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西北的這個大省原來是靠這個起家的?

中國西北的這個大省原來是靠這個起家的?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715-誰改變了甘肅

作者:冷夜寒星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放眼中國大西北,從祁連山隘的扁都口,到洞窟林立的三危山;從仙風道骨的崆峒山,到神奇壯觀的積石山;從松林繁茂的雞峰山,到白雲浩渺的興隆山,大自然用險峻的鬼斧神工,在中國西北的大地刻畫出了甘肅這片逶迤、多彩、別樣的土地。

今天的文章就一同來窺探:山是如何改變甘肅的?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新生代以來,地球的地殼運動十分強烈。在晚近地質時期,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作用下,中國中西部地區的海拔進一步抬升,形成了一系列的山地和高原。黃土高原、阿拉善高原與青藏高原延伸相聚,使得祁連山山地、阿爾金山地、北山山地和隴南山地,橫亘在今天甘肅的西、北、南三方,造就了今天地勢差別較大的甘肅地貌。

甘肅-邊緣與通道

山脈將這片蜿蜒逶迤的土地分割成了六個地貌板塊,即隴東-隴中黃土高原、隴南山地、甘南高原、祁連山地、河西走廊和北山山地。

甘肅六大地貌板塊的大致分布

相互之間的邊界還是比較清晰的

北山、祁連山、烏鞘嶺、隴山、青藏高原邊緣

隴南山地,由秦嶺山脈西延部分和岷山東延的支脈摩天嶺組成,這裡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之一。隴南地區有著高峻的山勢和茂密的植被,峽谷中有著眾多湍急的河流,也孕育了甘肅的地理低點白龍江谷地(海拔550米)。

甘肅的隴南市即位於白龍江河谷(屬長江流域)

在隴南山地以北分布著超過11萬平方公里的黃土層,在地表流水的強烈作用下,被沖刷切割,形成黃土高原上特有的塬、墚、峁。

黃土高原橫跨山西-陝西-甘肅

由於東西兩邊降水與徑流量的不同

黃土高原的沖刷切割狀況也不同

甘肅這邊的沖刷較弱,單個「塬」也更大

甘肅隴東最大的一座塬——董志塬

慶陽即位於其上

橫貫南北的隴山山系又將這片黃土高原分成了隴東和隴中兩個部分。而隴山這座山脈,在歷史上則有著非同凡響的傳奇,從秦國秦邑養馬緣起,到古絲綢之路的通貫,「隴」最終成為了這片多元而絢爛土地的別緻簡稱。

隴東隴西以隴山為界

而隴山以東主要在陝西

果然甘肅隴東要和陝西一家親....

隴南山地以西,黃土高原以南的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一部分。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有著與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相似的波狀起伏的地形。經過明、清和民國三個時期的調整和融合,今天的甘南高原地區才全部納入甘肅省的行政版圖中,是甘肅這個大家庭中最晚的成員。

祁連山地,包括祁連山、阿爾金山等幾條平行分布的山脈,這一區域東起烏鞘嶺並橫貫於綿延的甘青交界,是甘肅省河西地區的重要水源地,河西地區的諸多內流河大都發源於此。而甘肅省的海拔最高點——祁連山主峰團結峰便位於此區域(海拔5808米)。

祁連山的存在改變了南北兩個世界

高原冰川與綠洲荒漠

河流或滾滾東流入海,或泯沒於沙漠深處

而整個坐落在祁連山脈北沿,在山地與荒漠間橫亘東西的狹長通道,便是河西走廊。從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四郡立威,到金戈鐵馬的五涼政權更迭,再到風雲變幻的絲路傳奇,河西走廊不僅是甘肅省的得名之處(甘州和肅州),更已是甘肅省文化與旅遊的突出代表地。

河西走廊諸城,整整齊齊的

在河西走廊以北,斷續分布的北山、台黎山,龍首山等,便是甘肅省地貌最後一片區域——北山山地。這片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將甘肅與荒漠和北方草原相分隔,成為河西走廊北部的天然屏障。

龍首山的南北兩面(金昌市附近)

雖然都很乾旱,但北面更加荒蕪

而正是這一座座山,通過它們偉岸的身形,賦予了這片西陲之地萬般樣貌。

誰信西行從此始

一重天外一重天

山在塑造甘肅省差異巨大的地形地貌的同時,也孕育出甘肅省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從秦安大地灣遺址中距今約5000多年的陶窯,到馬家窯文化淺半地穴式房屋的演進,從一件件文物中,我們可以追尋到遠古先民們始自大山,終於河岸的生存之路。

大地灣遺址的所在可以說是非常的黃土高原了

(天水秦安縣附近)

從嬴姓部落蕩滌隴山以西的諸戎部落開始,華夏文明的曙光開始照進這片土地。秦穆公開地千里,秦孝公商鞅變法,歷史證明了這個征服隴山、地跨東西的國家,以摧枯拉朽之勢統一了中國。

秦人也是從帝國西垂一步步向東發展擴展的

而祁連山與北山夾持下的河西走廊,在這之後成為了華夏文明向西傳播的重要通道。漢武帝西征匈奴,先後在這一地區設立了河西四郡。而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華夏文明得以紮根於此,就依賴於祁連山豐富的冰雪融水滋養下的河西綠洲。

