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慾去盡,天理流行

人慾去盡,天理流行

人慾去盡,天理流行

作者:蘇樹華

(一)陽明先生所說的「人慾」

所謂人慾,即是自性的習氣、污染、掛礙、固執。凡夫的思想與行為,幾乎全是在習氣的驅動下而進行的,也是為了滿足習氣的取捨而進行的。這個「習氣」,就是陽明心學要格的心物,就是陽明心學要去的人慾。陽明心學的「去人慾」,並不是要去掉人的衣食住行、男婚女嫁等社會生活,而是要消除那些控制著人們的習氣,回歸良知,恢復天理,所謂格物致知是也,所謂克己復禮是也,所謂熄滅貪嗔痴是也。

陽明先生雲「滅人慾」,佛家雲「度眾生」。其實,滅人慾就是度眾生,度眾生就是滅人慾。度眾生不是度無量的生命個體,而是度人們的自性眾生,亦名習氣。惠能大師云:「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儘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1]。度盡自性眾生,滅盡自性人慾,方得成佛,方得成聖。

古聖先賢,建立教化,旨在化習氣、複本真,或曰古聖先賢,建立教化,旨在滅人慾、歸天理,恢復自性的本然清凈,恢復自性的本然光輝。

陽明先生所說的這個「人慾」,也可理解為小我,以及圍繞著小我而展開的思想和行為。放開胸懷,廓然大公,如此心狀,便是「去人慾」的功夫,便是「存天理」的作為,所以陽明先生說「去人慾就是存天理」。

(二)陽明先生所說的「天理」

陽明先生所說的「天理」,人們對它有很大的誤會,以為這個「天理」,是一個猶如上帝一樣的人格精神,或絕對意志,是人類與萬物的最高統治者。其實不然,陽明先生所說的「天理」,它既不是宗教意義上的「上帝」,也不是邏輯意義上的「道理」,也不是任何一種「觀念」,他只是這個良知心體,佛家謂之妙明真心,或曰無相真心。

「天理」的「天」,從「一」,從「大」。一者,獨也,絕對也。大者,太也,源頭也。所以說,這個「天理」的「天」,就是指包羅萬有的「一」。獨一無二,名之曰「一」。包羅萬有,名之曰「大」。合其總義,便是獨一無二,包羅萬有。這個獨一無二、包羅萬有的,便是儒家聖賢所說的「天」,而不是宗教偶像的「天」,也不是自然現象的「天」。

「天理」的「理」,不是「主觀」意義上的「道理」,也不是「客觀」意義上的「規律」,而是事相的「理體」。《大學》云:「事有本末,物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萬事之本,萬相之源,便是這個「理體」,便是這個「道體」。佛家所說的「理事不二」,便是「體用不二」,便是「體相一如」。理即體也,事即相也。

陽明心學的「天理」,即是源頭、本源、本體之義,是一大無外的絕對理體,是遍含萬有的妙明真心。陽明先生云:「『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2]窮理即是窮盡理體,即是徹悟理體。徹悟了理體,便是明了明德,便是知了天命,便是知了天理,佛家謂之明心見性,亦名花開見佛。其實,見性即是見佛,見佛即是見性,即是見這個事相的理體。

人人皆有這個理體,然而,未必人人識得這個理體。我們的「思想」不是這個理體,我們的思想只是這個理體的現相。如果我們的思想是這個理體,那麼,我們在無思無想時,豈不是無了這個理體?可是,當我們無思無想時,這個理體,這個妙明真心,他依然見聞覺知,了了常明。可見,這個良知心體,是個「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的恆常妙體,他不會隨某事的生而生,亦不會隨某事的滅而滅,他是一個了了常明的無相真心,亦名妙明真心。聖人之學,明乎其心。學問之道,先立乎其大,故《大學》開章明宗便提出個「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要人明乎這個良知心體,就是要人明乎這個天理良知。

(三)莫向心外求天理

莫依靠現相,現相不可靠。何以故?過去的現相,已經過去,不可得。未來的現相,還未到來,也不可得。現在的現相,剛說現在,已成過去,也不可得。現相是生滅的,天理是永恆的。明了天理,致了良知,見了自性,見了彌陀,於事事物物上做個誠意正心的功夫,恢復良知的純然無雜,這時,便是止於至善的境界,便是天下太平的境界,便是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佛家稱為凈土世界。佛家也說,凈土世界,不在心外,十方萬相,盡在心中。包羅萬有的這個妙明真心,便是陽明心學所說的天理。

明得此心,致得此知,更須應緣發用,全彰自性的光輝,這便是親民,這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朱熹的「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向事事物物上求其理」,只是個外求之學,與道相乖,徒然自惑。至於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那也是他認知上的烏托邦。朱熹說: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3]

朱熹的這段話,看似很有氣象,實則是龜毛兔角,即使聖如孔子,也不能「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今日科學,諸多領域,各有其獨特內容,憑一人之生命,豈能知得盡?從古到今,無有一人而知曉了萬事萬物的全部道理,除了看著自己已經知曉的全部道理之外,就再也無事可做了,再也無須知曉了。朱熹「即物求理」「豁然貫通」之說,只是他認知上的烏托邦,自欺欺人,貽害千年。

