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宇航員死裡逃生,逃逸系統功不可沒 |新京報快評

俄羅斯宇航員死裡逃生,逃逸系統功不可沒 |新京報快評

原標題:俄羅斯宇航員死裡逃生,逃逸系統功不可沒 |新京報快評

俄羅斯航天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與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

文謝永亮


宇航員是一份危險的職業,載人航天是勇敢者的事業。


10月11日俄羅斯 「聯盟MS-10」運載火箭在升空發射時突然發生故障,導致發射任務失敗。載人飛船發射失敗後宇航員立即啟動緊急逃生程序,俄羅斯宇航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幸運逃生,安全降落在哈薩克,目前都沒有生命危險。


與以往逃逸塔逃生不同的是,這次屬於典型的「無塔逃逸」案例,也就是在火箭發生第一級分離,位於火箭頂端的整流罩被拋下之後實現的。

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二次實現高空救生成功,第一次則發生在1975年4月5日,蘇聯聯盟18A飛船準備與禮炮號空間站對接時。毫無疑問,此次危機事件,震動了整個航天界。而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因為幸運並不是每次都會降臨。


這次發射是俄羅斯載人航天發射史上的一次重大失敗,但兩名宇航員成功逃生,還是讓我們見證了俄羅斯在航天發射領域,特別是航天救生領域的強大實力。「聯盟MS-10」發射失敗後,宇航員從高空逃逸,彈道模式再入,成功進行逃生完成的這次壯舉,印證了俄羅斯載人航天逃逸系統的先進性。這也是俄羅斯歷史上首次實現空中逃逸成功。


自從1961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以來,安全逃生系統一直是世界主要航天強國關注的核心問題。


雖然航天發射成功率比較高,但是載人航天飛行器的發展遠遠沒有到達完善的地步。毫不誇張地說,航天員完成遨遊太空壯舉的全過程,都是步步驚心。從航天員進入座艙開始,到著陸後離開座艙為止,只要航天員還在航天飛行器之中,危險就沒有解除,隨時都有危急情況發生。

國外社交媒體截圖


載人航天器的飛行過程包括發射、上升、下降和著陸等階段,所以救生系統也就分為發射台緊急撤離系統、發射上升段的救生、上升段高空應急救生、著陸衝擊救生、軌道上的救生等幾個部分。當然航天員面臨的最大威脅還在火箭發射段,火箭發射故障逃逸救生技術的提高,仍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


火箭發射階段航天救生系統的核心就是逃逸塔,直白點講就是利用小火箭將宇航員跟發生事故的火箭分離的裝置。逃逸塔上分布著多個小型發動機,能夠滿足不同高度的逃逸需求,並且直接連著宇航員的座椅。


應急逃生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全面考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水平,目前與聯盟號具有同等救生水平的載人航天工具,就是中國的神舟飛船。


載人航天發射系統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巨系統,應急救生系統在保障救生能力的同時,必須不能影響火箭工作。毫無疑問,航天救生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過程,並且故障診斷系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診斷故障並迅即發出指令,與此同時還要著重考慮逃逸過程中宇航員能夠承受的過載、振動和雜訊等極限值。整個救生過程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差錯,處於茫茫的太空中的宇航員都可能遭遇逃生失敗的慘劇。

「聯盟號」具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發射經驗,在可靠性上也一直是世界宇航事業中的一個標杆,擁有多種緊急逃生手段,覆蓋了發射和返回過程中大部分階段,整體上依然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載人宇航工具組合。

神舟飛船逃逸塔(資料圖)


從技術角度講,聯盟號救生系統主要有五大法寶,分別為兩套護衛備份的降落傘系統;「逃逸火箭」或 「逃逸塔」組成的「發射段救生系統」;發射階段應急控制系統;獨特的航天服;大量發射經驗堆積的綜合安全控制機制等。

公開資料可知,聯盟號的應急救生系統分別在1966年、1975年和1983年啟用過三次,雖然1966年的那一次屬於陀螺儀偽信號誤啟動,但總體而言這套系統還是世界最成熟的系統之一。


俄羅斯在航天發射特別是救生系統上的領先絕非偶然,而是長久技術積澱和經驗累積綜合的結果。俄羅斯聯盟-FG運載火箭從2002年10月30日開始,幾乎壟斷了目前國際空間站運輸與補給項目中的所有任務,承擔了絕大多數向國際空間站發射飛船的任務。大量發射經驗,為俄羅斯不斷改進救生系統提供了最為紮實的實踐基礎。


謝永亮 (學者)


徵稿:積極穩健有見地,立言篤論需妙筆。或為針砭,或為建言,形諸筆端,皆成評論。新京報評論新媒體誠摯歡迎來稿,一經選用,稿酬從優。投稿郵箱:xjbpl2009@sina.com。


作者:謝永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日本測試「太空電梯」 太空旅行有多遠?
參加過衛國戰爭、解放東北戰爭 白俄羅斯戰地畫家卡特科夫作品展在抗戰館開幕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