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俄羅斯宇航員死裡逃生 「奇蹟」背後逃逸系統太關鍵

俄羅斯宇航員死裡逃生 「奇蹟」背後逃逸系統太關鍵



  原標題 俄羅斯宇航員死裡逃生,逃逸系統太關鍵


  作者 謝永亮(學者)

  兩名宇航員成功逃生,頗為罕見,也說明了應急救生系統在航天事業中的重要性。


  10月11日俄羅斯「聯盟MS-10」運載火箭在升空發射時突然發生故障,導致發射任務失敗。載人飛船發射失敗後宇航員立即啟動緊急逃生程序,俄羅斯宇航員阿列克謝·奧夫奇寧和美國宇航員尼克·黑格幸運逃生,安全降落在哈薩克,目前都沒有生命危險。這也讓整個航天界大受震動。


  與以往逃逸塔逃生不同的是,這次屬於典型的「無塔逃逸」案例,也就是在火箭發生第一級分離,位於火箭頂端的整流罩被拋下之後實現的。


  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第二次實現高空救生成功,第一次發生在1975年4月5日蘇聯聯盟18A飛船準備與禮炮號空間站對接時。此次危機發生後,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現,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核心問題,因為幸運不是每次都會降臨。

  自從1961年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起,安全逃生系統就一直是世界主要航天強國關注的重要問題:雖然航天發射成功率比較高,但是載人航天飛行器的發展遠遠沒有到達完善的地步。毫不誇張地說,航天員完成遨遊太空壯舉的全過程可以說是步步驚心。從航天員進入座艙開始,到著陸後離開座艙為止,只要航天員還在航天飛行器之中,危險就沒有解除,隨時都有危急情況發生。


  載人航天器的飛行過程包括發射、上升、下降和著陸等階段,所以救生系統也就分為發射台緊急撤離系統、發射上升段的救生、上升段高空應急救生、著陸衝擊救生、軌道上的救生等幾個部分。當然航天員面臨的最大威脅還在火箭發射段,火箭發射故障逃逸救生技術的提高,仍是一項世界性難題。


  火箭發射階段航天救生系統的核心就是逃逸塔,直白點講就是利用小火箭將宇航員跟發生事故的火箭分離的裝置。逃逸塔上分布著多個小型發動機,能夠滿足不同高度的逃逸需求,並且直接連著宇航員的座椅。


  應急逃生是個複雜系統,全面考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水平。航天救生的每個環節都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過程,並且故障診斷系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診斷故障並迅即發出指令,與此同時還要著重考慮逃逸過程中宇航員能夠承受的過載、振動和雜訊等極限值。整個救生過程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差錯,處於茫茫太空中的宇航員都可能遭遇逃生失敗的慘劇。


  而整體看,聯盟號的應急救生系統仍是世界最成熟的系統之一。目前與聯盟號具有同等救生水平的載人航天工具,就是中國的神舟飛船了。

  說到底,俄羅斯在航天發射特別是救生系統上的領先絕非偶然,而是長久技術積澱和經驗累積綜合的結果。俄羅斯聯盟-FG運載火箭從2002年10月30日開始,幾乎壟斷了目前國際空間站運輸與補給項目中的所有任務,承擔了絕大多數向國際空間站發射飛船的任務。大量發射經驗,為俄羅斯不斷改進救生系統提供了最為紮實的實踐基礎。而這次涉事宇航員死裡逃生,成了最直觀的驗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復原工作再啟動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婚前協議"會有助於癌症研究的跨學科"聯姻"嗎?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