇州 | 為了吃這一口雞頭米,我足足等了300天。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