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華為云:一個在技術創新路上奔跑的「追光」少年

華為云:一個在技術創新路上奔跑的「追光」少年

「他們嘲笑哥倫布,他們嘲笑富爾頓,他們嘲笑萊特兄弟,但他們也嘲笑小丑。」

——Carl Sagan ,《布魯卡的腦》

蘋果不是手機的發明者,當蘋果推出iPhone時,遭到了Palm和諾基亞的嘲笑。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而且大錯特錯。

歷史總是反覆上演,當2017年,華為宣布成立Cloud BU,外界和同行一片質疑聲。如今,看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後,華為雲的飛躍式發展有多驚人:

截至2018年9月底,華為雲已上線18大類 128個雲服務,以及SAP、HPC、IoT、安全、DevOps等60+通用解決方案,製造、電商、遊戲、金融、車聯網等80+行業場景解決方案。華為雲IPV6解決方案已上線。同時,華為雲收入也同比增長了700%,僅2018年上半年,雲市場新增上架應用872個,基於對華為雲的信賴和認可,眾多客戶選擇將核心業務放在華為雲上。

「向優秀者學習,並逐步超越他們。」沒有所謂成功的捷徑,這就是華為雲一路走過來的真實寫照。如果非要總結的話,可以歸結為兩個「堅持」: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和堅持「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之路上的「追光者」

「技術改變世界。」這是很多技術從業者的信仰,而信仰之下,要保持「飢餓」,也要耐得住寂寞。

在華為一直從事研發工作19年,目前任職華為雲BU CTO的張宇昕,從進入華為公司作為研發工程師開始,目前負責雲BU整個的技術和研發。華為30年的技術創新之路,他是其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而這些技術創新,讓華為雲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促成了華為雲得以飛躍式發展的助燃劑。

華為雲BU CTO 張宇昕

「我們的技術準備提前3-5年是常態,甚至於5-10年都在做技術準備。」張宇昕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18(HUAWEI CONNECT)上接受採訪時表示。

據他透露,華為公司的技術創新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基礎技術的創新。就是通用的技術創新,圍繞計算機的基礎技術(晶元、硬體、操作系統、資料庫)展開,沒有明顯的行業特徵和屬性。在大會第一天上午重磅亮相的兩款AI晶元,就是華為在基礎技術創新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例證。而華為在AI上的能力,要比華為雲BU的故事線早許多。 2012年6月,華為正式成立諾亞方舟實驗室,是華為正式投入AI基礎研究的一個最鮮明信號。那時開始,就進行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研究、管理AI的技術合作、識別AI主要應用場景和需求管理等。「 我們用OCR的技術來處理自己的工程交付文檔,我們每年是數百萬篇,上億頁。過去來了一個新人或者新項目,我不可能從這麼浩瀚的文檔裡面找出來有經驗的參考,現在用AI的技術,就很方便得獲取過去的經驗了。」張宇昕說。

第二類是面向未來的技術創新。這些技術可能還沒有進入到華為的生產和研發領域。筆者了解到,在華為內部號稱「三代戰略」,即應用一代、開發一代和研究一代。能在市場上看到華為產品和服務都是應用一代,」開發一代「的有些東西是不會拿出來講的,而」研究一代「就更為神秘,甚至公司不同部門之間也未必知道。華為雲BU產品副總裁Jason Wu的工作地點為華為西雅圖研究所,類似這種海外研發中心在全球有幾十個,這些研發中心有針對產品的開發,而大部分是針對未來的一些超前的技術研究。「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下面的部分是非常大的。」張宇昕透露。

第三類是是面向客戶場景的技術創新。2011年華為由單一運營商業務拓展到企業和消費者業務,使得華為形成了「端、網、雲」協同的優勢。經過幾年的時間,在中國的企業市場已經成為第一的地位,在全球也是主要的玩家,所以華為在主要的行業裡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張宇昕隨後通過舉例來闡述這一觀點:「比如,金融行業對於高可靠、安全的能力要求,這些在實驗室裡面是體會不到的,只有跟客戶不斷地進行聯合的創新,不斷地跟客戶進行交流和迭代,這樣才能夠理解客戶的要求,從而突破這一類的技術。很多互聯網客戶選擇華為雲,我們基於Intel V5的計算實例性能達到業界領先,能幫助互聯網客戶提性能,支持客戶的高峰流量能夠平穩渡過,這也是面向客戶場景經驗的積累。「

