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城池被攻破時,為何多數為守軍選擇突圍,而不願意巷戰?

古代城池被攻破時,為何多數為守軍選擇突圍,而不願意巷戰?

原標題:古代城池被攻破時,為何多數為守軍選擇突圍,而不願意巷戰?


我們經常在歷史故事中看到這樣的畫面:在城牆還沒被攻破時,守軍往往會拚死守城,並期待著外援到來。但當城池被攻破後,守將往往會選擇突圍。


那麼,當城池被攻破時,為什麼守軍大多不選擇巷戰進行決死一拼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今天用兩個比較客觀的歷史事件來做對比。

睢陽之戰:寧死不屈的決死之戰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巷戰事件叫「睢陽之戰」,該戰役發生於安史之亂期間,指揮官是時任七品芝麻官的張巡。他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但是讀過一些兵書,可命運偏偏就把張巡推到了戰爭的前沿陣地。


公元757年初春,洶湧而至的10萬叛軍將睢陽團團包圍,張巡與許遠在無糧草、無救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甚至與敵人進行巷戰。在短短10個月時間裡,張巡與叛軍交戰數百多次,並利用各種計謀使得敵軍傷亡慘重。儘管這一戰有效地阻止了叛軍南犯之勢,保住了當時唐朝最後的支柱——長江流域。但是,這一戰的代價也是巨大的。



由於敵軍切斷了糧道,使得糧食無法運送進城。依靠著存糧,他們堅持到了第七個月,就開始只能靠吃樹皮和茶紙充饑了。到了第十個月,城裡所有能吃的東西幾乎全部被吃完,他們只能對著自己人「開刀」,張巡甚至親自帶頭殺了自己的妻子,煮熟分給大家。

儘管如此,睢陽依然沒有守住,被敵軍攻陷後,10萬軍民全數被殺。

昆陽之戰:奇襲突圍,反敗為勝

而同樣是被敵軍包圍,「昆陽之戰」的主角劉秀選擇了突圍。


公元23年,敵軍統帥王邑帶著數十萬精兵將昆陽團團圍住,並放出豪言:「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邪!」面對這洶湧而來的敵軍,此時劉秀的手下也不過3000騎兵,加上漢軍和一些零散部隊,加起來也不過1萬餘人。與敵軍數十萬精兵相比,相差甚遠。


在戰役開始時,有人提議:「敵我雙方差距太大,不如各自回家死守一片區域。」但這一想法被劉秀斷然拒絕:「如今我們糧草不足,城外又有精兵包圍,如果集中力量強勢突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發。如果各自為戰,昆陽必定失守,到時候必然被敵軍各個擊破。」


▲劉秀影視形象


而後,劉秀率領著大家一邊堅守城池,一邊找機會積極出城反擊、突圍。最終,劉秀終於借著王邑的大意,找準時機率領3000敢死之士出城衝擊敵陣,以博得戰機。


此時,王邑自認為勝券在握,對於劉秀的突圍不以為意。可誰知經過這番衝殺,王邑的軍隊反而被劉秀衝散,王邑的手下大將王尋還被一刀斬殺了,新軍頓時軍心大亂,落荒而逃。此時,在昆陽內的漢軍見劉秀等人衝破新軍戰陣,也大喊衝殺之聲,衝出城門。一時間,新軍被城裡城外雙向夾擊,一下就慌了神。



其實,新軍大多本是普通老百姓,受到王莽政權的壓迫才來充軍,如今一見這陣勢立刻丟盔棄甲、繳械投降。當時,恰好又趕上暴風雨天,大雨傾盆而下,數萬精兵因掉落水中而溺水身亡。最終,王邑只能帶著數千殘兵一路逃回洛陽。

此戰之後,起義軍又迅速攻破洛陽、長安,並最終推翻王莽統治。

總結

同樣是被圍城,張巡選擇巷戰,最後因糧草不足只能人吃人維生,最終還是以戰敗告終;而劉秀選擇主動反擊、突圍,最終卻大敗十萬敵軍,其中差距可見一斑。


在冷兵器時代,防守方利用城池可以作出很多防禦措施,但是如果城池都難以堅守,說明攻守兵力相差甚遠。那時候沒有AK-47,也沒有手雷炸彈,就算選擇巷戰也不過是一命換一命。倒不如一鼓作氣,拚死博上一把。即便不能像劉秀這般好運,起碼還有可能衝出重圍,博得一線生機。


參考資料:

1、《昆陽之戰:帝業之始》(彭治國)


2、《睢陽之戰》(王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協虎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捷克式輕機槍到底多強?為何日軍寧死都要扔掉自己武器去搶奪它?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