陽明先生直指明德,直指良知心體,他說:「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者得之。」[4]可見,《大學》的至善,是回歸良知後的純然境界,而不是世俗意義上的盡善盡美。

(四)天理流行

世間萬象,瞬息萬變,相上求至善,正是尋聲逐色,痴狂外走。聖賢之學,乃去人慾、致良知之學,乃破執著、明心性之學。良知之極處,心性之本然,是名至善,亦名太平。到得這裡,天地萬物與我為一,正是孔子「從心所欲」的人生境界,也是《大學》止於至善、天下太平的人生境界。

明德即心體,亦名良知。親民是格物,亦名去人慾。至善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是「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亦名天下太平,亦名大同世界。這個天下太平,這個大同世界,不是客觀意義上的「君子國」,而是心性意義上的「至純至真」。

忠孝仁信,一切萬德,皆良知的發用,皆良知的光輝。良知的發用,良知的光輝,豈能離了良知而獨存?猶如燈光,此是燈體的光輝,豈能離了燈體而獨存?猶如鏡影,此是鏡體的光輝,豈能離了鏡體而獨存?清凈的鏡體,妍來現妍,媸來現媸,萬相齊來,盡現無餘。良知心體,隨緣發用,亦復如是。飢來便食,飽來便止,冷來添衣,熱來減服,識得心體,事上無滯,是名無私。若人識得心體,合得心體,則衣食住行,送往迎來,皆是良知心體的本然光輝,事父自然是孝,事君自然是忠,交友自然是信,治民自然是仁。若人不識良知心體,一味地追逐事相,執著在事相上,糾結在事相上,這樣的迷體逐相,即使糾結在忠孝仁信上,那也是個污染,那也是個人欲。真正學人,不受相惑,凜然一覺,盪盡一切。常常如此,便是格物的功夫,便是去人慾的功夫。人慾去盡,糾結格盡,這時,天理良知,純一無雜,隨諸萬緣,起諸妙用,是名人慾去盡,天理流行。

天理,或曰良知心體,或曰妙明真心,是一切德相的根源。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百般作用的主人公,只是這個天理。若無這個天理,若無這個妙心,誰來事父?若無這個天理,若無這個妙心,誰來事君?乃至交友治民,一切作為,皆是這個天理的作用,皆是這個妙心的作用。所以,孝之理,不要到父上去找。忠之理,不要到君上去找。信之理,不要到朋友上去找。仁之理,不要到民上去找。忠孝仁信,一切德相,皆是這個天理的作用,皆是這個妙心的作用。

天理妙心,光明透脫,應一切緣,成一切用。識得此理,融入此理,此理即我,我即此理。或曰識得妙心,融入妙心,妙心即我,我即妙心。到得這裡,天理及萬物,儘是諸人自己,或曰妙心及萬相,儘是諸人自己,是故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莊子曰「萬物與我為一」,佛家曰「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到得這裡,諸人的當下,便是一個「人慾滅盡,天理流行」的大同世界,便是一個「眾生度盡,法界同真」的凈土世界。這裡所說的世界,不是指具有特定疆域的物理世界,而是指廣大無邊的妙心世界。

若人不識天理,追逐幻相,住著幻相,便是背道而馳、捕風捉影的痴漢。陽明先生雲,只是個戲子扮相,扮得惟妙惟肖,那也不是「本真的自己」。何以故?落在孝相上,則孝亦非孝,而是污染,也是人慾。落在忠相上,則忠亦非忠,而是污染,也是人慾。落在仁相上,則仁亦非仁,而是污染,也是人慾。落在信相上,則信亦非信,而是污染,也是人慾。總之,落一切相,即一切污染,即一切人慾。人慾即污染,污染即人慾。若也識得這個天理,融入這個天理,則一切事相,皆是天理的德相,皆是天理的莊嚴,天理萬相,一體如如,當下便是一個至善境界,當下便是一個太平境界,當下便是一個極樂世界,當下便是一個凈土世界。

問曰:遍境是相,如何不落?

答曰:識得這個天理,以天理為自己,或曰識得這個本覺,以本覺為自己,或曰識得這個自性,以自性為自己,或曰識得這個良知,以良知為自己,皆是同義。天理即妙心,妙心即天理。以天理為自己,發一切用,現一切相,皆成天理之妙用,皆成天理之莊嚴。這個天理,這個妙心,光皎皎,赤裸裸,本無污染,本無人慾,只因百姓不知,故將某相作自,其餘諸相作他。自他相對,相互纏縛,故稱娑婆之苦。古德有雲,「先立乎其大」。大者,根本也,良知也,多彩生命之本源也。若不立乎其大,而欲解脫纏縛,則終歸是「夾路桃華風雨後,馬蹄無處避殘紅」。若也見得這個天理,融入這個天理,這時,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何處有殘紅?



[1]《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四頁上。

[2]《王陽明全集》

[3]朱熹註:《大學章句》。

[4]《王陽明全集》

人慾去盡,天理流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借事明理,緣相悟心
真心無邊,大道無形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