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寬厚仁人·冷血多疑:漢代帝王的多重性格!

寬厚仁人·冷血多疑:漢代帝王的多重性格!

原標題:寬厚仁人·冷血多疑:漢代帝王的多重性格!


冷血多疑性格的形成源於權力慾望過於強烈,帝王總是疑懼被人竊據權力。一旦朝中大臣,或者同姓子侄有強大的趨勢,便殘忍的打壓甚至誅殺,為了維護權力更是可以置父子親情於不顧。此外也與作為儲君時地位朝不保夕有關。皇帝這個貴極人寰、富有天下的位子,古往今來,引無數「英雄」為之爭奪廝殺,其中也包括兄弟侄子之間的骨肉相殘。


雖然從西周開始,就確立的王位的繼承原則,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賢」的嫡長子制,但據楊鴻年、歐陽鑫所著《中國政治史》統計,西漢以嫡長子身份即位的僅有三位,即漢惠帝、漢元帝、漢成帝。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太子與老皇帝政見不一,老皇帝愛有所移。如劉邦寵幸戚夫人,移愛於劉如意,如不是商山四皓出面,劉邦險些廢掉仁弱的太子劉盈。這種狀況下,太子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過日子。童年的壓抑生活對人的性格形成有極大關係,容易造成多疑、猜忌,沒有安全感的性格。

秦代二世而亡的慘痛教訓,使漢帝深刻的了解到必須以王道治天下,以防止重蹈覆轍。春秋時期的孔子既己提倡「為政以德」的施政方針,認為統治者要愛護百姓、愛惜民力。無獨有偶,與孔子同時期的管仲也有類似的思想,《管子·形勢解》有雲:「人主者,溫良寬厚則民愛之」。



作為一國之君必須有胸懷天下的氣魄,能容忍異己之言;不拘泥於繁文褥節,不管是對待曾經的敵人,還是黎民百姓,都要以寬厚仁愛之心待之。馬基雅維利也認為「每一位君主都一定希望被人認為仁慈,而不是殘酷」。「人之初,性本善」的規律同樣適用於封建帝王,這樣一來封建帝王性格既寬厚仁人又冷血多疑。


劉邦初入關時,秦王子嬰投降,劉邦並沒有處死子嬰,而是將他交給隨行的官員看管,寬容的對待曾經的敵人。面對滿目瘡咦的咸陽城,劉邦還軍霸上,以免擾民,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劉邦約法省禁,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獲得農民的大力支持,為成就帝業奠定了基礎。



劉邦的仁愛之心對部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楚漢之爭時紀信在危難時刻假扮劉邦,謳騙項羽,為劉邦順利逃脫爭取了時間,而自己卻被項羽烹殺。更可貴的是年逾花甲的王陵之母,為使兒子安心侍奉劉邦,毫不懼色地死於項羽的刀兵之下。墳下之戰項羽自則,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漢王為發喪,泣之而去」。


漢五年夏,劉邦下詔,將在亂世中因飢餓賣身為奴裨的百姓免為庶人,恢復他們的自由之身。漢十二年劉邦路過沛縣,父老留飲,劉邦回答道:軍隊人數眾多,恐怕會超出父老的供給能力。不願過多的打擾鄉親,顯示出對家鄉人民深厚的體恤之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遍施仁義的劉邦最終戰勝了殘暴的項羽,在祀水之陽即位稱帝。



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在榮陽僵持之時,項羽虜獲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趕緊投降,否則烹殺太公。劉邦竟然面不改色,答道「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兩漢最重孝道,而劉邦為了爭奪天下,是可以出賣父親,置父親生死於不顧的。


劉邦對子女的薄情冷血也是如出一轍,成皋之戰失敗後,劉邦在突出重圍單車逃跑過程中,為加快馬車速度,竟然三次將自己的兒女推下車去,幸虧被夏侯嬰一次又一次的救起。俗話講「虎毒不食子」,劉邦的冷血毒於虎狼。

