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青年學者依附資深科學家團隊,不利於獨立創新

青年學者依附資深科學家團隊,不利於獨立創新

過去30年以來,綜合國力的提升加快了我國基礎研究追趕世界領先水平的步伐。雖然我們在基礎研究的若干分支點領先,但至今還無法形成全面超越的壓倒態勢,因為我們至今沒有產生世界科學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基礎理論和原創的科學思想。

以上的認知應該是科技界大多數人士內心深處的共識。作者於上世紀90年代初短暫留學後即回國工作,親歷了我國近30年來基礎研究發展的各個階段和科研模式的變遷。對如何開展基礎研究、培養基礎研究型青年創新人才、實現真正原始創新等問題有一些個人理解和看法,現在坦率地講出來供大家參考和思考。

首先聲明,以下論點只適用於基礎理論研究領域,對於實驗為主的研究和面向國家需求的科技攻關型的研究不完全適用。

基礎理論研究

不宜過分強調團隊作用

首先指出的是,「卡」我國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脖子」的是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的模式。基礎理論的原創通常是少數人乃至個人攻堅克難和智慧創造,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論工作方面發表文章平均作者數是2,而我國理論物理方面目前發表的文章平均作者數幾乎達到5,這是十分不正常的。很難相信,在有5個作者以上的理論文章中,每一個作者都有實質性貢獻。

這個現象背後的一個可能原因是我國科技界對什麼是實質性貢獻有認知上的誤區,過分強調團隊的作用,把解決國家現實重大需求的「集體攻關」模式簡單地移植到基礎理論研究領域。我來自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能夠深切理解在國家主導下的「兩彈一星」模式下團隊的重要作用,但需求牽引的大科學工程創新模式不能簡單地移植到單純的基礎理論研究中去,因為基礎理論研究面對的問題是當時還沒有答案的東西,並且無法判斷能否在短期內得出結論。

人才政策應傾向於

更年輕的基礎理論研究人員

當前我國政府部門出台的各種大力度的人才政策基本傾向於「功成名就」的傑出(資深)科學家。例如,目前尚有口碑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原則上以較大的強度支持45歲以下、創造力旺盛的青年科學家,但現在獲資助者平均年齡接近45歲(近10年平均年齡在42歲左右),「千人計劃」的A類(創新人才長期項目)專家年齡也偏大,對於理論研究而言,大多創新年齡峰值已經過去。統計數字表明,20世紀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做出主要獲獎發現的年齡從22歲到60幾歲不等,平均年齡為37.4±8.1歲,其中理論物理學家的平均年齡為34.0±7.0歲,實驗物理學家的平均年齡為38.2±7.9歲。

從整個20世紀來看,實驗和理論物理學家的平均年齡沒有明顯的上升和下降趨勢,這個分析結果表明,有突破性的理論物理創造的年齡平均低於40歲,而我們當前著力支持的中青年科研人員已遠高於創造高峰的年齡。目前,能夠獲得更大力度支持的科學家基本都是50歲以上(例如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研究中心獲得資助),而這樣的年齡對基礎理論研究來說已無優勢可言。院士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有關部門不斷強調院士年輕化,其潛在意思是希望這些有一定學術水平的人脫離一線,擔任學術領導。這些看似重視人才的舉措,使得院士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小,而在第一線工作的中青年的創新峰值窗口期越來越窄。從學術創新的角度看,強調院士年輕化無疑是一種悖論。

有人也許會反駁上述分析,說年齡較大的科學家會通過學術「轉移支付」方式支持年輕一代科學家。理論上這樣的說法沒錯,但實際工作中,國內有多少資深科學家不署名、不唯利,完全無償地支持其團隊中的年輕人。這種依附於團隊(負責人)的支持使得年輕人無法獨立,沒有獨立之精神,何談原始之創造。可以說,創新能力優異的青年學者依附於資深科學家的團隊,可能有利於其個人的「成長」和「未來職業生涯」,但這絕不等於有利於在基礎科學上獨立自主的創新。在現實社會環境下,「特立獨行」的青年學者很難得到他人的青睞,平庸的青年學者在團隊的運作下不斷獲得各類「帽子」,是目前一個習以為常的現象。如此普遍的「團隊」現象多少背離了基礎研究和科學思想原始創新的正確途徑。

不搞大項目,不搞大團隊

相對而言,「千人計劃」青年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方式還比較成功,但由於更高層級「帽子」還存在,短時間完成項目取得一些好看的指標成了原本有意義的青年計劃的外化或異化目標,嚴重影響面向重大科學問題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綜上所述,對於理論研究和科學思想創新而言,中國式團隊模式雖然可以多發好(雜誌)文章,爭取各種名目的獎項和「帽子」,為單位科研「GDP」爭光,但鮮有真正的原始創新。

君不見,學術會議上有多少團隊負責人無法講透自己作為通訊作者的工作,無法回答具體的科學問題。這裡也有一個潛在的學風傳承問題。若干年後那個曾經富於創新精神、肯埋頭苦幹實幹的年輕人,也變成了講不透自己團隊工作的團隊「負責人」。

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我們不妨學習魯迅先生提及的「拿來主義」。為了取得科學思想和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要徹底實施已在國際上幾經驗證的PI制度,不搞大項目,不搞大團隊,以比較合理的強度支持45歲乃至40歲以下的個人獨立開展工作,減少「帽子」及其附帶利益。對那些已取得初步原創成就的個人,實現穩定支持,讓個人才華能夠發揮,而不必過分依附於團隊和學術思想已是昨日黃花的「大科學家」。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張慧琴、平婧博士對本文觀點和文字亦有貢獻)

來源:知識分子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捷龍」首飛、「長十一」海射……航天科技集團發布未來三年商業航天計劃
中秋節,他們是圓月下最別樣的風景!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