不論是過去30年所積累的軟硬體技術能力,還是在運營商領域積累的網路方面的經驗,抑或是在行業里的經驗,還是哪怕基於終端消費者客戶的經驗,對於華為雲來說,都是必要的沉澱和鋪墊。「越是上層的創新,我們認為叫做一個互動式、迭代式的創新。越是底層的技術,越是需要有耐心、越是需要有長期的投入。」

賭贏Cloud2.0時代

我們習慣以像「用水用電」一樣便利來形容雲的按需使用、按需付費的特點。「在Cloud1.0時代,雲計算更多是以「底層的資源」的角色所存在的。在張宇昕看來,Cloud1.0時代的技術關鍵字可言總結為:分散式、自動化、大規模彈性。Cloud2.0時代,與Cloud1.0相比具有明顯的特徵:

第一,企業開始上雲,尤其是企業的關鍵應用上雲。「相比過去雲僅應用於個人娛樂和消費領域,Cloud2.0時代,雲進入了生產領域。進而給雲服務提供商帶來的挑戰是,如何對企業上雲的關鍵應用進行支撐,對於企業應用的數字化、智能化如何支撐?

第二, Cloud2.0時代,即便是傳統的互聯網應用,我們也能看到了很多變化。過去十幾年,互聯網廠商依靠流量紅利的成長的模式走向了」天花板「,在Cloud2.0時代,新的互聯網業態的核心是從流量紅利變成數據紅利,Cloud 1.0時代通過流量來堆規模已經玩不轉了,要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由此帶來了技術和全系統架構的變化。

第三,無論是企業應用還是互聯網應用都要智能化,如何讓智能的應用做得更簡單,性價比更高,讓大家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這也是在Cloud2.0時代在技術領域遇到的挑戰。

簡而言之,隨著企業應用雲化以及應用智能化,需要更加專業的雲基礎設施,相對於Cloud1.0時代軟體的創新,Cloud2.0時代要更進一步,晶元和硬體創新將是常態。雲服務商也將從資源型服務轉向能力型服務。

全棧能力,行勝於言

這兩年,雲市場上開始流行「全棧」的各種說法。

事實上,在Cloud2.0時代,晶元、硬體、軟體全棧協同的雲服務提供商,將成為雲原生企業與有互聯網業務訴求的中大型企業更優的選擇,而晶元與硬體的創新,是雲服務提供商的基礎能力與基本保障。華為公司副總裁、雲BU總裁鄭葉來曾經用「水桶式競爭」來描繪全棧的技術與創新競爭,因為從晶元開始、到硬體、軟體、網路到應用,缺了一塊「木板」都會讓「水桶沒水」,也就不是所謂的全棧了。

需要把一個個點的創新連成線,把線再織成面。當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HC大會上激動地發布兩顆「宇宙最強」AI晶元時,相信「捏一把汗」的不止NVIDIA等晶元廠商,還有不少雲服務商。而隨後,徐直軍宣布發布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的時候,這個「大招」殺得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我們推出了AI晶元後,結合華為雲軟體的技術(如虛擬化、容器),我們就打造了普惠AI的虛機實例和容器實力。這些技術出來以後,就能實現計算實例對於AI處理器的共享,之後,就可以充分提升AI處理器的利用率。這些技術綜合起來,能夠大幅降低AI使用單位成本,讓大家用得起,再結合華為雲在AI平台上所提供的演算法能力,以及全鏈條AI開發的環境。讓AI的應用開發更簡單。那時候,就能夠引發AI應用的井噴,讓AI進入到各個行業裡面去,這才是普惠AI的價值。」張宇昕說。

AI普惠,讓筆者看到的是一種向善的力量。技術創新能改變世界嗎?也許對於華為雲來說,絕不僅僅是信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極數碼 的精彩文章:

苗寨里的傳統老手藝,如何在互聯網時代重煥生機?
2018 ROG信仰盛會 華碩電競主板閃耀全場

TAG:天極數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