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俗語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你看看魯迅都說了啥?

為什麼俗語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你看看魯迅都說了啥?

為什麼俗語說「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你看看魯迅都說了啥?

在中國文化寶庫中,除了教書育人的四書五經,吟風誦雅的唐詩宋詞等能夠被文字記錄而流傳後世的瑰寶外,還有一種流轉於口頭的大眾文化,即我們常說的民間俗語。民間俗語不像書面語言一樣擁有華麗的辭藻,通俗易懂是它最大的特點,但是就在這份大俗之中卻蘊含著大雅的生活經驗與人生哲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老人提到俗語,比如「姜還是老的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馬看牙板,人看言行」等耳熟能詳的用語,當然今天小解介紹的這一句俗語也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它就是:「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可能和小解一樣也是不明所以的:米是買的,柴是撿的,米比柴還貴重,為何借米不借柴呢?而衣服也遠比一雙鞋子貴重吧,又為何可以借衣服卻不能借鞋子呢?

不要著急,接下來小解分句解讀。首先:借米不借柴,別看簡單的五個字,其中卻蘊含大道理!其一,米可買而柴只能撿,這正是自食其力的最好詮釋,用錢買來的東西可以借給你,等你有錢還就行,而柴火則是不管有錢與否都能靠雙手得到的東西,所以不能借給懶作之人,助長不正之風。

其二,古人都帶著一些迷信色彩,「柴」諧音「財」,財氣當然是萬萬不能借出去的,那樣子會導致散財,是不好的寓意。

其三,古代人們的生活都比較拮据,所以有時候錙銖必較不能說是過分。柴這種東西不容易衡量,你借了多少,下次他還多少,都是沒有定量的東西。但米就不同了,借一斗還是一升,都有計量器具幫忙。

然後第二句:借衣不借鞋,這五個字蘊含的道理就更加深刻了!首先小解要說明一點,在古代腳這個部位是非常隱密的地方,尤其對於女子而言,絕不能輕易示人。想一想,水滸中西門慶摸了一把潘金蓮的腳丫子,潘就已經覺得自己出牆了!

對於這一點,魯迅有一個非常深刻的解釋,我們一起來看看。魯迅在《而已集》中說:「一見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X體,立刻想到生X器,立刻想到X交(手動打碼),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飛躍。」

應用到鞋子上,那遞進關係就是:鞋子—腳—大腿—性!可能這也是腳為何是古人隱秘的原因吧。不得不說,魯迅的觀點十分精闢,這正是中國人的通病,就喜歡朝著特殊的方向聯想。魯迅點明的不是一句話,而是一個相通的生活哲理!

還有,除了達官貴人,古代百姓所穿的鞋子基本都是草鞋,是可以自己製作的,這和上句自己撿拾柴火是一個道理:借困不借懶也!再者,在某些方言中「鞋」與「孩」是同音的,相信誰也不願意將孩子借給別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百損道人到底什麼來路?為何讓一百歲的張三丰提起來都心有餘悸
史上寫相思最入骨的一首情詩,水平不夠不能解其妙,你能看懂嗎?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