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品讀大連】從地名的由來去追溯大連的歷史

【品讀大連】從地名的由來去追溯大連的歷史

原標題:【品讀大連】從地名的由來去追溯大連的歷史


地名是藉助語言中的辭彙表示一個地理部位,同時地名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真實地反映了城市的地理、歷史、語言文化。作為一個區域的名頭,每個地名的由來都有一番故事,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大連的一些地名的由來。


西崗區


西崗區名源於小崗子。東關街至北京街一帶有一條土崗,舊稱小崗子。小崗子地處大連原中心區的西邊,所以又叫西崗子。1946年2月西崗區政府成立。



中山區


1945年11月,大連解放,大連市政府第一次區長會議決定,將敵偽時期的123個區改劃為12個區。當時的黑咀子區即是中山區的前身。1945年12月,大連市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黑咀子區改為中山區。




沙河口


沙河口名稱與馬欄河有直接關係。早年,馬欄河下遊河床寬闊,沙洲漫灘,人們稱之為沙河,沙河入海處稱作沙河口。後來居民漸多,形成村落,就以沙河口為村名。此沙河口名稱由來。



甘井子


清初是大連灣北岸一個漁村,名為黃山嘴子。當時居民飲用的井水都是鹹水,後來在後來523廠地方打出一眼甜水井,取其甘甜之意就叫甘井子,之後就當作村名。1945年11月甘井子區政府成立。


Square!(斯怪兒)—廣場


這可是咱大連的一大特色啦~


並且呢


大連還是亞洲擁有廣場最多的城市之一


大大小小的廣場有上百個呢!


那麼,它們的名字有怎樣的故事呢?


友好廣場


好廣場始建於帝俄國租借大連時期,日本租借時期稱西廣場,50年代為了紀念中蘇友好而更名為友好廣場。



中山廣場


中山廣場原名「聖德公園」,1954年,市政府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將其改為「中山廣場」。




奧林匹克廣場


大連奧林匹克廣場是為紀念大連建市百年,弘揚奧林匹克精神而建的廣場,建成於1999年,是大連建市100周年的獻禮工程,如今成為大連一道亮麗的風景。



三八廣場


三八廣場初建於20世紀20年代的日本租借大連時期,當時的三八廣場叫「朝日廣場」。1946年,「朝日廣場」改名為「朱德廣場」,後周恩來到大連視察時,提出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的名字不宜用於命名城市道路,又為了幾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因而改名為「三八廣場」。


其實在有著百年歷史的大連


每一座建築


每一片湖海


每一條街道的名字


也都隱藏著不同的故事


在看似簡單的幾個漢字背後


有的藏著這座城市的起源


有的暗示當地環境和特點……


五五路

五五路於1909年開始建設,1949年以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改名為五五路。



五惠路


日本租借時期,五惠路還是一條土路,1950年建成了水泥路,取武漢街、慧中街首字命名武惠路,後演變成五惠路。



周水子


據記載,康熙年間,周姓人家由山東遷入今周家街一帶,建立周家屯。而周水子一帶常年有積水,故名臭水子,後引水入海,流經周家屯,故稱周水子。



車家村


車家村原為車家屯,後日本租借時期,將車家村改為車家台。解放後,大連地名去殖民化,就變成了今天的車家村。


寺兒溝


寺兒溝在大連本地人嘴裡變成了"刺兒溝"。1880年,清軍在旅順招工人修軍港,造就了一批熟練工人,他們就住在旅順水師營附近的寺溝。後來,沙俄租借大連,修港建市,僱傭了許多中國勞工,其中一批熟練工人就是來自旅順寺溝的工人。他們住在大連港東邊,別人問他們是哪裡人,他們就說是寺溝人,人們現在說的"寺兒溝"是"寺溝"的口語化音。



