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蘇軾寫的10首七言詩,原來詞聖的詩也這麼好

蘇軾寫的10首七言詩,原來詞聖的詩也這麼好

「蘇軾,我們都熟悉,北宋著名的詞人,有詞聖之稱豪放派詞作代表人物,流傳下許多名篇佳句。或許是蘇軾的詞寫得太好,很多人都會忽略一點,其實他的詩作也非常好,尤其是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

一、《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公元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經過九江時,便與好友參寥同游廬山。秀麗的山水觸發了蘇軾的逸興壯思,這首詩就是他遊覽廬山後所作,如詩題可知,這首詩是題在廬山西麓的西林寺內的牆壁上。

二、《和董傳留別》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

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

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濕字如鴉。

董傳曾在鳳翔與蘇軾交遊,這首詩是蘇軾寫給他的留別詩,當時蘇軾要從鳳翔回到長安去。在鳳翔,董傳的生活貧困,衣衫樸素,但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平凡的衣著掩蓋不住他樂觀向上的精神風骨。這首詩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現在大家知道它的出處了。

三、《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九僧之一,福建建陽人,善畫,著名國畫史學家郭若虛說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江遠渚。蕭灑虛曠之景,人所難到也」。他的畫享譽一時,而《春江晚景》就是他的得意之作,可惜原畫已失傳。這首詩是蘇軾於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其畫作而作的題圖詩,在蘇軾的筆下,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變成了有聲的、活動的詩境,使觀者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從畫面上所不能得到的東西。

四、《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蘇軾以清新的筆致描寫了春夜裡迷人的景色,寫花香,寫月色,寫高樓里傳出的幽幽細吟的歌樂聲,也寫富貴人家為了不讓美好的時光白白過去,都在盡情地尋歡作樂,這樣的描寫也帶點諷刺意味地反映了官宦貴族人家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五、《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公元1071-1074年,蘇軾任杭州通判,寫有多首與西湖景物的詩詞之作,這首詩便是其中之一。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游賞,開始時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兩種不同的景緻,讓他都很欣賞,便有感而發,寫下這首詩。

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五》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公元1072年,蘇軾在杭州任通判,六月二十七日,他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了五首七言絕句,這是其中的第五首。詩的大意是:做不到隱居山林,暫時先做個閑官吧,這樣尚可得到長期的悠閑勝過暫時的休閑。 我本來就沒有家,不安身在這裡又能到哪裡去呢?何況就算是故鄉,也沒有像這裡這樣優美的湖光山色。

七、《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劉景文,即劉季孫,字景文,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公元1090年,蘇軾也在杭州任知州,倆人交往甚厚,蘇軾視他為國士,並有《乞擢用劉季孫狀》予以上表舉薦他。還寫了這首詩贈以勉勵之,當時的劉景文已經58歲了,難免有遲暮之感,所以詩的前兩句「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也藉以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八、《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解釋一下詩題,蘇軾的弟弟蘇轍,字子由;澠池是縣名,隸屬於今河南三門峽市。公元1061年冬,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別時作《懷澠池寄子瞻兄》予蘇軾,然後蘇軾和作了這首詩。之所以說懷舊,是因為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士。他與蘇軾赴京應試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如今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經過澠池。

九、《中秋月》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公元1077年,蘇軾任徐州知府,與相別七年的弟弟蘇轍共度了一百多日,並有了難得的共同賞月的機會。這首詩便寫於此時,表達與胞弟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快樂,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不得不分別,前途未卜的哀傷與感慨。

十、《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公元1094年,宋哲宗親政,蔡京、章惇之流執掌朝政,專整元祐舊臣,蘇軾更成了打擊迫害的主要對象,一貶再貶,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後遠放儋州(今海南),前後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還。這首詩,就是公元1100年六月二十日,蘇軾自海南島返回時所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帶上相機出發旅行 的精彩文章:

10首令人動容的悼亡詩詞,生死兩茫茫惟有淚千行
真相調查:中國最乾淨的十座城市排行,第一讓人萬萬想不到

TAG:帶上相機出發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