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德戰爭中,希特勒主張先打蘇聯經濟,何以遭到將帥一致反對?

蘇德戰爭中,希特勒主張先打蘇聯經濟,何以遭到將帥一致反對?

「三十六計」中有一「釜底抽薪」之計,講究兩軍作戰時,先斷絕對方軍隊賴以生存的武器、糧草等條件,以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上策。此計歷來是用兵打仗的首選,比真槍實彈的硬碰硬要強多了。

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蘇德戰場上,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中,提出首先打掉蘇聯的經濟和信念,主張向西南方向攻取烏克蘭乃至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產油區,西北方向攻破十月革命的發源地列寧格勒

--------這一方針,卻在計劃實施之初就遭到了德軍將帥們的一致反對。

在著名的二戰系列著作《二戰德軍三大文件》(即《隆美爾戰時文件》、《古德里安將軍戰爭回憶錄》、《曼施坦因元帥戰爭回憶錄》)中,三位德軍大佬對表示了對這一計劃的反對。

首先是最受希特勒喜愛的隆美爾,在1941年10月12日,他給妻子寫的信中委婉的提到烏克蘭戰局時稱「蘇聯方面傳來了令人驚訝的消息」,很顯然,遠在非洲戰場的隆美爾對德軍能夠攻破基輔感到不可思議。作為專業的軍事家,在他的潛意識裡,對於蘇聯的分兵也是不認可的。

古德里安作為中央集團軍的將領,對於分兵進攻列寧格勒和烏克蘭更是極度不滿,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曾反覆的給德軍最高統帥部打電話,要求集中力量進攻莫斯科,然而得到的答覆卻是「統帥部從政治方面考慮,必須打掉蘇聯的經濟。」

曼施坦因作為西南集團軍的將領,曾經參與過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方向的戰爭,他對於希特勒的「釜底抽薪之計」駁斥的更為詳細:即使德軍攻下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如果沒有強大的軍力,根本不可能在蘇聯國土上守住這些地方,一切進攻都是白費。德軍要做的只能是儘快與蘇聯主力決戰,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全力進攻莫斯科。

希特勒希望從兩翼與蘇軍決戰,當然有著他的理由:如果不徹底打掉蘇聯的經濟和信念,即使拿下莫斯科,德軍也必然面繼續對無休止的戰爭。

德國陸軍司令部的想法完全不同,他們想在整個戰線中央尋求與蘇軍決戰,不惜一切大家拿下莫斯科,因為德軍並沒有能力從兩翼決戰。即使蘇聯能夠不斷的發起持續反擊,德軍也必須直接面對。

正如有個笑話講,張飛帶領10個兵在長板橋面對曹操80萬大軍,張將軍問計手下如何迎敵,手下一軍士稱包圍對方,活活餓死他們。顯然,這種情況下唯一的勝算就是:張飛能夠直取曹操首級。即使曹操死後,剩下的人仍然會發起進攻。

如果僅僅是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問題,那麼陸軍司令部和德軍將帥們的中路思維也並不高明,畢竟張飛想從80萬人中取曹操首級,根本就是扯淡。但德軍不是只有11人的張飛,當時德軍還有德軍的情況:

從整個戰局來看,擁有高機動性裝甲部隊的德軍很快就能夠推進到莫斯科,一旦佔據這樣優秀的地理位置之後,就可以層層的設置碉堡和壕溝,蘇軍源源不斷的衝上來,有生力量大批消耗,就算蘇聯人口再多,也有耗盡的時候。

從戰爭的結果去看:

「火星行動」中,即莫斯科反擊戰,蘇軍遭到了有德軍「防守大師」之稱的莫德爾元帥的狙擊。莫德爾利用德軍古德里安等人1941年修築、後期他自己再進行強化的防禦工事,冷靜的應對朱可夫幾百萬人的狂攻。結果蘇軍陣亡25萬人,受傷50萬人,德軍僅損失4萬人後全身而退。

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自身為誘餌,吸引蘇軍追擊,利用早已修築的工事和埋伏,將反攻過程中的蘇軍痛打一頓。德軍損失3萬人,蘇軍損失20多萬人。

有關蘇德戰爭中的傷亡比例,絕對不能簡單的歸結於德軍將帥們的天才和朱可夫的魯莽,因為如果朱可夫的士兵待在碉堡中,同樣可以射殺數倍的衝鋒沖的德軍。如果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聯在波蘭修築足夠的反坦克錐和碉堡,埋下足夠的地雷,德軍甚至根本不能前進一步。

必須指出,防禦的消耗要遠遠低於進攻。德軍如果能夠利用前期閃擊戰的優勢,推進到莫斯科,蘇軍反擊後,德軍在後撤過程中不斷消耗蘇聯有生力量,而不是去消耗敵方經濟和所謂信念,那麼,依據雙方的戰損比(德軍後撤中蘇德損失比例在5:1左右)和人口比(蘇德總人口2:1)分析,最後德軍是可以取得勝利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村長的歷史視野 的精彩文章:

三國大佬都愛哭,淚水能換江山!哭錯了也很危險
庫爾斯克會戰後,朱可夫請求圍殲德軍,最高統帥部為何拒絕?

TAG:村長的歷史視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