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什麼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屢遭海嘯襲擊?海嘯來襲前有哪些徵兆?

為什麼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屢遭海嘯襲擊?海嘯來襲前有哪些徵兆?

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巨系統」,地球的表面是由岩石圈、大氣圈、生物圈和水圈等四大圈層來共同組成,而地球的這個「巨系統」是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從而會產生許多地理事件。這些由於自然原因佔主導而產生的自然事件,如果對人類社會造成生命或財產的損失,我們就稱為自然災害。

為什麼印尼屢遭海嘯襲擊?

自然災害具有複雜性、潛在性、群發性、周期性、突發性和多因性的特徵,根據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可以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生物災害和海洋災害。其中海洋災害是指發生在海洋或者海岸的災害事件,主要包括災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嘯和風暴潮。海嘯是海洋災害中危害最大的自然災害,最近我們的東南亞鄰居印度尼西亞就遭受了海嘯襲擊。

2011年日本海嘯

新聞資料:2018年9月28日,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發生強烈地震和海嘯,這場災難造成超過2000人死亡,另有超過2500人重傷,並造成了近7萬間房屋損毀,數萬人被迫撤離家園,這是印度尼西亞過去5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亞地震示意圖

印度尼西亞在2004年還經歷了一次更為嚴重的海嘯災害襲擊,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以北安達曼海海底發生9.1級地震,從而引發海嘯,造成印度洋周邊國家死亡人數超過22萬人,其中印度尼西亞死亡人數超過16萬人。為什麼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屢遭海嘯襲擊?

2004年印度洋海嘯某地前後對比圖

海嘯災害是一種破壞性海浪,通常是由海底地震、海底滑坡、火山噴發而引起,其中海底地震是誘發海嘯的最主要原因,海嘯是一種次生災害。海嘯的推進速度極快,通常可以達到700至800公里每小時,在幾個小時內就能橫跨大洋,在傳播過程中能量損失很小,在大洋中海嘯浪高不足1米,但是一旦推進到近岸,淺水區,浪高急劇增加,甚至能夠達到數十米,造成極大的危害。

六大板塊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印度尼西亞兩次海嘯災害的發生都是由於地震誘發的,也就是由於印度尼西亞地震災害多發,所以也更有可能誘發海嘯災害。從板塊構造學說的角度來看,印度尼西亞地處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三大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碰撞擠壓,多火山地震,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的交匯處,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頻發的地區,每年大小地震數超過上千次。

全球百年地震數據可視化

其次,海嘯災害是一種海洋災害,主要是對近岸地區的破壞,而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島嶼數量超過1.7萬個以上,海岸線漫長,而且印度尼西亞人口眾多,全國總人數達2.64億人,人口多分布在各島嶼的沿海地區。群島國家和人口眾多且多分布在沿海地區,是印度尼西亞海嘯災害損失巨大的原因之一。

2004年印度洋海嘯到達時間示意圖

自從,2004年印度洋發生了重大海嘯災害事件之後,全球就建立了全球海嘯預警系統,但是對於印度尼西亞這種距離海嘯生成地很近的國家來說,也很難有反應時間。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進行預防,一般來說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快于海嘯,可能有幾分鐘至幾十分鐘的時間差,如果你在海邊,感覺到了地震,應該立即轉移。另外,如果你觀察到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比如海水快速退去,此時也應該馬上離開海岸,很有可能海嘯即將到來。

海嘯襲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沙龍 的精彩文章:

全球總水量超13.8億立方千米,人類能直接利用的僅佔万分之一
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十個島嶼之二:亞洲台灣島和北美洲海地島

TAG:地理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