劉邦稱帝後,異姓諸侯王憑藉著戰功、資歷在漢王朝中佔據了顯赫地位,並有實力與中央分庭抗禮。劉邦對此極為惶恐,為保證仁弱的惠帝順利即位,劉邦對異姓諸侯王大開殺戒。至劉邦死時,先後分封的八個異姓王中,有七個被除滅。剩下來就只有一個地處南方的小國一一以吳芮為王的長沙國了。



角色轉變為帝王的劉邦,不復當年與群臣浴血奮戰的沛縣無賴,共同打天下並不意味著共享天下,劉邦對老父兒女尚且薄情冷血,鏟滅諸侯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劉邦的做法與馬基雅維利的理論可謂異曲同工,倘若他們處於同一時期,必定會惺惺相惜。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寫道:


「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君主,不能夠實踐那些被認為是好人應作的所有事情,因為他要保持國家,常常不得不背信棄義,不講仁慈,悖乎人道,違反神道。」


劉邦多疑的性格也讓臣下深受心理的創傷與煎熬。楚漢之爭結束後,劉邦雖然力排眾議,肯定蕭何「功第一」,並認為蕭何在「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方面有過己之才,但劉邦對蕭何也是充滿了狐疑與猜忌。史載劉邦對蕭何的猜忌有三次:



第一次是楚漢之爭時,劉邦多次派使者慰問留守後方蕭何,擔心蕭何在後方篡位奪權;第二次是蕭何協助呂后誅殺韓信之後,劉邦派五百士兵名為守衛相國,實際是監督蕭何;第三次是英布叛亂,劉邦親征途中多次派使者詢問蕭何的動向,迫使蕭何為了自保而不得不採取「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的策略。後來由於蕭何為民請地,劉邦將蕭何下獄。在性格多疑的劉邦看來,壓相的職責就是為皇帝擔待罪名,蕭何為百姓請地,是討好民眾、與皇帝爭功,而不是替皇帝分憂。


漢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最為後世稱頌的就是他的寬厚愛人。文帝即位不久就下詔有關部門關懷照顧社會弱勢群體,指出「方春和時,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樂,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陷於死亡,而莫之省憂,為民父母將何如?」


文帝駕崩前遺詔天下吏民出臨三日即可脫掉喪服,將服喪期縮短為三十六日。因為他認為「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擔憂蒸蒸萬民因服國喪導致家破人亡。相比較其他帝王「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的繁瑣喪葬禮儀,文帝的愛民之心日月可鑒。


文帝的施政方針也處處蘊含著仁政的氣息。他廢除和改革了「收帑諸相坐律」、「誹謗妖言」、「肉刑」三法,贏得了民心。對待外敵文帝也以寬厚之義感召,南越尉佗自立稱帝,文帝派人重修尉佗先人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尉佗的堂兄弟們賞賜官職與財物,促使尉佗因愧疚去掉帝號,並願長為大漢藩臣。吳王劉溟詐病不入京朝見,文帝賜他几杖,允許不朝。


張武收受私財,文帝知道後更加賞賜他,以感召令其悔改。寬厚仁人的漢文帝既是一個明君,又是一個智君,懂得如何在達到目的的同時,不傷害臣子的自尊。寬厚之心不僅僅是能寬恕別人的罪行,更是能設身處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達到雙贏的結局。


「金無赤金,人無完人」,英明如文帝也有多疑的帝王通病。代王劉恆在被漢廷諸臣迎立為帝時,內心充滿了猜疑、畏懼。郎中令張武等認為漢初功臣集團與地處代地的劉恆沒有君臣之誼,且該集團多軍事官僚,慣使詐謀,這就使劉恆產生了疑懼心理。



為了冰釋劉恆對中央官僚的猜忌,功臣集團首先以曾為代相的張蒼為御史大夫,其次派周勃在渭橋與劉恆會晤,以加強雙方的理解。然而,代王劉恆及臣下將此非正式場合的會晤,當做功臣集團對其尊嚴的蔑視。自古帝王之位都是令人垂涎不己的,劉恆面對俯拾即得的權力,沒有驚喜失措,而是在冷靜地權衡利弊得失之後才做出決定,由此可見其多疑性格。


