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人們覺得妻子掙得更多會引起家庭矛盾?

為什麼人們覺得妻子掙得更多會引起家庭矛盾?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撰文 | 周羿 蔣書凝

文化不是答案而是提問本身

即使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不同社會所賦予女性的角色定義也有很大的差別。舉個例子,在「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中有如下一段陳述,「如果女人掙得比她的丈夫多,那幾乎必然會引起矛盾」。84%的荷蘭受訪者對此陳述表示不贊同。但在經濟發展水平與荷蘭相當的日本,僅有22%的受訪者表示不贊同。中國則處於荷蘭和日本之間,有大約50%的受訪者不贊同這一陳述。是什麼造成了這麼大差別呢?我第一時間想到「文化」,也想起了一段往事。

有一次,教經濟史的老師瞥見了在課堂上走神的我。他讓我站起來談談為何華人社會存在重男輕女。我支支吾吾了一會,勉強搪塞曰,「文化吧!」這位老師撫掌大笑道——正確答案,永遠正確的答案,尤其在你不得不對自己一知半解的社會科學問題發表見解的時候。「多明顯啊,是文化的緣故吧」簡直是居家必備的十大應急答案之首。這句話幾乎沒給出任何信息,但對方卻無法反駁。

毫無疑問,文化差異是造成性別角色在不同社會中千差萬別的主因之一。但是正如那位老師所提醒我們的,「文化」不是答案本身,它只是開啟了一連串新的發問——特定的文化何時何處生出,又何故歷千載而不廢,它又是如何轉動起齒輪來操縱人們的一言一行?


高中政治課本上的答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什麼決定了文化?大家一定都還記得高中政治課本里那句關於社會意識形態源起的經典論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事實上,恩格斯在一本標題為《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小冊子里詳細地論述了歷史上男人是如何獲得對生活資料的佔有,以及這種佔有又如何決定了家庭內部的性別分工和女性的附庸地位。他很直接地預言說,現代化的工業大生產將帶來女性的解放:

「……婦女的家務勞動現在同男子謀取生活資料的勞動比較起來已經相形見絀;男子的勞動就是一切,婦女的勞動是無足輕重的附屬品。在這裡就已經表明,只要婦女仍然被排除於社會的生產勞動之外而只限於從事家庭的私人勞動,那麼婦女的解放,婦女同男子的平等,現在和將來都是不可能的。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佔她們極少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


鋤耕還是犁耕:文化差異的農業生產源頭

Ester Boserup是一位在農業、經濟學和人口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所建樹的丹麥學者。在對非洲農業生產觀察多年後,她提出了一個很新穎的假說:當下的性別角色乃是源於這個社會在前工業時代所採用的農業生產方式。更具體地說,假如一個社會是採用犁具而非鋤具去耕作土地,那麼這個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相對來說會更嚴重。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中或許也蘊含著類似的想法——甲骨文里的「男」字就是由田地和耒耜(某種意義上是犁的前身)兩部分共同組成的。

翻耕土地是農業生產中很重要但又極耗勞力的環節,在歷史上主要是採用鋤耕或者犁耕的方式來完成的。犁是一種沉重的耕具,古時候主要是由人或牲畜來在田地上牽引。相較於使用鋤頭或者掘棍,操縱犁對勞動者上半身的肌肉力量尤其是爆發力和抓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方面,男人從生理上講有著天然的優勢。因此,在那些歷史上主要使用犁耕進行農業生產的社會裡,家庭內部會出現更明顯的性別分工。

選用犁耕還是選用鋤耕,很大程度是由當地土壤條件決定的。比如說,一塊地勢不平整、土層較薄且其中多岩石的田地就太不適宜犁耕,使用鋤頭或掘棍去耕作它反倒更有效率。除此之外,耕作方式也會受到農作物品種、金屬冶煉水平和當地可馴養牲畜等因素的影響。

基於Boserup的假說,我們可以試著從制度演化的視角來推演性別不平等的文化是如何產生的。假定在一個社會中有許多部落,每個部落對於性別角色的觀念各有不同。如果這個社會主要適宜使用犁耕,那麼那些崇尚「男耕女織」的部落的生產率會更高。這些部落將因為有更充足的食物而變得繁榮強盛,並將其他部落淘汰掉。在這種「優勝劣汰」重複發生若干代後,整個社會都將盛行性別分工的文化了。

對Boserup假說的實證檢驗

在Boserup的假說提出差不多四十年後,哈佛大學學者Alberto Alesina及其合作者嘗試著從實證上去檢驗它。他們從一個名叫Ethnographic Atlas的資料庫中找到了各個族群在歷史上是否曾用過犁的記錄,然後去看那些曾使用犁的族群的後裔在今天是否更可能有性別不平等的觀念。為了做出因果推斷,他們還使用了各個地區氣候地理狀況作為工具變數來解決內生性問題。

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那些在歷史上曾使用過犁的國家傾向於會延續農業時代的性別分工,將女性排擠在經濟活動和公共事務之外。在這些國家中,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會較低,女性成為企業主或者是參與政治的概率也會低一些。即使在控制了政治、經濟和自然環境等指標之後,那些曾使用過犁的國家的婦女勞動參與率要比不曾使用過犁的國家平均要低12.4%。


技術在變,觀念長存

是什麼讓農耕時代的性別觀念竟延續到今日呢?關於這一問題的潛在解釋有不少。首先,關於性別角色的文化信念被制度化了,而這些衍生出來的正式或者非正式制度(比如投票權和繼承習俗)在短期內有的還沒改變。其次,文化信念還改變了我們生產生活的環境。比如說,長期的性別不平等使得一些地區的工作機會只集中在那些更適合男性的行業。再比如說,女性要融入到一個傳統上以男性為主的工作環境中得付出更多的努力。這兩類解釋都是在說,農業生產對性別角色的影響之所以能持續沿襲,是因為早期的文化信念塑造了今天的外部環境。

那麼,是否只要外部環境改變了,性別角色的不平等就會隨之消失呢?Alesina等人又進一步考察了那些生活在美國和歐洲的移民子女的勞動參與和性別態度。這些受訪者出生和成長在相似的外部環境中,但他們的父母仍保有其各自流出地的文化信念。研究結果顯示,如果一個女性的父母是從曾使用過犁的國家移民而來,她的勞動參與率會更低,她也更有可能在應對「當工作機會稀缺時,男性應當比女性優先獲得工作」這一調查問題時回答agree。所以,歷史上的文化信念不只是塑造了環境,它也塑造了人們的內心。即使生產方式和外部環境已經不同,但我們對性別角色的固有態度卻仍在存續並代代相傳。

-結語-

恩格斯關於婦女解放的那段論述說對了一半。生產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文化信念。但是他對工業大生產自然會帶來婦女解放的預言則有些過於樂觀。外部環境變化的作用是有限的。不知不覺地,舊有的文化信念已被內化成我們精神的一部分。即使過往的性別觀念早已和今天的技術發展格格不入,但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將存在,並持續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實質的影響。

參考文獻: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人民出版社 (1954)

Alesina, Alberto, Paola Giuliano, and Nathan Nunn. "On the origins of gender roles: Women and the ploug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28, no. 2 (2013): 469-530.

Boserup,E. "Womans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0).

Boyd, Robert, and Peter J. Richerson. Culture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Liang, Mengjia and Rachel Snow.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s Gender Equ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Global Forum on Gender Statistics, Helsinki, Finland, October 2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對話諾獎大師——探秘神奇的細胞 | 活動報名
最新研究顯示:空氣污染讓全球居民減壽一年

TAG:知識分子 |