天津街


天津街一名始於1949年,有人說是源於此地住戶多是天津人。推測並不是正解,就像上海和青島都有大連路並不是因為那裡住著大連人一樣,應該是取「天津衛」上古繁華之意。



工人村


因當時居住的村民多為附近工廠的工人,因此這一帶被老大連人統稱為「工人村」。


春柳


春柳,顧名思義,有蒼天古柳。今中國人民解放軍區大連第七干休所內原有三顆紅柳樹,故稱這一帶為三春柳,後僅剩一顆柳樹,因而改為春柳。



侯家溝


侯家溝這地方有300多年的歷史,其歷史要遠遠大於它的名氣。它的名字與姓氏有關,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那時侯氏祖先侯世秋從山東即墨縣帶著妻兒闖關東,來到這安家落戶,成了這裡的大戶,於是便以姓命名,叫做侯家溝。



青泥窪


昔日這裡是一片淤泥海灘,從海上向陸地看,呈青烏色,故稱「青泥浦」。唐貞元十七年,宰相賈耽所著《道里記》一書中有記載,「登州東北海行……北渡烏湖海 (今城隍島至旅順老鐵山)東至都里鎮(今旅順口)二百里,東傍海,過青泥浦。」後來由於山洪衝出的窪地常年蓄水,「青泥窪」的名字被叫開了,成了漁民賴以生存之地。



馬欄子

在甲午戰爭的地圖上,這個地方叫做馬蘭村。每逢四五六月份,這裡漫山開著灰蘭色的馬蘭花,所以當地的村民們將這裡稱為馬蘭村。在日本租借時期,這裡的第二任村長上任後,村子裡的居住人口越來越多,後來,他經過查閱清朝字典時發現,字典中蘭花的「蘭」與「欄」基本上是通用的,於是便將「馬蘭村」更名為「馬欄子」,一直沿用至今。



革鎮堡


明《金州衛山川地理圖》中便記有「棘針堡」,「棘針」是蒙古語「圪(ge)針」的轉音。所以說,早在元朝時期,革鎮堡已經存在了。滿語有不少辭彙源自蒙古語,如「葛針」就是荊棘之意。清朝,「棘針堡」改叫「葛針堡」。1905年,日本殖民者建鄉會,將葛針堡改名為革鎮堡。



劉家橋


由於春柳周圍的街市興旺,也就向北影響了劉家橋。劉家橋大部分是農田,有條大水溝,來往行人不便,有一戶姓劉的人家出錢修了一座木橋,於是人們稱它為劉家橋。劉家橋興起了街市後,大水溝也給填平了,木橋拆了,但是地名仍叫劉家橋。



七賢嶺


七賢嶺原名「七腦瓜」,是從旅大南路東南,凌水河口至南河河口段的黃金海岸,東北到西南走向依次排列的七座小山頭,依次排列叫"「大腦瓜、二腦瓜、三腦瓜、四腦瓜、五腦瓜、六腦瓜、七腦瓜」,遠眺七座小山頭,神似七位賢才聖人的腦子瓜,故名謂之「七腦瓜」。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因覺「七腦瓜」地名有點不雅,故以 「七腦瓜」和「賢才聖人」的首字聯名,得「七賢嶺」之名。


香爐礁


香爐礁之前是一個海邊,因一戶人家做香爐(用於燒香拜佛)而得名。還有另有一說法,香爐礁名稱源於大連造船新廠(現大連船舶重工)海邊一塊高達15米的礁石,其形狀像香爐而得名。1973年,船廠修建船塢時,高大的「香爐礁」被炸掉,只留下了今天這個耐人尋味的名字。



東關街


東關街早在俄日佔領時期是中國人居住區,中國人去日俄區域需要過關卡,東關街在關卡以東,被中國人稱為東關街,久而久之,成為固定的地名。



看了這麼多關於大連地名的由來


你是否對這個北方城市


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


| 圖片來源網路


| 文章由大連行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連市旅遊局 的精彩文章:

TAG:大連市旅遊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