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自忠之女口述:父親抗戰殉國不是以死明志

張自忠之女口述:父親抗戰殉國不是以死明志

原標題:張自忠之女口述:父親抗戰殉國不是以死明志


1940年5月16日16時,「一戰於淝水,再戰於臨沂,三戰於徐州,四戰於隨棗,終換得馬革裹屍還,以集團軍總司令之位殉國」的張自忠將軍一生的傳奇戛然而止。70多年後,張自忠上將之女,張廉雲老人首次對媒體詳細談起了父親在北平留守期間的歷史細節。


過去有人說過,父親的犧牲是因曾被誤解,受到恥辱,而以死來表清白,一定要犧牲在戰場,現在還有類似的說法,我認為這是不準確的。我把我了解的情況及我的認識,敘述如下:父親當年在平津時期,沒有做過對不起國家民族的事情,訪問日本和留守北平都是奉命而為。當年的民眾和媒體都是非常愛國的,迫切要求與日本一戰。那時我還是小孩子,就怕做亡國奴,「七七事變」後,當聽到29軍的戰士英勇守衛盧溝橋,我們都熱血沸騰。媒體和民眾當時對我父親的誤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父親出生在孔孟之鄉的山東,自幼受傳統道德的教育,後來在馮玉祥先生的西北軍中受到了真愛民、不擾民、身先士卒、誓死報國的教育。受到誤解,對於這樣一位山東硬漢來說,確實是極大的傷害,但是他不會只為洗刷個人的屈辱而求一死,以示清白。這一點,從父親的話語、信件中,也可見一斑。


1939年8月,父親到重慶述職,對前來採訪的《時事新報》記者表示,「我每次作戰,都以『必死』自誓,同時亦以此告誡部下,以往諸戰役,如臨沂之攻擊、潢川之防禦、京鍾路之會戰以及敵人所謂『五月攻勢』等大小數十戰,莫不賴此而轉危為安。」 我軍在各方面都遠遜於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在這種情況下,「置之死地而後生」是父親指揮部隊作戰的一種方式。



1940年5月,父親在東渡襄河之前,給59軍諸將領寫了一封信,其中講:「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的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這就是父親當時的心跡。


就是這樣,每當戰況緊急,父親便抱著必死的決心指揮部隊。父親每次出去作戰都會留下遺書。父親有一個副官叫朱增源,父親犧牲以後,一位朱副官就在重慶北碚守墓守了十年。朱副官講,只要是一打仗出去,父親就留下遺書,等著回來就一撕一燒就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的歷史空間 的精彩文章:

「萬歲軍」38軍在朝鮮的戰績究竟怎樣?
抗美援越志願軍穿「開襠褲」作戰

TAG:上官婉婉的歷史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