西漢之涼州

而河西走廊這條通道,終於在這之後的國際貿易中作為東西方「絲綢之路」交通大通道的一部分,見證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源自於南亞的佛教洞窟造像藝術,最早便是在這裡與漢文化不斷磨合,並傳向內地。

來自南亞的犍陀羅造像藝術

其實頗受希臘雕塑的影響

而在東進的過程中

又開始一步步趨於漢化

(圖為犍陀羅佛教造像)

建於十六國北涼時期的甘肅武威天梯山石窟,是「中國石窟的鼻祖」,北魏在滅北涼之後,曾遷移涼州(今甘肅武威)城內的豪族與工匠至都城平城,這批工匠在日後直接影響了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的修建。

十六國雖是戰亂時期

但一方面佛教東傳頗為興盛

一方面涼州誕生了眾多割據政權

故而涼州的城市與石窟得到不少發展

甘肅也是中國石窟數量最多的省份,現今能夠開放供遊客參觀的石窟便有16座之多,中國四大石窟中甘肅便占其二(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雕琢自然的群山就這樣在古代能工巧匠的手中成為令後世供奉與仰望的神邸。

古人告訴我們

敦煌有水,而且很多

而積石山和黃河所奏響的大地弦歌,則傳唱著這裡的回族、保安族、東鄉族等民族的傳奇故事。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駐軍隨處入社」,即軍士落為民籍。而當時落戶於河州(今甘肅臨夏)的有不少是隨軍征戰而來的色目人,其中相傳有部分人是東伊朗布哈拉人的後裔。此後由於穆斯林商人的活躍,加之河州地區土地多廣袤,使得不少穆斯林商人在此定居繁衍,這裡也由此成為了中國回族的發源地之一。

臨近青海的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

你知道是怎麼來的了么?

而群山之上、高原之巔的甘南藏族則一直虔誠地信奉著藏傳佛教,在清朝「興黃教(藏傳佛教格魯派),聯滿蒙」的政策背景下,藏傳佛教的發展一度受到清廷的重視和支持。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的甘南夏河拉卜楞寺,規模宏大,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在1958年前一直是甘肅藏區的政教中心。

拉卜楞寺

山勢帶來的多彩文明還不止於此。當慶陽黃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傳唱悠遠時,隴南山中的羌族也擂起了羊皮鼓;肅南的裕固族熬制酥油茶時,肅北的蒙古族卻正在黨河南山痛飲馬奶酒。

甘肅肅南裕固族

天高地迥羊兒壯

馬疾蹄輕前途遙

隨著上世紀50年代國家工業化序幕的拉開,甘肅群山之中的寶藏開始造福起這片土地。鳳凰山上「一爆出新天」的「銅城」白銀,鏡鐵山外的戈壁上拔地而起的「鋼城」嘉峪關,龍首山下艱苦創業的「鎳都」金昌,它們在拉動甘肅工業化進程的同時,都豐富著甘肅當代的城市分布的格局。

綠洲武威及其隔壁的鎳都金昌

甘肅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鎳、鈷、鉑、銥、銠、硒等產量位居全國第一,金、釕、鋅、鎢等金屬礦藏的資源儲量也位居全國前五。雖然甘肅的綠水青山不多,但是甘肅的山似乎座座都是「金山銀山」。

綠洲酒泉及其隔壁的鋼城嘉峪關

但是山對於互通有無、交流融合的人類文明來說,還是一種阻隔。隴南山地峰巒聳立,可耕種土地較為稀少,在過去公路、鐵路橋隧技術有限的情況下,走出深山對於這裡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隴南山谷中一座小小的城鎮

(畫面左上似乎有一塊極其陡峭的梯田)

隴東、隴中的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亦限制著人們發展的腳步,脆弱生態曾也加劇著這裡的貧困。早在清末,陝甘總督左宗棠率兵途經定西時,見「赤地千里,十室九空」,就曾感嘆「隴中苦瘠甲天下」。

定西周邊,溝壑縱橫

而且山嶺也日益成為甘肅一些主要城市發展的空間障礙。皋蘭山等環抱的蘭州已幾乎填滿整個盆地,這座西北都市不得不向遠在70公里外秦王川尋求新的空間。而甘肅第二大城市天水的秦州、麥積兩個城區也快逐步填滿盆地。同樣的城市規劃限制也正出現甘肅隴南、平涼等市的身上。

以蘭州為代表的甘肅城市也是頗為無奈了

依山而建的甘肅城鎮,往往還面臨著不小的自然災害風險。2010年發生的「8·7」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造成了舟曲縣城巨大的人員傷亡,破壞嚴重,場面慘烈。而兩山夾一溝的蘭州九州開發區於2009年發生的滑坡災害,至今仍讓不少蘭州的市民對這裡的樓盤心有餘悸。

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

適應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是幾百萬年來人類發展所不斷探索的主題。山巒在塑造甘肅地貌、孕育甘肅文化和賦予甘肅財富的同時,也在用它嚴苛的一面展現著自然的殘酷。讓貧困走出深山,讓發展走進每一寸國土,是甘肅乃至各地都在不遺餘力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伍光和、江存遠主編:《甘肅省綜合自然區劃》,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

2.劉光華主編:《甘肅通史》(全7冊),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德國、美國、日本的假期真的比中國長么?
為什麼外國人也在為失業焦慮?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