武帝時期朝廷諸臣對晁錯被殺深表同情,多致力於彈勃諸侯王的過失和罪過,甚至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諸侯王因此苦不堪言。武帝得知諸侯王尷尬無奈的處境後,廢止了有關官吏檢舉諸侯王不法行為的文書。雖有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鑒,武帝還是難以割捨兄弟之情,對諸侯王施行優侍的恩惠。


漢武帝一生巡遊頗多,一次微服私訪夜至柏谷,投宿在一家小店,店主人懷疑武帝一行是強盜,於是召集年輕後生,準備將他們抓獲。店家女主人獨具慧眼,制止了丈夫的魯莽行動,並殺雞招待武帝。武帝回宮後,詔令賞賜女主人千金,並封店主為羽林郎。由此可見,武帝是寬厚豁達的性格,絕非睚眥必報之人。



河間獻王劉德,史稱其修學好古,是武帝唯一一位有德有才、卓爾不群的兄弟,據《西京雜記》載:「河間獻王德築日華宮,置客館二十餘區,以待學士。自奉不逾賓客。」劉德的賢能引起武帝的非難,在劉德朝見時,武帝對他說:「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武帝此說無異於明言劉德有野心,劉德明了自己受到了武帝的猜疑,除了縱酒等死外別無他法。於是年僅四十,正當年富力強之時的劉德在朝見武帝當年的正月即辭世。


伴君如伴虎,帝王的一句話就能決定臣子的生死存亡,雖然劉德並無政治野心,招徠文學賢士只因生性好古,但在武帝看來性質與文王儲士滅商一樣。帝王的冷血多疑性格絕不允許有覬覦皇位的力量存在。

文治武功雙全的漢宣帝雖然長自民間,但深諳帝王寬厚之術。西漢朝今文尚書學「大夏侯學」的開創者夏侯勝為人正直質樸、平易近人、待人和藹,有時與宣帝論道時直稱皇帝為「君」,或在皇帝面前直呼別人的表字,這些都是不敬之罪,而漢宣帝卻認為夏侯勝不拘小節,也因此而親信他。



有一次,夏侯勝覲見漢宣帝,出宮後將漢宣帝講的話說給別人,漢宣帝知道後責備夏侯勝,夏侯勝說:「陛下所言善,臣故言之。堯言佈於天下,至今見誦。臣以為可傳,故傳耳。」如若夏侯勝此言出現在秦皇漢武時代,恐怕己人頭不保,宣帝卻能寬容的對待他。


漢宣帝即位後對廢帝劉賀一直心存芥蒂,懷疑其有不臣之心,於是暗命山陽太守張敞監視劉賀,奏報劉賀的起居行止,寫明他被廢黯後的反應。宣帝得知劉賀縱容守墓宮女互相爭鬥,及宮人病痛不予醫藥後,確信劉賀是一個無政治野心的庸才後,對他的猜忌之心才消逝。


漢成帝為太子時,定陶王劉康自幼受到元帝寵愛,長大後德才雙馨;他的母親傅昭儀也得元帝寵幸,兩人幾乎取代了皇后及太子之位。公元前33年,成帝即位後遵照先帝意願,寬厚優待劉康異於其他諸侯王,給予的賞賜是其他諸侯王的十倍,對當初奪嫡之事,也不存絲毫芥蒂。



漢成帝雖荒淫無道,但也效仿其父有過善政。公元前204年,漢高祖劉邦令民年十五到五十六歲出賦錢,從此成為定製。成帝時算賦由一百二十錢,暫減四十,實收八十錢。這較高祖時期足減了三分之一的賦錢,由此可見成帝也有愛惜民力,寬厚仁人的一面。


漢成帝六驁因獨寵趙氏姐妹,一直沒有子嗣,冷血的漢成帝為博得趙飛燕姐妹歡心,不惜殺害剛出世的子嗣。史載許美人與曹宮都曾生下成帝之子,卻都夭折難逃厄運。「虎毒不食子」,漢成帝為一己之樂,竟能如此冷血,著實令人髮指。

來稿/新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品生活 的精彩文章:

潘金蓮用鞋算卦:明清時期流行的相思卦!

TAG:讀史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